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同溫層綁架

benla
·
·
IPFS
·
這是我在聯合報系的「好讀周報」的「素養力專欄」,從2018年9月至今,目前仍在進行。對象是中學生,談的是基本的媒體素養,之後會把之前與之後的文章陸續貼上來。

許多人擔心,我們閱讀的資訊都被數位時代的「同溫層」綁架了,到底該如何突破同溫層,才能獲得多樣的資訊?

會形成同溫層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網路演算法依據我們的網路使用習慣,提供和你有關的資訊,目的是要行銷或推廣你可能感興趣的訊息或產品,但同時也把擁有相近特質或背景的人「圈」在一起,進而形成「同溫層」。

資訊濾泡 讓使用者活在泡泡裡

「同溫層」是「資訊濾泡」(filter bubble),也是「迴音室」(echo chamber),「資訊濾泡」則是指網路以使用個人偏好、人際網絡主動幫用戶過濾資訊,形成「資訊泡泡」,使用者也因此活在泡泡之中;而後者是指,相似的聲音不斷在相對封閉的訊息環境中迴聲,與使用者相近立場的意見不斷放大,少數異議者則選擇沉默不語。「同溫層」篩選資訊的結果,不但讓自己越來越偏食、資訊越來越稀缺,也難以了解不同立場的意見與想法,社會也可能越來越疏遠,或越來越對立。

不過,「同溫層」不是什麼新觀念,也不是數位時代才有的現象。你一定聽過「同性相吸」,你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小圈圈,你在這些各式各樣的同溫層裡,會彼此分享相似且喜歡的訊息,慢慢形成自己屬於自己的「濾泡資訊」,活在自己的朋友圈之中。

換句話說,「同溫層」的確來自於網路時代的演算法,但也來自己的日常生活精密計算,不只是網路建構,也可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開放心胸 不喜歡也可以按個讚

例如,在臉書上如果有人的觀點和你不同,你通常不會去按「讚」,如果你覺得他的想法太過「偏激」,你可能還會取消追蹤,甚至解除好友。此時,你在網路上會跟他漸行漸遠,甚至再也看不到他的發文,相反的,和你會跟意見相同的朋友或陌生人越走越近,進而形成自己新的同溫層。

網路的演算法及社群媒體為了行銷刻意刻意建起了我們的同溫層,但不容否認,我們的心態及使用習慣也是同溫層越來越穩固的原因之一。若是如此,我們又該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同溫層,呼吸到自由多元的空氣?

走出同溫層的第一步就是得先開放心胸。例如,你朋友的意見你不喜歡,有沒有可能去按個讚?持續聽聽他的想法,也讓對方有機會看到你的波文?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待在同溫層裡既溫暖又安全,但如果不調整心態,願意走出去,恐怕只會讓自己躲在樹洞裡,越來越狹隘。

主動探索 別讓社群主宰資訊源

其次,不要讓社群媒體控制你的資訊來源。既然我們都知道社群媒體是形成同溫層的「原兇」,我們就不該只是滑手機時在臉書上取得資訊。一般的瀏覽器都有「書籤」的功能,你可以訂閱各樣的網站,直接連上網頁取得資訊,但如果你還是習慣滑手機看新聞,也有許多APP提供RSS服務,例如,Feedly或Flipboard,你只要訂閱網站,就會主動把資訊匯集到APP,一打開就可以看到自己訂閱的訊息。不過,你得不能偏食,只訂自己想看的,最好是訂閱有多樣觀點或具有公信力的媒體。

當然,更重要的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是跟我看法一樣的訊息就是對的,除了自己已知的新聞,還有有沒有被遺漏的資訊和觀點,多多思考、仔細判讀,這樣才有可能慢慢地走出自己的同溫層。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