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拜有保庇,艋舺舊事(中)
有拜有保庇
艋舺被視為臺北市的發源地之一,當時平埔族與泰雅族原住民則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Vanka / Banka」,泰雅族稱獨木舟為「Bnkaʔ」,故附近漢人以台語譯音,稱此地為「艋舺」。
前文提到老松國小左側依附很多的小店,當地人稱賊仔市,顧名思義,此地為早期銷贓的地方,除了五金雜貨外,也常看到成堆擺放在地上,所謂的拆船貨,現賊仔市已經拆除,成了人行道。有名的鑽石大樓就在正對面。延著康定路,往前走約50公尺就是這幾年整改重修的剝皮寮接著廣州街,康定路到底就是萬華車站,小時候鐵軌還沒拆除,去同學家還要走過天橋,現鐵路地下化,上面也變成了艋舺大道。

剝皮寮歷史街區


廣州街大概是艋舺最熱鬧,商業活動最多元的一條路了。
老松國小正門這條路是桂林路,康定路跟桂林路口有一口型天橋,小時候放學一定要走天橋到對面。以前台北很多大的十字路口都看得見這類型的天橋,如新生南路,和平東路口。現天橋像老態龍鍾的,過時的產物,曾經默默的守護著這塊土地的人民,現變成了橫跨馬路的路霸? 行人不愛爬樓梯,人口老化,學生也變少了,基本上沒什麼人願意走天橋,現天橋上反而成為很多攝影同好,戲劇,電影及Youtuber取景的好地方。

順著康定路往前走過了貴陽街就是祖師廟,祖師廟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祖師廟目前是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或加上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由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岳主演的臺灣電影《艋舺》,主角們居住、結義的背景地點即在艋舺祖師廟,大多數場景也幾乎都在廟內。
另淡水清水祖師廟也是從艋舺清水巖分香所建。去過淡水的人很多應該有聽過清水祖師的神蹟,落鼻示警,還有清法戰爭時,法國軍隊進攻淡水,淡水人迎出清水祖師助戰,大勝法軍,鄉民普信是祖師顯神威。還有二次大戰,臺灣受到盟軍轟炸,有二枚掉到祖師廟的未爆彈,信眾把未爆炸的原因歸因於祖師護祐等。
小時後常經過祖師廟,卻很少進去,相比龍山寺廟埕呈長方形,門口開闊,祖師廟則呈現窄深,給人較不親近的感覺。


貴陽街往淡水河的方向還有一個青山宮,如上所提,也是萬華重要的廟宇之一,每年10月22日的萬華大拜拜,即是青山王祭典,為期四天,熱鬧非凡,另《艋舺》之「廣告宣傳片」也是在艋舺青山宮取景的。
還記得國中的時候,每年的萬華大拜拜時,常看到很多同學沒來上課,原來都是去參與各宮廟的繞境活動,跳八家將 (俗稱8+9)。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基地184坪,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矩形縱深的街屋式建築。前殿為重簷歇山頂,簷間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樣,明間華麗精湛的八角形藻井,完全展現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作風,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為劉家正繪製,入口立面初為土木結構建築,1938年(昭和13年)重修時佐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的石雕門面,石獅是典型日式風格,蟠龍石柱為謝萬來所作,石柱和石垛乃源自臺灣神宮所遺留石材。拜殿臺基前方有雲龍御路,由於拜殿抬高臺基與正殿同高,且拜殿屋頂與正殿硬山頂相連,更增添正殿巍莪宏偉的氣勢。




青山宮附近有一家亞東甜不辣,小時候甜不辣是平民小吃,大人小孩都喜歡來上一碗,吃完後再來一碗湯,大滿足。



附近還有一家古早味-涼粉伯,涼粉上灑上面茶,懷念的老味道。



手機輸入很不方便,掉相片又會掉字,文章連不起來,來來回回,待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