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教看台灣後段班學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半脫離學生狀態,開始有更明確的目標,大學學習對我而言只是達到目標的一個必經過程。從以前的每天汲汲營營早起上學,下課後到補習班,回家後完成作業,到現在,一周上課3天,實際到校2天(另一天是採取線上上課),其餘的每周四日,開始會為自己安排更多能夠充實自己的活動與課外課程。這應該就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吧。
上大學後,我開始接英文私人家教,對象涵蓋國小至高中,在輔導過程中,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通常會請家教的學生可分為兩類,不是大好就是大壞。普遍教導的學生中,成績較為落後的學生佔了大概7成,其餘3成是成績名列前茅,希望能夠更進一步地精進課業。今天我想談談學科較弱的學生,這些學生中,我發現通常都有個共通點:心態觀念的錯誤建立。
比較好輔導的學生,是那種自己也想努力,但成績始終提升不來的學生。這種個案的輔導方式相對單純:從他的學習方法中提供修正的建議,並且持續觀察,邊做邊學、從錯中學。
由於長時間的成績不如同學,還有些學生會產生一種「我不管再怎麼努力,始終不如人」的自卑感。不論一開始落後他人的原因是源自於自己的不努力或是方法錯誤,最終都會朝向同個結果發展—自我放棄。課業不僅沒有起色,反而越來越落後,如果沒有家長或師長的耐心陪伴、開導與指引,這些學生到了大考,大多也只會拿到均標以下的成績。
因此,在指導這類學生時,我給自己的首要實質任務就是「維持成績」。剛開始時先別期許他的成績會有所長進,反而是能維持現況,不要繼續惡化就好。維持現況,才能從他的方法中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並提供建議。而理想上的目標會是「尋回動力」。讀書動力已經是一個非常爛大街的名詞,但能實際找到並善用的人卻不多。通常對於缺乏自信的學生,最直觀的讀書動力便是分數上的提升。看見自己寫的題目越對越多,自信自然也能建立起來。
我通常會給學生一個建議:跟自己比較就好。跟自己比較並不是井底之蛙之舉,而是要設立明確且可行的短期目標。在自己與自己的競爭中,你的對手就是上次的你,是一個定數;但一旦將自己和現在的同學拿來做比較,你又該如何預測同學這次的表現會是如何?你倆本就不是同個分數層的學生,輸了自然正常;就算贏了,你又怎知不是僥倖、不是因為他這次沒準備好而獲勝。只有跟自己比較,你最理解你的對手,也最有機會獲勝,並從中獲得繼續努力的動力。
經過一、兩次段考時間的努力,漸漸地成績通常會有所起色,並不是說一夕之間從班後五衝到班前五這種起色,而是成績可以從原本的50幾,慢慢地爬到70幾分。學生看見自己的進步,就如同給了原本已經呈現半放棄狀態的他一盞明燈,讓他知道自己還是有機會,現在努力還來得及。教育這種缺乏自信的學生,就算前期他再怎麼不配合,仍舊需要有耐心從旁協助,絕對不可以受他的情緒影響,把自己也上得不愉快。
身為家教老師,我是他那一個小時的輔導員,不局限於單一科目,任何方面的輔導,只要能夠幫忙的我都會幫。我時常和家長講,我希望自己這一小時帶來的並不只是一小時的學科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在接下來一個星期朝著我給他的方向繼續邁進的動力與意願。上課時,我總認為心態比學科概念來的重要。儘管上學科概念對我而言是比較輕鬆的,我也寧願花40分鐘和你談論學英文的重要性,也不希望花一小時對牛彈琴。家長花了錢、學生花了時間,我就應該要給他們實質有效的成果。
但這還算有僅存一些學習意願的學生。最後還有一種學生,是社團、課外活動一大堆,導致自己完全沒時間也沒體力完成作業以外的課業,甚至能按時完成作業就要謝天謝地了,自己看待課內學習也僅是應付就好的心態。我認為會導致這類學生越來越多,一方面除了外在因素:抖音、小紅書、YouTube等影音平台內容容易在校園內興盛;另一方面,教改與國家教育方針也有問題。我們的教育方針已經從傳統的努力學習課內知識轉變為「鼓勵」多多參與課外活動。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固然有助於提升全面發展,但這個鼓勵不該變成學生在升大學書審時的軍備競賽,哪有人的鼓勵是如果A有、B沒有,那麼B就輸了的道理。成為軍備競賽,鼓勵就會變質成為必備,這不反而是本末倒置嗎?台灣的教育方針始終就在抄襲美式,但若不從根本改掉教師與家長的心態,補習風氣依舊旺盛,這些改變只是徒增學生的壓力。對於後段班的學生,原本的書就讀不好了,現在還要叫他去參加科學競賽和暑期營隊,這不是在搞他嗎?身為接受12年國際學校教育的學生,我可以很明確地和讀者保證,目前制度下的學習絕對不是所謂的「美式教育」,比較像是中西合併後產出的怪物。
扯遠了。
我不是教育部長,沒辦法對制度提出什麼實質的改變。因此,我只能依照我的經驗,提供家長與學生指導上的建議。每個禮拜,我就來這麼一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是學生自己的,但我希望我帶給孩子的影響力不會因我踏出家門後而隨我離開。這些孩子,這些被家長視為志不在讀書、這些被老師視為不愛讀書、被同學視為學渣的學生,其實是有機會能跟上進度的,只是沒有人願意、學校老師也沒有時間能夠一對一深度輔導,那這份任務,就由我來完成。
願所有學生都能夠被因材施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