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东西/事情打开了你的新世界大门

Joe 的折腾日记
·
·
IPFS

这是一个最近偶然蹦到脑海里的问题,原本以为可以在知乎里提出一个如此优秀的问题,结果证明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预言,知乎快速给我匹配了重复的问题,最后我选择其中一个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新世界敲门砖们,希望可以遇到有着同样经历的小伙伴。

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敲门砖的对象,也就是这些新世界们有很多维度,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也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的,虽然现在看来,它们的存在已经理所当然,但最初敲开时的惊心动魄还是历历在目。

平凡的世界 2008

我的 Kindle App 里一直装着一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高中时,15天里打着手电筒读完了这本百万字的小说,每每回想,依然被孙少平这个角色感动着,说不出为什么,虽然环境不一样,但是喜欢主角那个处世的态度。目前无法界定这部小说对自己的实质影响是什么,但始终感觉无处不在。如果一定要说出它打开的那个新世界,那就是对于长篇文字作品的不惧怕和喜爱,像是读书这个历程上的成人礼,终于走出了《读者》,迈向了星辰大海。


移动网络搜索 2009

不单单指某一类的搜索引擎,而是从接触网络到现在用过的移动梦网搜索、百度搜索、神马搜索和 Google 等等搜索引擎。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之前某次文章里分享到的那样,2009年的高中课堂上,在一台诺基亚彩屏手机里用移动梦网搜索“巴西龟吃什么”,至今仍记得那种震撼,掩饰不住脱口而出的脏话,像是一脚踏进了新时代,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信息的信息时代,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仪式感。


冬吴相对论 2009

我对收音机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大概因为它是小时候夜晚里最有感情的声音伙伴,到了高三复读的时间,我也依然带着它。不知哪天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开始播放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虽然现在听起来觉得,那时的他们像现在的知识付费一样精彩绝伦谈论各种概念,对于除了学习,外部视野为零的学生来说,着实打开了新的眼界,套路总是后知后觉,但依然觉得收获满满,期待着每一期的更新,然后下载到 MP3、MP4 或者手机,一直延伸到大学结束,最后,这个转变为我用播客这种声音媒介持续获取信息的习惯,又是一个新的声音世界,持续至今。


战隼的学习探索 2009

这是一个订阅了五六年的博客,在通过移动搜索踏入信息时代之后,战隼的学习探索是我找到的第一个启蒙站点,思维导图、时间管理以及各类提高自我管理意识的科普,陪伴了整个大学。虽然现在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入学者的小白阶段,早已不再订阅,但这个启蒙的新天地还是在持续发酵中。

网址:http://www.read.org.cn/


电子地图 2011

刚到武汉的时候,还是依赖着纸质地图探索一个城市,这类地图对使用者本身的方向感要求很高,因为需要先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继续导航,2011 年左右,时间有些模糊了,在塞班 S60 系统盛行时,电子地图已经基本可用。而其带来的改变是,在探索真实外部世界时,不会再像父母那样,依赖熟人或者陌生人,避免由此会产生的一种对外部世界的畏惧感。当有一个更为透明化的世界可以自行探索,只需一部手机,现实世界就不再是黑盒一样。若干年后的几天,地图已经更高清更智能,还有很多配套的 LBS 服务,实现想走就走的旅行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微博 2011

虽然现在已经彻底放弃了微博,但在微博最初期时,互联网产品有着其惯有的纯粹性,在一个看上去是开放的网络上可以找到各式各样有趣的人,从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到逐步参与更多线上事务,尽管最初只是每天在 Java 版本的 UC 浏览器上通过1.5英寸的屏幕访问微博,但感觉与整个互联网实时跳动。


Evernote 2012

我写过很多这种电子化笔记的经验和介绍,记录笔记,尤其是电子化的笔记,最大的体验是,从记录的那天起,记忆的痕迹更为深刻和准确,而当回头要去查看的时候,不管是搜索还是逐个笔记浏览,过往的记忆也像摊平了一样,可以几秒钟穿过几年的积累直达当时的准确记录。今年是用电子笔记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第8年,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更早的开始。


微信 2016

尽管从2011年就开始使用微信,但最初只不过是从其他工具比如 QQ 转换过来,更换前后,沟通的对象和人群依然是那些。直到2016年父母和亲戚的加入,微信才变得异常重要,亲戚们最初只是拿微信当免费短信,以至于很多微信群都是因为错误群发而产生的,匆匆建立又匆匆解散,之后,比较熟悉微信的自己快速给亲戚们建了多个微信群,这些群像小广场一样,尽管现在开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信息会被转到群里,但有一个线上的虚拟广场对亲戚之间的联络而言,简直是开放了新世界。


Twitter 2017

喜欢 Twitter 是带着对早期微博那样的期待,有一个自由自在可以关注全世界一手消息的地方,在逐步参与更多线上事务之后,可以积累更多熟悉的陌生人,而且还不用需要像微信或者 Facebook 那样去特意维护一个好友的形象和关系链。而假如,碰巧你对英文也不那么排斥,这个新世界又会扩增剩下的 90% 给你。


任天堂 Switch 2019

虽然这只是一款游戏主机,但改变了很多我对主机游戏的看法和体验,在我自己看来,小时候的红白机是一种残缺形式的游戏,没有游戏的各类信息背景,也没办法存档游戏进度,你需要一遍一遍从零开始,真正的囫囵吞枣,还要和与游戏“不共戴天”的父母斗智斗勇,似乎对游戏一直是一种模糊而浑浑噩噩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到看了很多游研社的解说视频才逐步转变。到了2019年,体验完《塞尔达传说》之后,我彻底进入了主机游戏这个世界的大门,也体验到越来越多不一样的游戏人生。


自省 无具体年限

我觉得,这是一切启智的开端,是书本上无法教授的部分,往常的学习里更多是面向其他对象的思考和推演,当有一天,发现“矛头”可以对向自己的时候,仿佛柳暗花明新一村,只是,就像我无法解释自己如何以及何时产生的“自我意识”那样,我也不清楚何时开始更频繁去尝试自省或反观自己,不过,一旦开始,自己可以真的理解并遵从更多“理性”,对自己这个新世界更愿意尝试“自定义设置”,而不是无意识得遵从过往的文化或者基因的传承。


新世界或大或小,敲门砖还有很多,哪怕只是一张全币种的 Visa 卡,也可以打开一些新世界,更不用说,那些已经在用的 Google 搜索、Telegram 和自己的护照,只是有些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或者敲开的新世界不够浓墨重彩。不过,回顾新世界的敲门砖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尝试归纳之前新世界们隐藏的盲点,即不易于被发现的原因,以此来发现更多有趣的新世界,不过,最核心的是,要持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