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看戲 : 《年少日記》

在Indo的Me
·
(修改过)
·
IPFS
·
而我最喜歡《年少日記》的地方,是它並非只在說一個慘劇,電影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和解,和自己的過去和解 ; 當然和解了也未必代表一切能推倒重來,無法修補的地方 (例如爸子關係),電影告訴你 「it’s ok」,盡了力舒服就好。雖然觀眾情緒一般會被可憐的哥哥拉進了深谷,但其實主角和他學生的結局,其實是挺積極正面的,我相信這也是是電影真正想帶出的力量。
游學修說得太對了。

我很怕看傷心的故事,但看《年少日記》,或者太真實,反而沒有很虐心,有的只有心疼。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沒有太多接觸學童和家長的經歷,只能說電影情節有些地方觸及到我和朋友一些個人傷口 ; 或者亞洲家庭長大的,多多少少也有被原生家庭烙下陰影的經驗,故此電影中的「真實」的地方,大概為每個人都不盡相同。

電影最觸動我的地方是道出了不少亞洲家庭不懂如何愛。你說鄭中基飾演的爸爸不愛大兒子嗎? 電影中第二部分告訴你,他很後悔。他愛,只是他不懂如何去愛,然後從角色幾句言語間透露,這角色自己也沒有被家人好好愛過。或者因為如此,劇本還了爸爸這角色一點慈悲,讓他晚年仍有忠心耿耿的秘書小姐在旁,二人曖昧不明的關係給爸爸這角色的下半部留了白。

我自己給爸爸這角色腦補了的是,喪子或者未至於令他洗心革面、明早起來就當了個好人,但至少內疚令他放下了一點淩厲。人很難從已破壞的關係中改過自身,唯有從陌生人開始從新學做好人。對他過去一無所知的秘書小姐甚至把他當成慈父一樣看待。

我很喜歡這一段 : 秘書小姐拿著錄音帶力勸,想要說服主角爸爸其實很愛錫他。主角一個表情已道盡那種懶得解釋 (或者也複雜得無法明說) 的情緒,然後一句 : 「多謝你話我知。」至少對父親有一部分釋懷。家庭關係有時是個桎梏,當中愛恨和傷害千絲萬縷,而且可以跨代延續然後又衍生新的開題。電影中小小的一個情節、簡單幾句話,已概括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是如此不足以為外人道。

全劇中最可惡的是媽媽,她本是全劇中唯一有能力提供協助的角色,卻選擇了平庸之惡 ; 對於過失也只是逃避,比起爸爸,媽媽這角色其實更沒有情感。電影中也沒有給這角色太多layers,或者這種人本身就是自私的極致,的確沒有layers,故事讓她一味自己顧自己就可以了。

電影說故事的能力非常好,即使是重重複複的flash back,情節仍然完整,複雜的方地又能利落地交代,當中演員的發揮幫助了很多。

而我最喜歡《年少日記》的地方,是它並非只在說一個慘劇,電影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和解,和自己的過去和解 ; 當然和解了也未必代表一切能推倒重來,無法修補的地方 (例如父子關係),電影告訴你 「it’s ok」,盡了力舒服就好。雖然觀眾情緒一般會被可憐的哥哥拉進了深谷,但其實主角和他學生的結局,其實是挺積極正面的,我相信這也是是電影真正想帶出的力量。

我自己看罷《年少日記》也難免心疼好一陣子,除了對劇中孩子的同情,為我而言更是向內對自己內心小孩的撫慰。不管你是否仍活在或已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也好,但願你也懂得應付你人生中會遇到的許多個「唔知頭唔知路」的秘書Zoey,然後能夠遇上能夠令你安下心來坦誠相對的Sherry,重新學習去愛、被愛和付出,有能力令殘缺的過去,化作尋求完整人生的動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在Indo的Me木木草,旅居印尼和英國,香港人。 (我不會「有拍必回」,我只拍我喜歡的文章。我也希望你是喜歡我的創作才給我拍手。望見諒。)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閒話家常 ︳能夠再見到你,真好

歷史文化|馬莎發源地、羅賓漢家鄉

閒話家常 ︳就讓傷口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