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店與新店
瘟疫衝擊之下,平時經過的街道出現了一些變化。很多做旅客生意的店鋪結業了,賣杏仁餅、魚蛋,浮誇男裝的店舖都減少了,川菜、山東菜、酸辣粉也不像之前那樣成行成市。在疫情之中依然會擴展的是網購代領店、蔬果店,而一些大眾化的茶餐廳似乎仍然不乏發展潛力。當然,有些區域悄悄地出現結業潮,不少空置的店鋪門外張貼了招租告示,但也許是租金不便宜,或者該區的繁榮程度已大不如前,這些暫時無人問津的商店反映了經驗的實際情況。
舊店消亡,新店出現,有時不只是外觀的變化,還多多少少反映了社會消費群體的變遷。有些行業在目前的形勢下已經很難生存,但總有一些商家仍希望一展所長乘時而起。所謂關心社會,在我而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路上觀察,留意各式店舖是否已經回復生氣,慢慢就會看到消費者、經營者,甚至店舖業主之間的利益演變成什麼狀況。有時還可以預計哪些舊店將會撐不住,什麼新店會在這一區站穩陣腳。
也許我真的老了,有時途經某些舊區,認路的座標仍然會由兒時回憶主導,對照大小店舖的新貌和多年來的轉變,好像同時也感受到每條街的生生滅滅,其實歲月真的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流走了。身為老居民,在舊區見到新店總是有點期待,寄望年輕的經營者會為社區注入新動力,想像著將來有更多新的創業人士為街道帶來好的改變。人與社區的連結,只能在現場感受,很難透過新聞報導或理論口號領會得到。
儘管現在市道並不樂觀,但生活仍然要過下去,舊店與新店,訴說著許多澳門人默默耕耘的故事,你可以從中看到澳門的商人有多少創意?有沒有勝人一籌的巧思?經營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面對逆境是奮鬥抑或迷失?逛街的時候,不妨收起手機,留意一下自己居住的城市,街上的情況可能會讓你閱讀到更多貼身的資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