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周子愉 Fausto Cho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川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美中誰更有底氣?

周子愉 Fausto Chou
·
·
中國憑藉經濟增長、貿易多元化、反制措施的多樣性以及稀土資源等優勢,在短期內可能比美國更具應對能力。然而,關稅戰對雙方均帶來顯著損害:美國民眾面臨生活成本上升的直接壓力,而中國則需應對出口減少和就業市場的波動。此外,文章揭示美國關稅成本正逐步轉嫁給消費者,引發生活成本危機與潛在金融風險。
圖片來源:The White House/Flickr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威脅,若中國不在4月8日前撤回對美國34%的反制關稅,美國將從4月9日起對中國加征50%的額外關稅。這一表態進一步加劇了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並引發全球市場的劇烈波動。美中雙方在這場關稅戰中的底氣來源到底是什麼?關稅戰對兩國經濟的具體影響又是什麼?,甚至對普通民眾生活是否產生深遠衝擊?這場關稅戰不僅是兩國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全球貿易體系穩定性的重大考驗。

中美關稅戰最新發展

2025年4月2日,川普宣布對所有進入美國的商品徵收至少10%的基礎關稅,並對中國等特定國家加征34%的「對等關稅」,計劃於4月9日正式生效。中國迅速做出回應,於4月4日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的關稅,並定於4月10日生效。隨後,川普透過社交媒體發文警告,若中國不撤回這一報復性關稅計劃,美國將對中國輸美商品再加征50%的關稅。若這一威脅付諸實施,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總關稅率將達到驚人的104%(包括之前的20%基礎關稅、新增的34%對等關稅以及威脅中的50%額外關稅)。這一關稅水平將成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貿易秩序中最劇烈的變動之一,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影響無疑是深遠而持久的。

中國應對關稅戰的經濟底氣

中國在這場關稅戰中展現出一定的經濟底氣,這主要源於其經濟增長的韌性、貿易關係的多元化、反制工具的多樣性以及稀土資源的戰略優勢。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在過去五年(2019年至2024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26.2%,遠超美國同期12.5%的增長水平,這一差距不到中國增長率的一半。這種增長速度的優勢為中國提供了更大的經濟緩衝空間,使其能夠在外部壓力下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

在貿易結構上,中國多年來積極拓展多元化市場,減少對美國的過度依賴。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持續增長,這一策略有效分散了中國出口市場的風險。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中國一直維持貿易順差,其貿易順差占世界GDP總額的比例穩定在0.2%至0.8%之間,這種穩健的貿易結構進一步增強了中國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中國的反制措施並不僅限於關稅,而是展現出多樣化和精準化的特點。除了對美國商品加征34%的關稅外,中國還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包括將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限制七類中重稀土的出口、將11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暫停六家美國企業產品輸華資質,並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起訴美國的對等關稅措施。這些舉措表明,中國擁有廣泛的政策工具箱,能夠靈活應對美國的關稅壓力。

此外,中國在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為其提供了獨特的戰略優勢。根據美國數據,2019年至2022年間,美國進口稀土約有四分之三來自中國。稀土作為國防、電動車和電子產業的關鍵原料,使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這也成為中國在關稅戰中的重要籌碼。

圖片來源:The White House/Flickr

美國在關稅戰中的經濟底氣

美國在這場關稅戰中同樣具備一定的底氣,這主要體現在其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技術創新的領先優勢以及中美貿易關係的不對稱性。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賦予美國獨特的影響力。通過金融政策,美國能夠對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施加壓力,這是中國在短期內難以匹敵的優勢。

在技術領域,美國的高科技領先地位為其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微芯片、工程設備等高技術產品在短期內難以找到完全替代的來源,這使得美國在關鍵產業鏈上保持一定的控制力。這種技術優勢成為美國在關稅戰中施壓中國的重要依仗。

中美貿易關係的不對稱性也為美國提供了底氣。2024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到6882.8億美元,其中美國對華出口額為1636.2億美元,而中國對美出口額遠高於此,幾乎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三倍。這種不對稱性意味著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更高,因此在關稅戰中可能面臨更大的直接經濟壓力。

關稅戰對中國經濟及民眾的影響

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總體而言,中國可能具備一定的應對能力。從宏觀經濟層面看,美國加征關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衝擊相對有限。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銀行等機構預測,若美國實施高額關稅,2025年中國GDP增速的負面影響將低於一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經濟的整體韌性較強。然而,出口部門無疑將承壓,尤其是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等對美出口占比高的製造業領域,這些行業可能面臨訂單減少和利潤下滑的挑戰。

與此同時,關稅戰也可能成為中國產業升級的催化劑。高關稅壓力將促使中國企業加快技術自主研發和產業鏈調整,長期來看,這或許有助於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人民幣匯率可能因關稅戰而面臨短期貶值壓力,但中國穩健的外匯儲備和資本管控能力使其匯率長期趨勢仍有望保持穩定。

對普通民眾而言,關稅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就業和物價兩個方面。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壓力可能導致相關行業就業市場出現波動,尤其是沿海製造業密集地區的工人可能面臨裁員風險。同時,美國輸華產品價格的上漲將推高部分商品的成本,例如農產品和能源產品。澳大利亞農業經紀公司IKON Commodities的咨詢服務主管歐樂豪指出,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34%的關稅將使美國農產品難以進入中國市場,這可能導致中國轉向其他供應國。然而,中國消費者擁有轉向國產或其他國家替代品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價格上漲帶來的負擔。

關稅戰對美國經濟及民眾的影響

相比之下,關稅戰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可能更為顯著且直接。根據美聯儲的模型估計,若關稅水平提高25%,美國經濟增長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將減少2.5%。美聯儲亞特蘭大分行更進一步預測,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可能收縮2.4%。這一顯著放緩的預期反映了關稅戰對美國經濟的深層影響。

通脹壓力是美國經濟面臨的另一大挑戰。關稅本質上是一種稅收,預計將推高美國通脹率1.5%。川普的關稅政策若全面實施,相當於美國稅收增加約6600億美元,占GDP的2.2%。這項額外負擔將通過商品價格的上升直接傳導至消費者。金融市場的波動也隨之加劇,川普宣布關稅措施後,美國股市已出現顯著下跌,投資者對經濟衰退風險的擔憂日益加深。此外,貿易戰可能導致稅收減少,同時政府需要增加對受影響行業的補貼,這將進一步加重美國的財政負擔。

對美國普通民眾來說,關稅戰的影響更為直觀且廣泛。從中國進口的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將直接推高家庭支出。汽車價格的飆升尤為引人注目,華爾街分析師估計,川普的汽車關稅可能使每輛汽車價格增加4000至15000美元。住房成本同樣受到波及,美國研究機構預測,未來12個月內,新建住宅標價將上漲1.7萬至2.2萬美元。雖然部分製造業可能因關稅受益於「回流」,但依賴進口原材料或中國市場的企業可能面臨裁員壓力,這將加劇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

關稅戰的長期走向

儘管當前局勢高度緊張,專家普遍認為,中美最終將回到談判桌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指出,中美雙方都有談判的動力:美國將關稅視為施壓工具,希望通過討價還價獲取更大利益,而中國則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他預計談判可能耗時三至五個月。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黎良福也認為,中國報復性關稅並非即刻生效,這表明中國願意與美國展開談判。

這場關稅戰的影響遠遠超出中美兩國,波及全球經濟。摩根大通CEO戴蒙警告,若問題不及時解決,負面影響將隨時間累積且難以逆轉,他尤其擔憂美國與長期經濟盟友的關係受損。對沖基金經理阿克曼則更為直言,他警告若美國在4月9日對全球發動“經濟核戰爭”,商業投資將停滯,消費者信心將崩潰,美國的國際聲譽將遭受重創,修復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

圖片來源:The White House/Flickr

美國關稅戰的成本轉嫁機制與民眾生活成本危機

川普政府推動的全面關稅政策正在引發廣泛的經濟連鎖反應。雖然政府宣稱關稅收入將抵消個人所得稅,但現實數據與經濟模型顯示,關稅成本正通過多重渠道轉嫁至美國消費者,導致生活成本系統性上升,並潛伏著更深層次的金融風險。

價格傳導路徑與消費者負擔

美國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直接效應是進口商成本的增加,這一成本最終傳導至消費者。彭博社對蘋果公司的測算顯示,若34%的關稅完全轉嫁,iPhone 16系列價格將上漲30%至43%,基礎款價格從799美元升至1142美元。這種價格傳導在耐用消費品領域尤為明顯,但日常消費品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英國廣播公司調查發現,美國市場97%的服裝和鞋類依賴進口,瑞銀預測這些商品價格將上漲10%至12%。咖啡進口關稅將使每磅價格增加0.5至0.8美元,橄欖油等食品價格漲幅預計達15%至20%。

生產鏈的成本擴散進一步加劇了價格壓力。美國時尚產業協會指出,即便是本土生產的服裝,其原材料仍有60%依賴進口,關稅通過供應鏈逐級傳導,形成“隱性關稅”,使得“美國製造”的商品也無法避免價格上漲。此外,當進口商品價格因關稅上升時,本土替代品廠商往往採取價格跟隨策略。特拉華大學研究顯示,2018年洗衣機關稅實施後,本土品牌價格同步上漲9.2%,形成行業價格聯盟,這種聯動效應使得消費者幾乎無處可避。

關稅的稅負分配呈現顯著的累退性特徵。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實證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因消費結構中進口商品占比更高(平均達28%),其實際收入損失達到4%,而高收入群體僅損失2%。這種不平等效應在食品和基本日用品領域尤為突出,加劇了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

關稅替代所得稅的財政幻覺

川普政府提出「以關稅換所得稅」的構想,但這一政策存在根本性的財政缺陷。2025年美國聯邦稅收結構中,個人所得稅占比50.2%,公司稅占10.2%,而關稅收入僅占1.7%。若要完全替代個人所得稅,平均關稅率需提升至82%,這將導致進口規模萎縮63%,實際關稅收入反而下降,這一矛盾使得該構想難以實現。

當前關稅政策已引發多重財政風險。物價上漲推高社會保障支出,同時壓制消費稅收,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每1%的通脹率將增加年度財政赤字1800億美元。在美國國債規模達到35萬億美元的背景下,利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年度利息支出將增加3500億美元。關稅引發的通脹預期正迫使美聯儲維持高利率政策,這進一步加劇了債務壓力。此外,企業利潤受關稅擠壓導致公司稅收入下降,標準普爾500企業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製造業板塊有效稅率從21%升至27%,但應納稅所得額同比下降18%,稅基侵蝕的趨勢顯而易見。

民眾生活成本危機與金融風險

關稅政策實施後,美國民眾的實際購買力迅速萎縮。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政策實施的前三個月內,食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7%,服裝價格指數上漲12.3%,交通工具價格指數上漲15.2%。中等收入家庭月度支出增加約480美元,相當於年化5760美元的購買力損失,這對普通家庭的財務狀況構成顯著壓力。

為維持生活水平,美國家庭正加速轉向債務融資。2025年第一季度,循環信貸餘額突破1.2萬億美元,逾期90天以上的賬戶占比升至7.3%,達到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汽車貸款市場的風險也在上升,次級汽車貸款違約率攀升至9.2%,ABS債券利差擴大至450個基點,顯示市場對風險的重新定價。房貸市場雖尚未出現大規模違約,但浮動利率貸款占比升至23%,在高利率環境下形成潛在風險點。

當前美國債務結構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呈現危險的相似性。高收益債券利差收窄至256個基點,接近2007年危機前水平,而市場波動率指數(VIX)持續低位運行,顯示風險定價存在失真。影子銀行系統的擴張加劇了這一風險,私募信貸市場規模突破2.3萬億美元,其中60%為浮動利率貸款,對利率變動極其敏感。中小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錯配問題同樣突出,其商業地產貸款占比達38%,在房地產價格調整的壓力下,資本充足率面臨挑戰。

全球化的終結

綜合經濟數據和專家分析,中國在短期內可能比美國更有底氣應對關稅戰,這主要得益於其更快的經濟增長、多樣化的反制工具以及穩定的貿易結構。然而,這場關稅戰對雙方經濟和民眾都將造成實質性傷害。美國消費者正面臨更廣泛的價格上漲和生活成本增加,而中國則需應對出口壓力和就業市場的潛在波動。長期來看,關稅戰可能加速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推動各國尋求多元化的貿易關係和供應鏈,並最終促使中美回到談判桌前尋求解決方案。

美國關稅政策正在製造三重悖論:旨在保護就業的舉措加速了通脹對實際工資的侵蝕,預期增加財政收入的措施反而加劇了債務危機,試圖強化經濟主權的政策卻加深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當前3.5%的信用卡違約率和9.2%的汽車貸款違約率已超過2007年次貸危機前的警戒水平,而信用利差的極度收窄表明市場尚未充分定價潛在風險。若政策不作調整,美國經濟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面臨「沃爾克時刻」式的劇烈調整,美聯儲將不得不在控制通脹與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做出艱難抉擇,民眾的生活成本危機可能演變為全面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