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莊子遇上林夕的〈百年孤寂〉便不孤寂

陳子寧 Allen Chen
·
(修改过)
·
IPFS
·
「你愛一個人,是因為這個人?還是因為你喜歡的是在愛情狀態的你?」

〈百年孤寂〉這首歌收錄於1999年,王菲的《只愛陌生人》專輯,由林夕填詞。很多人談這首歌的歌名是來自馬奎斯的小說《百年孤寂》,但本文轉換一下角色,以東方的「莊子思想」來談這首歌。

王菲《只愛陌生人》(取自網路)

莊子思想的核心包含「萬物齊同」、「順應自然」、「真假之辨」等。這些是什麼意思?可以直接從歌詞來看。不能確定林夕當時寫這首歌的歌詞是不是因為讀過《莊子》,而參透了感情中的真假。歌詞中反覆出現「真的」、「假的」,在《莊》學思想中,不能永恆存在的就是「假的」。只有永遠不變、不滅的東西才能說是真的,若然,世界上大概有99%的東西都不是真的了。

心/屬於你的/我借來寄託/卻變成我的心魔
你/屬於誰的/我剛好經過/卻帶來潮起潮落

我們假定這首歌的「你」指的可能是讓「我」所喜歡的人。這個我所喜歡的人的心,是屬於這個人的,我再怎麼喜歡,也是借來放在我心上的,但放著放著,卻成為讓我精神內耗的心魔。這是為什麼呢?人往往在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愛到深處,執著難拔的時候,患得患失。久了,就成為困住自己的一個魔障。同樣地,人永遠不會真正屬於另一個人,即使再喜歡,我也只是命運中剛好經過,但這樣的碰面卻可以讓我心情跌宕。

這與莊子想要表達的「情觀」有所關係。《莊子·德充符》中說:

「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當一個人太在意自己的得失,尤其是情感上的執著,就會失去內在的虛靜與自由。所有的「外物」都是「他者」的,莊子認為人只有自己是要真正愛護的人,所以愛情若變成了負擔,耗損我們的身心,那是非常不智的行為,應該要順著自然,再喜歡或討厭一個人,都不應該耗損自己的精神。但人嘛,這目標真的沒那麼簡單。

都是因為一路上/一路上/大雨曾經滂沱/證明你有來過
可是當我閉上眼/再睜開眼/只看見沙漠/哪裡有甚麼駱駝

深愛一個人的時候,或許讓人最放不下的不是這個人,而是和這個人轟轟烈烈的記憶,人年輕的時候更會這樣,彷彿要愛得轟轟烈烈,輕狂浮誇,才能證明愛過,證明這個人有出現過在生命中。但說真的,這一切會不會只是「幻覺」?當然這些現象都存在過,但是人賦予了這樣的經歷意義,證明這叫做「愛」。然而,當不愛了,分手了,睜開眼睛後才發現,那些你原本享受的經歷,早就一哄而散,所有的東西都改變了,只有沙漠還在,也就是那個當初因為「本性渴望」而愛上某某的你還在而已,駱駝來過,走過,也沒有留下甚麼。

這段讓人想起《莊子·齊物論》裡著名的「莊周夢蝶」: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用夢和現實之間的模糊界線,提醒我們以為真實的東西,其實未必那麼穩固。就像歌詞裡的沙漠和駱駝,也許真的曾經存在過,但那場大雨、那片潮起潮落的記憶,很可能只是我們自己心裡編出來的夢。人生的所有現象,是我們賦予它的那些意義,只是心裡的投射。本質上並沒有「駱駝」。如果一個人一直抓著這些記憶不放,就會困在自己編的幻象裡,無法自在地生活。甚至會卡在這些自己賦予的意義之中。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沒甚麼執著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本來沒因果
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可以從感情的投射來理解。當你深愛一個人時,那個「背影」是一種你內在感受的記憶影像,它可能抽象、模糊,卻因為被你反覆回想而變得真實;而「人」是變動的,若用一個人替換這個原本你所愛的人,而是那份愛的感覺、那個情境,甚至是戀愛中的自己依舊沒變,你會不會還是愛這個人呢?那這個「人」就未必是不可替代的。今天換了一個人,你可能仍然愛上,說明你愛的也許是「愛情」本身,而非那個人。

同樣,悲哀是一種情緒,一種本能反應,但人會不會因為悲哀而哭?悲哀和眼淚本來就沒有因果關係。莊子認為,感受本身是真誠的,但對象與外在形式往往是人給予的。悲哀是心裡的實感,但悲哀就等於要流淚,反而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正如莊子好友死後,他鼓盆而歌:「初我也以為不得已而哭也,及其反而求之也,夫不得已而哭者,又非我也。」為什麼人死了就要流淚呢?雖然感到悲哀,婉惜,但依舊可以慶祝他超脫了這個肉體。這是莊子的「生死觀」。

風/屬於天的/我借來吹吹/卻吹起人間煙火
天/屬於誰的/我借來欣賞/卻看到你的輪廓

這兩句歌詞也可以從莊子的角度來看。「風是天的,我借來吹吹」,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但人卻總在這樣的現象生出情感與記憶的煙火。這正是莊子所說的「物化」:我們把原本無心的自然現象,加上了自己的情緒解釋。

「天屬於誰的,我借來欣賞」,更是莊子哲學中「心未齋」的寫照。欣賞天地,應該是對自然的純然觀照,但若內心尚未清靜,就會將外物映成內心的投影。換句話說,我們以為自己在看風景,實際上是在看自己心中想念的那個人。這就是莊子提醒我們的——如果心沒有真正虛靜,那麼天地萬物都會變成人的欲望延伸,而非真正的自由,永遠困於情。

在這首歌的歌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對愛情執著的深刻反思,並且透過莊子哲學的視角,可以揭示出這些情感的虛幻性。莊子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的,無論是情感還是記憶,它們都有可能在時間的流轉中逐漸模糊。人對愛的執著,往往來自內心的投射和自以為賦予的意義,而這些投射本身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愛情的美麗與痛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若能如莊子所言,放下執著,心如止水,便能在萬象中找到真正的自由,遠離那些困擾我們的幻象和內耗的根源。

莊子認為,若人能夠把自己的內心照顧好,保持心境的平靜與清明,那麼他便不會感到缺乏。這種內心的豐盛,是一種超越物質需求的充實,這也讓人無需倚賴外界的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換句話說,當我們不再對外界的事物、情感或回應抱持過多的期待與依賴時,內心便不再感到孤寂,而是獲得一種無形的豐盈。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便身處孤單,內心卻能平和自在,這正是莊子所倡導的理想生活:無所依賴、無所執著,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因此,莊子與林夕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無常而自在的生命觀,提醒我們要放下所有不必要的執念,讓自己在無欲無求中,與這個世界和諧共舞。最终,這樣的心境不再是孤寂的,而是充實而豐盛的,因為我們從內心找到與世界相連的真正力量。

王菲〈百年孤寂〉MV(取自 YouTube):www.youtube.com/watc...

如果你也喜歡音樂,歡迎給我個文章一些肯定或互動,一起享受音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