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創傷療癒手冊

■ 書名
創傷療癒手冊:不被往事定義,走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 觀點
沉重的負擔
複雜性PTSD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症狀,這些症狀常是源自於年幼時遭受到的痛苦與壓力。畢竟早年經驗自然而然地會形塑一個人看待自己與理解世界的觀點,所以療癒就是藉由回憶過去,來尋找釋放沉重創傷的方式,讓你從此可以不再被往事定義,對未來也能有更好的選擇。
心理與情緒上的症狀
複雜性PTSD對情緒及認知的影響,主要由三個面向的症狀所構成,也就是:
逃避型症狀
侵入型症狀
憂鬱型症狀
■ 解方
複雜性PTSD的治療
首先得釐清一件事:自救指南不能取代心理治療。複雜性PTSD是一種關係上的創傷,也就是說,傷害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造成的,因此最有效的療癒形式,就是和治療者建立可靠的關係。如果你正好在選治療者,接下來的內容可以幫助你選擇要和什麼樣的對象合作。
認知行為治療
辯證行為治療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EMDR)
體感心理治療
輔助及另類療法(放鬆技巧、正念、瑜伽、接納與承諾治療、敘事暴露治療、神經回饋法等等)
沒有哪一種療法是最有效的。一般來說,治療師都會混搭不同療法。
療癒羞恥感
羞恥感的特點就是認為自己是「不好」的,這種情緒的源頭是一種扭曲的感覺,認為自己不配、有瑕疵或是失敗者。為什麼羞恥感會蔓延?年幼的孩子完全得依靠照顧者來獲得安全感,並和外界建立連結。在前文提到,如果照顧者會虐待你,就會面臨一項嚴重的衝突:你的生理驅力想尋求的親密感,得從自己努力逃避的恐懼源頭身上取得。曾在兒時受虐或被忽視的成人經常只會責怪自己,這會導致持久的罪惡感和羞恥感。
羞恥感還常常披著完美主義的外衣。身為孩子,你內化的信念可能是:「必須表現完美,因為父母沒辦法處理我的真實感受。」也許還會認為表現「好」就能阻止壞事發生。無論是哪一種情境,你為了避免無事生非,或許會隱藏真正的感受。要維持完美主義,仰仗的是批判的自我對話;這種自我對話會試圖壓抑痛苦的感覺。當內心那個批判者責罵你懶惰、愚蠢、沒用時,你又得正視自己的羞恥感。
可以讓你從羞恥與完美主義迴圈中解脫的練習:
探究你的用字遣詞
避用「應該」
想像羞恥是個惡霸
體驗身體的羞恥覺知
歡迎脆弱
■ 評論
原本想把這本書作為閱讀《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與《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的前導書,然而雖然它的目錄架構清晰,可是內容相當龐雜,或許正如「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名稱所示,其療癒過程也極為複雜。書中提到:「複雜性PTSD是一種關係上的創傷,也就是說,傷害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造成的,因此最有效的療癒形式,就是和治療者建立可靠的關係。」
談及原生家庭的治療,最近也稍微翻閱了《情緒勒索》作者早期的《父母會傷人》以及後期的《母愛創傷》。這些議題在華人社會常被視為大逆不道,卻也恰恰反映了華人文化中普遍傳承的創傷。蔡康永曾提到,「乖」在華人文化中常被用來讚美孩子,但他在學習英文時發現,英語中並無「乖」這個詞,反而會用「服從」(Obedient)來形容。這揭示了「乖」的背後其實是要求孩子聽話和服從,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