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Data Day Taiwan 2025 臺灣開放資料日 活動紀錄與反饋(上)

白貓
·
·
IPFS
在一開始,想拋出一個問題:持續帶入更多場域的人們參與維基數據,仍然會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嗎?在2025年的世界與科技發展局勢中,我們正面對些什麼?

筆者已經連續參與由Wiki Data Taiwan每年響應的開放資料日(Open Data Day)活動長達三年,特別有感上述兩個問題圍繞著2025年臺灣開放資料日的講者與參與者。大家困惑於大型語言模型與AI對維基平台帶來的挑戰;而在社群經營上,缺乏長期參與者的問題也日益困擾著所有關注邊緣議題的台灣社群。

開放資料日(Open Data Day)是一個維基社群中全球各地都會響應的活動,各地社群會舉辦與開放資料有關的當地活動,展現各地方的開放資料成果以及應用,並且推廣開放資料的各種概念。

Open Data Day Taiwan 2025 主視覺

本次主題,臺灣開放資料日從「地方資料」出發,試圖運用開放資料的概念,串聯起國內外多個不同領域的單位。從文史研究、地理資訊系統(GIS)到資料處理等多元角度,探討資料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場次一:維基平台或許可以為地方史學普及於民眾帶來的轉機與突破

場次一由海島紀實主理人張峻浩主講,題目是〈地方文史紀實新模式:以開放資料驅動文化資源共享與社群協作〉。講者試圖思考並探討維基平台在地方史學研究中的可能轉機與突破。

(張峻浩,政治大學台史所碩士,海島紀實主理人,長期投入地方廟宇文化主題的書寫工作)CC BY-SA 4.0 – 白貓

講者特別提到,其實台灣的地方史學領域已有如政府文獻資料庫等成熟的平台,但這些資料庫過於學術導向,難以讓一般民眾感到親近。他分享,在宜蘭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社區成員若發現維基百科提到他們,會感到非常開心,甚至會主動分享給親友。這樣的契機使講者認為,能夠真正走入群眾的地方史學研究至關重要,而維基平台可以成為那個引子。此外,開放資料也有助於保存地方記憶、延續影響,並為社群營造提供素材。

場次二:營造參與氛圍、參與感對於社群經營很重要

場次二的主講人為海波浪 seabelongings 專案經理 詹佳和則從討論該如何活絡從事邊緣議題的社群作為主軸切入。

(詹佳和,師大環教所碩士,海波浪、seabelongings 海村洄站專案經理 )CC BY-SA 4.0 – 白貓

講者提到,在社群經營上提供輕鬆參與地方團體的氛圍營造很重要,尤其是要讓參與者感受到「效能感」的討論身受到在場與會者的共鳴。

另外,若要擴增專案的專業度,可能需要來嘗試與更專業的社群來進行合作,講者也打趣的提到可以偷偷的「故意寫差很多的內容讓專家來修正。」

講者也分享身為專案經理經營海波浪的經驗,持續的在社群媒體平台「刷存」,證明影響力,抱持聯繫很重要

場次三:從研究到在地實踐,地方資料庫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講者洪瑩發老師長期從事臺灣以及華人世界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研究,並致力於融入空間分析與數位人文相關運用。洪老師近期於夥伴共同創設臺灣宗教與民俗文化平臺(TRFC.TW)進行相關資料的應用與長期收集分析。

(洪瑩發,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致力於關注華人信仰研究與分析與數位人文相關議題 )CC BY-SA 4.0 – 白貓

洪老師分享,他非常關注文史資料的資料庫建置,原因是因爲有感到網路資料因平台的每次興起與更迭,就會有某一些資料消亡。因此洪老師開始嘗試透過學術資源,建構各式各樣的數位平台的並累積經驗。而後續的失敗經驗,也讓他反思可能要離開學術界的資源,走入地方,並開始思考與維基數據合作。

從近期的策略來看,TRFC 可以提供維基大量的基礎資料,並可以彌補研究者通常在研究告一段落後,資料就不會再動了的問題;而 Wiki Data變更的頻率更頻繁。

從長遠來看,洪老師希望能夠讓TRFC的資料透過Wiki Data來被更大規模的人運用,尤其是作為一個「資料的備援機制」而存在,避免在遇到過去專案結束,或是平台倒閉,而失去資料的情況,買一個保險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白貓大學和研究所皆讀主修社會科學;副修抹茶和甜點。 目前在這個小空間會有兩種類型的文,一種是抹茶食物遊記;另一種是一些對於人類社會現象的筆記。 「試著用反直覺的思考來挑戰所有當前既有的認知」
  • 来自作者

淺談日本抹茶茶樹品種,你知道茶樹品種會大大的影響抹茶的風味和價格嗎?

淺談當代數位典藏的價值意義

分享如何自製抹茶拿鐵&抹茶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