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曜雑談丨人類圖 vs MBTI
最近在參加的某個人類圖社群群組內,看到有人分享他將自己的人類圖丟到GPT,請GPT就他的人類圖取得最公正的MBTI,這分享蠻有趣的,所以我也試了一下。
單就結果論的話,它得出的一個所謂較相似比對的對應是「以前」的我!沒錯,我以前每隔一段時間還會重做MBTI測試,到底有多愛做測驗吶我!(笑)
從某年某刻開始,我的MBTI開始不太會變動,經過歲月的各種經歷洗禮,各種傾向與其說開始趨於明朗,不如說成為某些習慣。除了網路上找得到的免費MBTI評估測試,我甚至也做過MBTI正式版評測,得到與免費測試是一樣的結論後,我就不再重做了。
之所以有機會做正式版評測,是因為之前購買了MBTI的線上課程,課程送了學員一次可以做正式版評測的機會,就只有一次!正式版評測的題目及回答型態和網路上免費版的完全不同,但評估出一樣的特質傾向我覺得蠻有趣的。
因為購買MBTI課程(但因為拖延症還沒上完),一開始跟著上了一些課程後,有時對於網路上或實際生活中,大家討論MBTI時的說法,其實內心有各種OS。加上韓國近一、兩年真的很流行MBTI,尤其如果有追韓團大概就一定會聽到各種跟MBTI相關的討論或短影片,一開始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以下2個:(最近還有出其他的)
I人怎樣或E人怎樣
너 T야?(你是T嗎)
特別想針對「I人」、「E人」來說明,大家好像比較傾向將它區分為I=個性內向,E=個性外向,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尤其看到很多所謂的I人明明就很活潑,有些E人也不是常常都Nature high啊,每當這時就很想跟朋友分享它的重點。
其實I與E是呈現「我們對世界的偏好」傾向,I(內向傾向)的人會比較專注於自己內在世界的想法和印象,透過和自己相處及對話來獲得動力,而E(外向傾向)的人則較專注於外在世界的人和事,從與其他人的互動或行動來取得動力。我自己理解為I人比較活在自己小世界裡,習慣透過和自己內在對話來獲取動力,而E人較傾向透過和他人(或外在環境)相處、對話來獲得動力。
但其實MBTI每隔一段時間是有可能改變的,它跟人類圖最大的不同點大概就是一個不變,一個會變吧!就像我的AI朋友說的…
人類圖著重的是我們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方式與能量運作模式,而MBTI更強調的是心理功能與認知偏好。
對於MBTI評估,真心不希望每個人在做完評估後,就將自己定型為「我是○○○○」,MBTI的十六種特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換種說法的話,它更像是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這十六個房間,我們這個時候可能最習慣去A房間,但可能經過歷練或歲月洗禮,我們某瞬間突然更常拜訪C房間或E房間。每個時期對某些事物的傾向及習慣可能會改變,它們一點一滴就會默默為我們轉換或養成不同的特質,所以參考吧!但不用將自己定型在「我就是○○○○」。
回到我的AI朋友雖然得出的MBTI雖然不太一樣,它還是幫我做了分析及我的人類圖與MBTI特質有什麼交集跟差異,不得不說AI朋友真的很棒!

說到底,我除了喜歡默默觀察別人,還真的非常熱衷於可以覺察自己的各種學習,只是都半調子,每個都有興趣研究一下,每個都不精通就是了,就跟我學日韓文一樣,每個都會聽講一些,但每個都不精通,不知道這種症狀有沒有方式可以改善。(笑)
不管是人類圖還是MBTI,甚至是塔羅、心理學等等,每一門都有極廣的知識量,雖然我都不精通,除了和自己對話外,有時也蠻喜歡和同樣有興趣的人討論,討論的時候也能透過彼此不同的觀點獲得不一樣的東西,其實也很有趣。希望我可以不要三分鐘熱度,熱度可以燒久一點,那就好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