閱讀隨時記-最愛的十本隨選

Mun Is Writing
·
·
IPFS
·
...在我看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1.《そして、バトンは渡された》/《接棒家族》;瀨尾麻衣子(日本) 著 / 王蘊潔 譯

考量2021已近尾聲,外加自身閱讀速度不是普通的慢,所以這本曾分享過的《接棒家族》應該是今年第1本也是最後1本(?)日本文學類書籍,且完讀後,立馬躍升成為個人最喜歡日本文學。

書中寫的是主角在從出生後至高中畢業這17年間,除原生家庭外,因著不同的因由,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與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共組不同形態的家庭、而共同生活的故事。

「呃,那個改嫁了好幾次的媽媽是我的第二任媽媽,所以和我沒有血緣關係。我知道我的親生父母是誰,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就死了,我爸爸在國外,所以沒有和我住在一起。我有兩個媽媽,三個爸爸,這件事的確是事實。還有什麼?喔,對了,現在的爸爸...他人很好,願意照顧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節錄自書中內容

日常裡的「關係」未必需要世俗形式上的認定,才能確定其存在;如親人間不一定非要"血緣"的證明、夫妻間也不需非那張紙(結婚證書)不可.

《そして、バトンは渡された》/《接棒家族》

2.《讀書與旅行》;詹宏志(台灣)

要說喜歡的原因,應該就是書名中的「讀書」與「旅行」剛好皆是個人喜歡的事物吧。

而書中不管是在品酒時對酒的評述、或登山時遇雪坡,如何一步一腳印緩緩前行抵達終點的過程,箇中鉅細靡遺的文字內容,讀著讓人有宛如身歷其境之感,彷彿參與其中。

因著疫情暫無法自由出入各國的此刻,這本書更值得再次好好翻閱。

3.《隨著城市的節奏漫遊》;劉軒(台灣)

"初識"劉軒是在大學的圖書館,那時是隨意在書架上瀏覽,看到合意的書名,即隨手取下翻閱。而後得知其是劉墉先生的兒子,則是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讀到其與父親間的生活記事,才赫然發現。

個人是滿喜歡閱讀或聆聽他人的生活故事,不管是時尚雜誌上封面人物的專訪內容,或熒幕上的訪談,只要是自身感到好奇/欣賞的對象,都想要去瞭解其故事、價值觀、處事態度是怎麼一回事,與自身差異又是為何。

書中以散文的形式記錄著劉軒的各種生活經歷,透過文字化的方式與讀者分享其箇中感受與體驗;讀完其中的一篇《認真當個無所謂的人》後,意識到原來「無所謂」也可以作如此解釋;唔,好像又更能合理化某些行為多一些了。

「無所謂」並不是消極,也不是不care...對生活認真的人通常行動比較保守,反而是那些「無所謂」的人不會在一開始就被失敗的恐懼絆住,願意隨著機會做一些冒險和突破...把握機會,相信直覺,放輕鬆做嘗試,刻意挑戰自己...反正失敗無所謂,成功也無所謂,認真當個「無所謂」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節錄自書中內容

4.《100天後會死的鱷魚》;菊池祐紀(日本) 著/ 呂盈璇 譯

初翻這本書以為是經由「第三人」的視角去參與鱷魚君的生活百態,咋看會以為就是一本「流水帳」的日常記錄本,但細讀會發現(搭配微微上揚的嘴角),在某日的流水帳裡,也許會有著與自身相似的生活軌跡,"咦,這不也是我的日常嗎?"。誠如作者所述,讀到最後,其實讀者看的,正是自己

曾就此書獨立發布過的一篇分享文,也是今年讀完覺得很有收穫的書之一。

《100天後會死的鱷魚》

5.《看見-十年中國的見與思》;柴靜(中國)

"《看見》是央視知名主持人柴靜,從事媒體十年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省思,是柴靜個人成長記錄,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節錄自書中摘要介紹。

喜歡書中「說故事」般的書寫方式,是讀也似"聽"地,聽著作者娓娓道來書中內容;經由文字的堆疊與鋪陳,引導讀者去瞭解其所想要傳遞的訊息,然後在適當的「時機點」,給予讀者一擊,說出作者自身的觀察與省思,但不下結論,留有空間地讓讀者去思考與反思,自發地想要探討更多。

翻閱完後,會有些什麼留在心中,無法具體言語,但那種「被啟發」的感覺,是痛快的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每當對他人的行為舉止感到不解(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甚至被惹怒時,都會拿出來提醒自己-"或許事出有因,你不是他人,如不曾理解過他人曾經歷過什麼,就不要妄下斷語"。

《看見-十年中國的見與思》

6.《印度,去十次都不夠》;袁田(中國)

如書名,內文記錄著作者在生日前夕,因著對生活/未來的疑惑及迷茫感,毅然決定放下身邊的一切,獨自前往印度展開旅程的所見所聞。

作者文筆生動有趣,對所遇景色、所嚐美食等之遣詞用字,讀起來皆淺顯易懂,讓人能立馬在腦海中構成具體的想像畫面,彷彿自身也身在其中;而對於旅途中的內心感受,作者的記錄與分享,細讀起來也使人感受到那份共鳴。

"有被觸動的感覺,很久沒有遇到讓我想一直翻閱下去的書了",在某日繼續翻閱這本遊記時,突然有感寫下這段話。因為確實如話中所述,當時真的好久沒有遇到讓人想一直往下、不分晝夜地把它翻讀完的書,這本《印度,去十次都不夠》對自身而言,應算是驗證了好書的可遇不可求。

「百年前的蒙兀兒王朝,人們仍像歷史畫卷靜靜生活。你便知道所有等待都值得,所有的考驗都是蓄勢,這座阿克巴大帝遺留的雄偉城池,用自己的方式過濾浮躁的匆匆遊客,只有真正虔誠的人才能來到這裡,看到這壯美」-節錄自書中內容

「世界是一座橋樑,你可以跨過它,但不要在其上建房,如果渴望一時,便會渴望一世」-刻於賈瑪清真寺(據說是印度最大清真寺)拱門的可蘭經文。

好美的文字,第一次唸出來時內心莫名地有被小小地撼動到。雖至今不完全理解其所想表達的含義,但也暫不打算尋求Google協助,只想先念/唸著它。

《印度,去十次都不夠》(左)

7.一系列的王文華作品;王文華(台灣)

"認識"王文華的過程與劉軒相似,台灣作家的書籍大多都被歸類在館內同一書架上,發現了劉軒,自然也會發現王文華、藤井樹、候文詠、張曼娟、張小嫻、龍應台、陳文茜等其他也很喜歡的作家們。

前段有提及自身喜歡閱讀他人的生活故事,而其中王文華在書中對於生活、職場、愛情、學習等經驗與態度的分享,格外吸引我,尤其直接白話,讀起來又帶點饒舌且有趣的文字,總能直達我心。

記得那陣子都默默抄寫下書中的許多語錄,每當遇上生活上的「難題」,就對症下藥般拿出來翻閱,解惑一番。

1.關於成熟;「你未必會得到你想要的,成熟就從接受這一點的那天開始」;
2.關於快樂;「快樂沒有萬靈藥,但有時間膠囊;你不需要定期狂歡,只要天天微笑」;
3.關於生活;「生命本身是一個循環,活著其實很簡單,保持自由賦予的平衡,不要跟地球搗蛋;吃飯-買單、去愛-被愛、起床-入睡、工作-拿錢」

讀過的王文華作品:《蛋白質女孩1、2》、《61×57》、《倒數第2個女朋友》、《史丹佛的銀色子彈》、《快樂的50種方法》、《Life 2.0-我的樂活人生》

一系列王文華作品語錄

8.《見字如來》;張大春(台灣)

每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他人運用圖形搭配文字作成梗圖,讓人會心一笑時,除了讚歎創作者的創意外,也不禁聯想到「中文字」實在博大精深、變化無窮。例如某日騎機車等紅綠燈時,忽然想到「旅伴」、「伴侶」;"誒,最近想去趟旅行,妳要當我的伴侶嗎?"、"伴侶?!"、“啊不是啦,是旅伴"。(後方車在按喇叭了,對文字胡想的小劇場結束)

《見字如來》每章分別以一個「字」為主軸,書中詳細追溯及記錄說明每一字的起源,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典故,穿插作者在現代社會的經歷,讀起來偶有時空交錯之感,但更多的是「驚喜感」。

「禮,按照制度或規矩待人接物;貌,則是施禮者自然流露的態度。如果行禮如儀而貌衰,也就是表現出不誠懇的樣子,則「禮」的本質和精神就算破壞了」-節錄子書中內容

「禮貌」二字要如此搭配,其來自有因,只是以往不曾聯想過;讀著讀著,你會察覺這些明明從小就已看、寫、讀到長大的字兒們,彷彿不曾認識過那樣,你以前只會書寫它們,但現在你開始瞭解它們

《見字如來》

9.《棄業日記:這輩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買買氏(台灣)

誠如作者自序所述:"我從16歲左右開始半工半讀,大學一畢業就進入職場,如果我沒有中樂透的話,恐怕得拼到65歲才能退休。悲慘的是,退休之後十年,就差不多到達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年齡。所以這樣算算,我這輩子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時間都在上班..."

書中記錄著作者在「棄業」後,以「來去鄉下住一晚」的方式在全台各地旅行一年的生活點滴;「棄業」二字對為生活打拼的上班族而言,也許總在某些時刻一閃而過後,因著各種緣由,最後不了了之,所以作者身體力行的實踐力,才讓人在翻閱此書,讀到其各式好玩有趣的體驗時,心裡更是羨慕+佩服不已。

如現階段的你/妳的職場或工作或生活有所動搖,不妨參閱此書;也許會因而動搖得更厲害,但也會更有方向。

《棄業日記:這輩子一定要出走一次啊!》

10.《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lizabeth Glibert(美國) 著 / 何佩樺 譯

自覺原文書名《Eat Pray Love》與書中的情節內容更為相符與貼切;透過原文書名所述的三項主軸,與地球上三個不同國家的相呼應,Eat在義大利、Pray在印度、Love在印尼,寫下作者在這三趟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及克服內心恐懼、重新發現生活的過程。

印象讀完這本書已有近5年之久,但仍舊沒有把它收入箱子,依然放在書桌下方那小小置物台上,以便偶爾得以拿起來翻閱,溫故知新。

喜歡「Eat在義大利」的篇章裡,作者對各式義大利美食的文字敘述;字裡行間並無這三種口味的具體描述,但在行為舉止上,已讓讀者對其美味充滿想像-"到底是有多好吃?"

“它叫「聖克里斯皮諾冰店」...我試了蜂蜜加榛果的混合口味。當天稍晚,我又回來品嚐葡萄柚加香瓜。當天吃過晚飯後,我又一路走回去,只為了嚐一杯肉桂與薑..."

除了美食,書中還有各國風土人情、瑜伽、修行靜心、生活態度等不同面向,有趣且發人省思的真實經歷分享,雖無法全然用文字寫下對這本書的喜愛之處,但記得那時剩最後幾頁快讀完時,卻暫停了一陣,只因不想這麼快就把這段「旅程」給結束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分享/引用詹宏志先生在《讀書與旅行》一書中的自序:

"...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注定」,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un Is WritingMun Is Writing • 生活事 #品食嚐鮮 #行走發現 #旅行探索 #觀影觀劇 #閱書讀文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夏旅•東京隨記

2023 馬特市年度問卷_體驗的一年

那場「改變我人生的旅行」座談會 •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