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不)完美人生 - 第七日
應該是幼稚園時吧,第一次知道有個地方叫 ”美國"。在那個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的時代,雙薪家庭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上小學前的最後一年,很多小孩就被送到幼稚園去,開始提前學ㄅ、ㄆ、ㄇ、ㄈ,開始拼音認字。有個同學在下課時間說她的親人有人去了很遠的地方旅遊,那個地方的白天跟黑夜跟我們所在的地方完全相反,我還記得我們好幾個綁著辮子的女生就站在開著扶桑花的矮樹叢前聽得一愣一楞的,卻不很清楚甚麼叫做 “外國”。
小學三年級,媽媽代表公司去日本考察,回來時給我跟妹妹帶了一人一支米老鼠的手錶。時針跟分針下就是一張米老鼠的經典笑臉,很多大人都不見得有錶的時日,那個亮紅色的錶帶特別亮眼。十幾歲時,母親給我們兩姊妹從日本帶回的一個滑板,還有一人一台 Sony 的 Walkman – 對開始聽 Billboard 排行榜上流行音樂的我們及班上同學來說,那簡直是瘋狂到不可思議的好禮物。原來,外國有很多很酷的東西。
但即使知道了 “外國” 是甚麼,對我來說還是外國,從來沒有太多想像,雖然身邊有同學在準備畢業後出國深造,我卻連出國旅遊都沒想過,遑論讀書。
忘了是哪一年,某天我們幾個十六、七歲的女生下課後在西門町亂逛。在某個服飾店外看到 “算命X元” 的小招牌,那個價格也就是吃個小吃的價格,七嘴八舌的女生就一窩蜂擠進去把手伸到滿頭白髮的老先生面前。他擺著小桌跟一盞檯燈的空間其實是店內牆邊樓梯下那個三角形的窄仄空間。十幾歲的女生有人問愛情、有人問婚姻,我記得我問的是事業,但是不記得老先生是怎麼回的了。印象中只記得他交代我要好好讀書,因為我有讀書命。嗄?那不是廢話嗎?我現在不就是在讀書嗎?這交代跟父母師長說的一模一樣,果然是江湖郎中,慶幸沒花太多錢,也更堅信當個非宿命論者是對的。
但是,但是,所有的事情真的就是要像電影中那樣,幾年後那種分鏡法跳躍前進或回顧才知道人生果然精采刺激。畢業後,踏入職場我便也開始跟以前的母親一樣到處出差,加上與遠距交往的男友都愛旅行,時不時背包揹著就上路了。幸運的我畢業後沒多久碰上台灣 IT 產業起飛,在工作七年後賺到第一桶金。彼時男友的工作也有機會轉戰新國家,問我願不願意一起前往。那時的工作及年薪真的很難捨棄,但想到有機會一圓出國讀書的夢想,研究所讀完回台,或許事業上又能更有發展?猶記得當時的老客戶一聽到我離職,取笑我真要為了試婚放棄大好年薪臉上的表情,但是,我很慶幸當初所做的決定。
讀完研究所,決定留在國外,後來又因緣際會在歐美居住過好幾個國家,實際領略當年所不知道的 “外國”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世界又是多麼地寬廣,我們在台灣擁有的一切又是如何地珍貴。我很慶幸年輕時的自己勇敢地踏出去,否則就不會有現在的生活。我是一個拿著台灣護照的地球村村民,外國不外國,都要繼續期許朝完美人生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