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处,认识西安

替替 No.4
·
·
IPFS
你也要去长安吗?请带上你的绿马。

12月12日,满怀期待地去省博物馆,在门口被告知没有48小时核酸无法入馆,我毫无胜算地反驳了几句,然后是意料之中的被拒绝入内。一时之间有些慌乱,都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

门口的保安为还在恍惚的我指了指出口,出口外有一个中年男人,问,要请讲解吗?我无奈地回答,没有核酸进不去。他指着马路对面说,那儿有医院可以做。

核酸结果没法马上出来,我便到隔了两个街口的大唐芙蓉园转悠,这是一处人工打造的文化街,按照人们想象中的盛唐模样。中间是大雁塔,灰黄古朴的模样为这个景区增添了一些历史感。这条街也叫大唐不夜城,顾名思义,只有到夜晚灯火通明才会热闹起来,此刻,游客三三两两,路两旁的铺子后面坐着店家,正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

街区里立着一些雕塑,唐时的文人墨客,富态的宫女,牵着骆驼的胡商……我看到那个须发虬髯的胡商形象的时候,突然觉得非常委屈,倒不是委屈这座城市严格的防疫政策,而是委屈这个日益变坏的世界。

这个从中亚来的人此刻就在眼前,一千年以前,他可以长途跋涉跨过山河从沙漠来到中原,当然也需要通关文牒,需要贿赂一两个城门守卫,需要防备骑马而至的凶恶盗贼,但他毕竟是抵达了,带着关于财富的美好梦想。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去往任何地方关心的第一件事是,我的码会不会变黄?

越想越难过,甚至于流下泪来。

什么地方都不想去了,我开始待在青旅写这篇游记。

永徽三年,玄奘自天竺取回佛经,在慈恩寺修大雁塔

我一直对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满怀憧憬。是啊,对于一个学人文社科的人来说,这里是孕育出了璀璨文学和诡谲秘史的大唐,是秦的千古一帝和汉的少年天子,也是最早的老官台、仰韶和庙底沟文化。黄土养人,也养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高考后,小叔知道我对那些古史感兴趣,特意带我来一趟西安,彼时的我还完全不知道考古是什么模样,只能在规模浩大的兵马俑前兴奋地拍下游客照。后来看《长安十二时辰》,惊叹于一个故事里所展现的历史的方方面面,虽然有刻意之嫌,但谁会忍住不对张小敬碗里的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流口水呢?

来西安的第一件事情,是去巷子里吃一碗羊肉泡馍——这个六年前吃了一碗一直让我念念不忘的美食。选择了自己手掰泡膜,等我把碗拿给厨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要掰到花生米大小,而自己碗里的,个个有一元银币那么大。即便如此,我也不想继续掰了,白吉馍韧性大,久了手指都酸起来。热腾腾的羊肉汤,加了葱蒜提味,羊汤喝腻了便咬一颗糖蒜解腻。和广州的饮食店里多配一瓶维他奶或维他柠檬茶一样,这边多搭一瓶冰峰汽水或酸梅汤,也是解腻的饮品。羊肉泡馍吃起来很香,但吃完打了个饱嗝后羊肉的膻味开始翻上来,猛灌一口汽水也压不住。我想,关中的羊肉果然还是不如西北草原上的。

羊肉pao'mo

仔细想想,西安最有名的美食街,回民街不用说了,洒金桥,大皮巷,都是回族人的地盘。这一趟深刻感受到了,有回族人的地方,就有好吃的。这群原来分布在新疆南部和中亚地区的人群,以商人的身份迁移至中原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族群融合,逐渐发展出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街边随意买了一个烤包子,薄薄的皮,包裹着厚实的碎羊肉,孜然味也不重,比广州小北的要好吃太多。在这些街上,肉夹馍也都是夹的牛肉。大盘鸡,牛肉面的店也多,门口摆个烤炉,一到晚上各式烤串便张罗起来了。

回民街

之前便听陕西的朋友说早上一定要吃一碗胡辣汤,我表示诧异,胡辣汤不是河南的吗?原来,陕西也有胡辣汤,且一般加上肉丸,另有萝卜、土豆、白菜等蔬菜切块,勾上芡,很像一碗乱炖的大锅菜。糊味甚重,辣味却不浓。上网搜索才发现,陕西的更多被称为“糊辣汤”,和河南的并不相同。但这种借鉴过来的美食大抵也是跟随着人群的迁移发生的。四十年代河南发生水灾,造成大面积饥荒,贫民流离失所,为躲避水患,只能向河流上游的陕西迁移,其时豫陕之间已有火车,宝鸡即为铁路的中转站,所以即便到今天,宝鸡也仍然是一个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的移民城市。

肉丸胡辣汤,北方人的辣子是,咸香多于麻辣

如此,还有什么是生于斯的食物呢?我想到了肉夹馍。

很奇怪,之前便看到科普说肉夹馍的意思是“肉夹于馍”,是一个典型的古言倒装,但是在这里,“夹馍”本身成为了一个名词,“要一个夹馍。“是食客常说的话。博物馆旁边的,子午路张记肉夹馍,肉很满当,吃的时候油水便顺着手指滴下来。故而第一口觉得,真呀真好吃,吃到一半便觉得太腻了。所幸凉皮很不错,辣油伴着凉皮和豆芽,吃起来倒是清爽。相比之下,魏家的凉皮加了很多豆干,而且醋味太重,我不是很习惯。街边随便一家老潼关肉夹馍呢,又嫌弃肥肉太多,吃得并不尽兴。肉太腻味,便点一份菜蛋夹馍,充分展现了“馍夹一切”的饮食文化。先铺一层咸鸭蛋黄,再加入玫瑰咸菜和煎鸡蛋,一口下去,各式味道便在舌尖上散开了。

馍馍也分两种,一种是只有麦香的白吉馍,另一种是外表烤至酥脆的馍,老潼关肉夹馍用的就是后者,吃起来像是香酥牛肉饼的口感。这种馍,吃到嘴里十分烫口,也要留意着不要让饼渣洒得到处都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白吉馍,这种用面团烤制而成的馍馍,其实和锅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是陕西锅盔,还是四川锅盔,都暗示着军事对于文化的传播。关于锅盔的起源,一般都认为是行军过程中的军粮,确实,面团被烤干之后,方便携带易于保存,和新疆的馕是一个道理。而切开面饼,可以夹一切肉菜吃,相当方便。汉中位于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本就紧邻,之间只隔着一座大巴山,城固出土的青铜器带着浓厚的巴蜀文化色彩;秦国常见的鍪,是随着军事入侵传播而来的;今人考证杨贵妃的荔枝道,亦是从涪州至汉中的子午道,快马加鞭只需三日,便可将新鲜可口的荔枝送至美人面前。


第一次知道油茶,还是在工地上和大伙儿一块看《早餐中国》,某一集介绍了小贾家油茶,这次便寻了过来。果然是上过电视的,可能是时间较晚,排队的人不多,但里面就有两组年轻人在拍vlog。要一份油茶两根麻花,这份食物本来不被我看好,但吃起来居然无功无过(起码不会让人觉得腻)。黄豆提供蛋白质,麻叶提供口感,油茶为面粉加牛骨髓油炒制而成,麻花是软的,可以刺溜吸进嘴里。

炒谷物的粉似乎是共有的饮食习惯,西藏的糌粑也被称为炒面,炒的是青稞粉。这让我想起家乡的炒米,大米被炒成膨化状,然后泡糖水喝。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其基底仍然是南稻北麦。

小贾家麻花油茶,仅需5R

网红店铺不少,比如洒金桥的胖子甑糕,听说七八点就卖完了,我可赶不上这个早,便随便在街边买了一份吃,芸豆,枣泥,糯米,是现在最火的”糯叽叽“美食,可是我对糯米的喜爱有限,对红枣的喜爱也有限,所以赞美的话也说不太出口。甑糕,顾名思义是用甑蒸制的,当地人称“jing”,可能为古语发音吧。最多甑的地方是博物馆,这种新石器时代就存在的炊具,一般搭配着釜一同使用。

蒸煮的饮食习惯一直是东亚的主流,除了蒸食糯米,还会蒸食大麦、大米,米皮,凉皮,便是蒸煮米粉和面粉的产物。而根据凉皮的起源来看,应该也是一种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发明的旧谷子吃法。

爱骅裤带面,直接拿盆吃

也看得出来,这不是一篇美食攻略,而是如实记录了我“略带嫌弃”的反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只是我不太挑剔的嘴巴和胃的真实感受罢了。可能是在西宁和兰州吃够面食了,在西安倒没有特别的面对地方美食的跃跃欲试感。想一想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大米饭和完整的蔬菜了,除了多长了几个痘外,身体还能适应。 

在食物中,我们能看到西安的另外一个面相,这里一直都是关内和关外,南方与北方的汇聚之地,近千年的政治中心,这里的人,事,物一直处于杂居的状态。任何人,都可以找一个目标,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应许之地。这里是布衣和王侯角逐的赛场,是诗人和政客举觞的戏台,是逐牛羊者觊觎的宝藏,是耕食者向往的肥沃土壤。

走在路上,不止一次听到路人讨论近几日又严重起来的疫情。因为是一个旅游城市,也因为处于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它不得不面对四方而至的人,大规模的人群流动使得接触不可避免,管控也更加困难,以至于疫情反反复复无法消停。

在陕历博,能看到很多带有异域色彩的器物

最难忘的体验是在城墙上骑单车,黄昏时分,看到太阳逐渐隐匿在高楼之后,城墙上是三两成群的游客。这条明时的墙,围绕的是唐代皇城的范围。当骑到东城墙时,被下面一片灯火通明处所吸引,打开地图一看发现这里叫永兴坊。刹那间有一种时空重叠的感觉——已然过去的年月里,不同的人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盛宴,歌舞升平,觥筹交错。

城墙上砖头并不平整,自行车便一直颠簸,太阳一消失空气就陡然寒起来,我露在外面的手被冻得生疼。暮色渐渐笼罩,城墙上的灯笼开始亮起来,一个接着一个彼此呼应。我在暗夜里骑着车,呼出的气不断蒙住我的眼镜。

真是冷啊,我想。

当年那些守城的士兵,当盔甲紧贴薄衫时,感受到的,也是这样刺骨的寒吧。面对城里的万家灯火,他们是觉得自豪呢,还是孤单呢?

在城墙上

在西安待的时间不长,也不敢说多了解这座城市。对我来说,这里是北方城市共有的寒冷和阴霾(这几天都是阴天),是规整的城市布局,是不管去哪里都要坐公交和地铁的绝望距离,是落了满地的树叶,是随时下坠随时升起的麻雀,也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抽烟和吐痰的人群。

不可否认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无不对这里饱含深情。街边的店里永远播放着《西安人的歌》,而在音乐软件上能看到的“西安人的歌”也太多了,他们用直白的语言展现着关于这座城市的种种,钟楼,城墙,馍,是随意取用的意象,仿佛只要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就可以建造一个完整的西安了。

这种感觉在参观陕历博时尤甚,一个记录下了完整历史的地方,它的文物库存一定极为丰富,我都能想象得出来策展人在进行这份历史陈列时的信手拈来,只需要在每个朝代里选取几份还不错的器物就可以了。在这里,历史从来不曾断裂,而我们知道,未曾断裂的叙事从来都是属于将相王侯的。我像是在看一阵阵袭来的声势浩大又转瞬即逝的浪花,却不曾瞥见深藏海底的汹涌暗流。

麻雀一窝蜂地争食地上的米粒
维修城墙
城墙上的情侣
街边的水果摊
喝酒的大爷
清扫落叶的环卫工
城墙下的菜市场
护城河
汉长陵的士兵俑,完全是炮灰的模样

受了环境的影响,我又打开《长安十二时辰》看了起来,叙事节奏依然紧凑,让人不由地替人物感到紧张。

剧集终究是剧集,有正义的将帅,善良的官僚,充满了使命与责任感的帝国继承人。所以即便这个朝代已经烂到骨子里,也还是有一群人希望维持表面的繁荣。所以有了大案牍术——大数据分析,有了望楼——监控体系,以靖安司为代表的政府以人民的安全为名义,将整个长安纳入掌控。

这是一桩事先张扬的恐怖袭击,如狼卫所说,到了顶峰,便要开始下落了。开元盛世之后不过十几年,便爆发了安史之乱。

王朝起起伏伏,和百姓一起受难的,还有长安城的一砖一瓦。所以永远不要和系统共情,也永远不要对繁华和盛世有太多的向往。

你知道那盛世终究不是属于你的。

夜晚的都市
城墙上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的痕迹: “户县大王王守 一九八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替替 No.4表达、记录、反抗。無所事事。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