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經濟 初創的末路?

lkkkelvin
·
·
IPFS
·
越來越多人想逃離公司,變成一位創業家,但在疫情後的經濟環境下埋伏著一些隱憂,若然自己有一個好的構思,又想從投資者中找到資源,是否已經此路不通?初創家又應該怎樣做確保自身競爭力?

隨著不同國家央行宣布加息,譬如澳洲央行十二年來首次宣布加息、美國聯儲局日前宣布加息0.5厘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47073-20220505.htm),代表著各國正慢慢離開金融風暴經濟復甦、疫情時期經濟低迷的時期,踏入遏止經濟過熱通脹上升的階段。息準與投資關係緊密,加息令投資變少,令創業家比以往更難找到投資人支援;再加上孵化器等入場門檻提升,令初創得到青睞的機會趨向渺茫,這是否意味著初創過往的輝煌正走向末路?未來的初創或創業家應該如何從夾縫中找到生機?


美國通脹率持續高企,但今年第一季GDP卻收縮1.4%

首先,我們先理解央行加息與投資熾熱度的關係:央行升息令市場投資意欲降低,初創家缺乏投資者經濟上的支持可令他們舉步維艱,不利於初創氛圍。宏觀經濟學中以IS-LM Model闡述央行利息與市場:

x軸與y軸都以實際所得、利率為準

為了讓大家看懂IS-LM curve,先解釋幾個要點:

  1. 中央央行決定實際息率(r): 央行決定及公布息率高低,其他銀行也會以此作為其存款等孳息率的其中主要參考理據
  2. 實際所得(Y):實際所得可以以今天薪金可買得多少個漢堡包作類比,你今天的薪金令到你可以買到一百個漢堡包,所以你的實際所得為一百個漢堡包。
  3. 隨著利率提升,實際所得會下降:今天賺錢不會今天清袋。而通脹使得今天一個漢堡包的價格比十年前高(而我們可以粗疏地估計銀行息率等同通脹率),通俗地看:你今天可以買到一百個漢堡包,假如你將錢存到銀行,加上利息你十年後仍能買一百個漢堡包;若然你擺屋企夾萬,可能十年後只能買五十個。
  4. 利率升得越高,實際所得越低:利率越高,存放銀行所得的利息就越大。存放銀行相比擺屋企夾萬的銀碼差距就越大,可能當利息好高,十年後夾萬錢只夠買一個漢堡包,但利息不高卻仍可以買五十個。

銀行加息,放入銀行令錢更保值,那麼投資者就更傾向將錢存銀行,令市場流動的投資資金降低。我們可以從1990後印度的實際息率及投資率見到現實上利息下降(從2001-02可見)的確會令投資率上升,也讓我們假設利息上升投資率就會下降:

從https://rbi.org.in/Scripts/PublicationsView.aspx?id=18716截圖

近十年許多國家、地區、企業以至大學都在鼓吹創業,孵化平台、天使投資遍地開花,以往銀行存款利息低,個個都在其他市場尋覓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也有不少人在芸芸初創公司中尋找下一個Google,以往不少聽到有投資者說:「我有一筆錢想支持初創公司,但我不知道哪裡有這些公司。」說以往資金供大於求也未必為過。但最近投資率的下降除了令股票市場、幣圈等化成一片紅海,實情也為初創市場掀起一股隱憂:收緊銀根,資金的供應不如以往充裕,是初創家的第一個窘境;投資者從過往投資創業項目的經驗中學習,對初創的構思、回報等方向建立起一套要求,為初創家的第二個難題;許多人觀察到創業家近年來的成功,日漸對創業產生興趣,更多人毅然投身創業家,令競爭變大,變成初創家的第三個挑戰。


Source: https://www.scielo.cl/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0718-27242013000400007 在巴西,孵化器的數目不斷攀升


面對三大難題,初創家或想成為初創家的人必須改變「只需要寫好proposal」的心態。現在初創家除了要寫計劃書之外,亦需要造出雛型,以增加說服力。

首先,在資金緊絀的時候投資者更強調風險管理,造出雛型比能規避低質素的項目與「賞金獵人」,以減低投資後無實質產品而血本無歸的機會。造出雛型所需要的成本、時間無疑比寫計劃書跟高;對於投資者而言,假如你連雛形的資源也不願投資,即:一,你對於你的創業項目信心不大,所以覺得投資時間也是徒勞;二,你欠缺成為創業家必須的決心及堅持,在創業期間跌跌碰碰必然不少,所以你並不適合創業。投資者選擇投資項目有兩大考量:項目、人。項目不能給予信心;人又不能以堅持化腐朽為神奇,那麼他們自然也不會願意投資金錢到你的構思裡。


Ref: https://walterdorn.net/walterdorn.net/295

其次,雛型可以讓投資者進一步了解你的構思(Idea)、可行性(feasibility)以及成效(Performance),在講求效率的商業世界中可以增加成功率。在我們寫計劃書的時候可行性、收入等往往依賴許多假設,比如以市場上類似的產品作定價標準,並以提升產品素質為由合理提高定價,但當推出時卻發現提升質素的成本極高、市場實情並不重視產品素質反而以價格為首要因素等碰壁,而且當你在得到資金研發的同時,市場上已經有其他替代品更早打入市場搶佔先機。常說閉門造車,我們提出初創構思固然會對自己信心十足(否則也不會夠膽遊說投資者),但我們每個人都存在盲點,造出雛型,加深其他人的認識,盡早進入評估及改善(Access & Refine)的階段必然對創業過程有利。

而且,雛型比計劃書更具說服力,令自己更容易從眾多競爭者中保持競爭力。試想想:當大家都只是提交計劃書(過往現象),但你已經造出雛型,雛型可能能讓你脫穎而出;若大家都有雛型(目前狀況),但你只有計劃書,你很容易被比下去。儘管創業的心態並不需要處處跟其他人比較,但在尋覓資源、得到客源上很多時候都在與他人競爭,保持自己競爭力並不為過。


香港社創、創科中曾經出現過一個讓不少人感覺啼笑皆非的故事: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80509/bkn-20180509210514132-0509_00822_001.html

有創業家得到450萬的政府資助去教導老人家以八段錦鍛鍊身體,從社會價值等角度固然讓人感到興奮,據聞計劃書中亦提及人工智能(AI),令投資者單從計劃書就感到期待。但後來此App功能匱乏,令社會對於450的價格感到被欺騙。可能有雛型的話投資者便可以杜絕「高價低能」的方案,而後來許多孵化器也要求雛型,不單是百萬級的投資金額,甚至數十萬的同樣提高門檻,避免錯誤投資。


人在進步,市場也在進步,初創圈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讓市場充斥著檸檬(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arket_for_Lemons)。對於有志創業的人士,或許門檻提高對於大家的轉換成本也隨之而提高,但這除了是一個對我們的考驗之外,也是在鞏固創業圈,若然創業圈有許多害群之馬,投資風險居高不下,其實是在考驗投資者的信心,最後他們也會不斷流失,當我們真的有好構思的時候更難有好的發展機會。

假如你對社創有興趣的話,歡迎留意一下我的NGO:

Enactus : https://enactus.org

香港、台灣、澳門、大陸的可以留意:https://www.instagram.com/enactushongkong/ 或者聯繫我們:team@enactus.hk

也在此也推介一個很好用的製造app雛型的兩個平台:

Figma: https://www.figma.com

Proto: https://proto.io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kkkelvin香港人|土生土長|社 and/or 創|戶外、(奶)茶啡愛好者
  • 来自作者

《以天花為起點—看國家該如何對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