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文化与武化:宁夏产区的洋务运动

Winoter
·
·
IPFS

2019年末,我与三个同城好友在线下为一家进口商品卖场组织了一场葡萄酒知识分享会。当时我在确定这次分享会的名称时,考虑到我们三个人所分享的主题各不相同,但又要作为一个整体连在一起讲,所以就取了:葡萄酒漫文化分享。一来我们分享的也算是文化(没有多想),二来由于主题不同所以用「漫」来形容连接,其实就是杂乱一气。之后有朋友戏称应该叫「浪文化」才是,当时也只是一笑而过。

在我分享的过程中有一小节是介绍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最新版的《世界葡萄酒地图》也把宁夏产区看成是中国众多葡萄酒产区里的一颗最具潜力的未来之星。但当时我很直觉地警惕出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昌黎,即真假洋鬼子葡萄酒厂争相逐鹿分赃之地。当我再次回想起这次活动主题的名字时,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来印证这一直觉。

葡萄酒漫文化,且先不谈「漫」,而只是葡萄酒文化,可真的有葡萄酒文化吗?

也许这个问题就是个废话。正如某人突然问你:

「你有文化吗?」

估计你会爆粗口了,然后鄙视对方一下,再问你一次,估计你就要撸起袖子了。

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化」一词,是日本和制汉语里的对古罗马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翻译,也就是说文化是我们从日本引进来的外来词汇。日本国或者大多数有过殖民地经历的地区由于不同文化在当地长时间的生根化地融合,很容易产生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现象,而日本这个民族是最善于挪用外来文化并异化演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超越引进国。李如一在他的关于日本的播客里有一期专门讲了文化的活用,虽然他也强调了文化的活用在于先「无他地、无成见地」接受对方的文化,但我更觉得是日本能把「文化」与「文明」分的很清晰,才懂得应该拿来什么、进而活用。

按照阿城在岭南大学的一场主题为「文化不是味精」的演讲里对文化下的定义来讲:文化是相对武化而言的,这两化都是在讲关系。也就是说,人和人、集团和集团、阶层和阶层、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的还是武化的。西汉时刘向之在《说苑•指武》里也有文化与武化的论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可见,文化简单的讲就是能坐下来心无成见、相互平等的交流。而在文化里形成制度并表现出来的东西比如政治、经济、教育、工艺与科学,这些可以归到文明。因此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文、武之别;而文明却有高、低和先进、落后之分。

日本正是精确的区分出文化与文明的差别,所以能够做到「在古代是既拿中国的文化又拿中国的文明,但明治维新变成拿西方的文明而保留自己的文化,所以才能既保有自己的文化,又能成为当今世界七个工业强国之一。日本在日体(也就是文化)西用(也就是文明)这个问题上比我们清楚」李宗陶:阿城:要文化不要武化

如果来谈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脉络,那么拿日本的威士忌发展路径来做比较,我觉得很有参照意义。在高阳写的《胡雪岩》书里见到在1870年代胡雪岩那一代的买办已经在内地上海开始做进口葡萄酒(也有洋酒)贸易了,而威士忌第一次进入日本是在1853年,但同样在150年后,日本的威士忌已经从一个外来酿酒技术一跃成为世界的领先,与苏格兰威士忌不分伯仲,而我们的葡萄酒至今仍然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这很值得去探究。

150年,日本威士忌主要做了些什么:

1853年,美国的殖民,给日本第一次带来了威士忌

1870年,日本开始进口威士忌

1902年,日英同盟,威士忌在进口酒中比重提升

1918年,摄津酒造技师竹鹤政孝赴苏格兰学习威士忌制造(2年后回国)

1924年,寿屋(现三得利)山俊蒸馏厂竣工,竹鹤在前一年加入

1929年,第一瓶国产威士忌“三得利白札”发售

1934年,竹鹤离开寿屋,成立Nikka Whisky

1940年,Nikka发售首款威士忌

1955年,highball受追捧,赢得年轻一代尤其是女性威士忌爱好者加入

1971年,洋酒进口实现完全自由化

1983年~2008年,保持上升势头并达到顶峰状态

2001年,英国的WM Best of the Best 大赛获奖:Nikka Single Cask余市10年 综合第一名;三得利 响21年 综合第二名,日本威士忌独占鳌头,震惊世界

2008年后,衰退

其中的几个注意点与文化:

1、二次大战后,日本社会在1955年后重新走上轨道,出现了一股洋酒消费热潮,且在经济增长时两家都扩充了酿酒的生产设备,这是对威士忌酿酒技术文明的引用

2、两家最成功的威士忌的两种酿酒哲学:

  • 寿屋创始人鸟井信治郎由此认为,东方人与西方人存在先天口感喜好上的差异,主张生产配合东方人口味的威士忌
  • Nikka Whisky威士忌则强调:我们的威士忌与苏格兰毫无差异。并没有刻意强调日本威士忌的意识。这是用「相同语言」酿制的酒,就算非要找出差异,也只是语言的重音不同。比如,我们摆上分别倒入了苏格兰和Nikka威士忌的100个杯子,恐怕谁也分不出来哪些杯子里装的是日本威士忌。

用一种世界可以听懂的文化方式来沟通,其中用「相同语言」酿制的酒正是在威士忌上的日体西用的表现,而寿屋用日本本国人能听懂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挪用。

3、注重培养普通消费者的饮用与消费习惯,充分利用经济持续上升的过程成功培育出了威士忌的成熟消费市场

4、在日产威士忌的标签设计上,日文与英文混合排版(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一个表现),本国消费者并不会刻意去在国产与进口之间去选择,且没有「假洋鬼子」的违和感和认知偏见

而我在整理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资料时,竟然很意外的看到一个列级庄制度。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与葡萄酒联合会在2013年开始就在该产区内对酒庄评定列级庄制度,官方术语「目的是高标准、高质量去规范宁夏酒庄的建设和葡萄酒生产,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快速系统了解宁夏葡萄酒产业及酒庄的相关信息」。在评定标准里其中有一条很特别:主体建筑具有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并有旅游休闲功能。即酒庄必须有城堡,还要有旅游休闲接待功能。

这很容易让我联想起,清末一批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的船舰利炮的军事文明想让自己强大起来。但他们没有搞清楚,船舰利炮那叫文明,却没有意识到其实当时的清廷政府与世界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正如在岭南大学的讲座过程中有人问阿城,为什么当时代表着西方文明的国家必须通过武化的方式和中国交流呢,他们不应该更文化吗?阿城说了两个理由:1,按照当时西方列强的军事实力打下全中国都是可以的,但停下来了,他们只是想和朝廷谈打开口岸做生意并不想实质性占领中国;2、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因为英国没有中国想进口的东西(比如生产技术和纺织品),而英国大量从中国进口陶器瓷器、茶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一个细节很多人现在不提,比如当时出口的陶器瓷器非常重(因为是放在天平上称重来确定多少银子)而卖给自己的却很薄很优雅,且所有贸易商品必须在广州一个口岸按中国制定的规则交易(所有产地到广州口岸的费用全部由英国人来承担),一直到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人到朝廷见到了慈禧,才知道原来英国人只是想做生意。而直到150年后中国才想明白要进入WTO,用世界的语言和主流的价值观去和外国人做生意。

因此,我不觉得中国葡萄酒在技术文明上出了问题,而恰恰是与世界葡萄酒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即在葡萄酒文化上出了问题。Cultural Appropriation其中的一个意思是「出于善意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就是用对方能听懂、能接受、不需要自己主动贴标签来体现如何的独特性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的文化。而我们的葡萄酒文化交流却一直在体现一种独特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要么是独特的Identity 要么就是西施效颦的Copy。

也许这是华夷之辩在中国葡萄酒文化上的一种遗毒表现。

这里可以从宁夏产区的列级庄制度反观中国葡萄酒发展脉络里的几个注意点与武化:

1、有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悠久历史的葡萄酒文明不像日本的威士忌一样在1853年没有这样的经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之一,在元代葡萄酒和马奶酒同为祭祀宗庙用酒,在宫廷里也设有专业的葡萄酒酒窖。但历代葡萄酒界并没有反思这样的历史,而只是作为类似于四大发明一样成为了炫耀的资本。这正如中国过早的形成几千年的帝制一样,因此中国不缺葡萄酒酿酒技术与消费文明的基因,但在文化的挪用上,我们会显得很有玻璃心,类似于骨子里过分强调复兴,而阻碍了活用

2、从1870年代中国开始进口葡萄酒后,漫长的150年里并没有培育出成熟的葡萄酒市场。民国年间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一直被浪费,其中1892年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葡萄酒厂张裕在1948年因为战乱而破产。建国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有葡萄酒消费,而改革开放后又没有对普通消费者进行培育,而是在经济野蛮粗放的发展里滋生出了领袖型消费的畸形市场,同时内外都相对不平等的自由市场也没有催生出面对普通消费者的葡萄酒理性消费习惯

3、官方主导的行业协会并没有在行业内形成类似于旧世界顶级的Primum Familiae Vini,PFV 葡萄酒第一家族联盟,和新世界极优品质的AUSTRALIA’S FIRST FAMILIES OF WINE这样的非官方的行业联盟,也没有形成类似于草根阶层葡萄酒组织的法国南部独立酒庄协会(Vignerons indépendants de France),这其实是葡萄酒行业官方语言对本地化葡萄酒厂沟通的武化

4、一些优质的本体葡萄酒品牌由于在产量低和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下,价格严重偏离,消费者只能用脚来选择,对本地品牌的消费者培育和交流产生困难

那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应该是什么呢?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即好的葡萄、优质的葡萄酒和符合主流价值的葡萄酒礼仪。

如果用列级庄和城堡与世界葡萄酒界和国际消费者去交流,类似于让建筑学者去横店研究古建筑一样。这注定又是一场失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inoter微信公众号:winotery 妙有无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笔记|葡萄园管理 5

笔记|葡萄园管理 3

笔记|葡萄园管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