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邊界:從「不自由毋寧死」到真正的選擇
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個追求自由的人。年輕的時候,街上流行一句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雖然這句話紅遍大街小巷,我卻從來沒有真正認同過。它更像是一種任性,而非我心中對自由的真正嚮往。相較之下,我更認同的是林覺民的那句:「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裡的自由,不是片刻的衝動或叛逆,而是深刻到可以為之付出生命的信念。
不過,我也很早就意識到,自由並不簡單。人活在社會中,不可能真正為所欲為。最基本的邊界是法律,再往上一層是道德,而最日常也最具挑戰性的,是與他人之間的相處。自由不是想幹嘛就幹嘛,而是在不妨礙他人、不違背自己良知的前提下,仍保有選擇的空間。
我曾經有過一段印象深刻的對話。那是大學時期,我和當時的男朋友坐在車上,聽到廣播中一位年輕女孩說著「我想怎樣就怎樣」的話。我聽了之後感慨地說:「年紀大了,好像就不能這樣了。」當時我是帶著一種理解甚至同情的語氣在說,沒想到他卻很認真地回我一句:「你都幾歲了?」這句話像刀子一樣,劃破了我內心那絲柔軟的自我投射,也逼我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不是年紀越大,選擇自由的代價就越高?
這些年來,我的人生軌跡在某些人眼中或許是不穩定的:工作不長久,很少有超過一兩年的,能待滿六年的簡直是奇蹟。但那份能做六年的工作,正因為給了我極大的自由度——幾乎沒有人管我。對我而言,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當我對工作不滿意,我就會離開。這在某些人看來,也許是種「loser」的表現,但在另一群人眼裡,這卻是「你太自由了」。
我慢慢體會到,自由不是橫衝直撞、不顧一切的任性,而是知道自己的邊界,也尊重他人的邊界。我常說「界面」很重要。自由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荒野裡,而是你在社會網絡中,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接縫——你怎麼看待別人的需要,也怎麼守護自己的空間。自由的真正難處,不是去爭取空間,而是學會如何拿捏那個界面:不多一步,不少一步。
所以今天的我,不會說「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但我會說:「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我依然可以選擇屬於我的生活方式。」這不是退讓,而是成熟的自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