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思脆嚼】“”2022年4月14日
一不小心迟了两天,我不是一个可以完完全全遵照时间点来完成事情的执行者。
上次3月12日一发完上一篇我会抓住一切机会记录自己的思考:
2022.3.13
我希望脆思脆嚼能给读者带来的是回归原本生活该有的时间流速,而不再是互联网里以秒的争夺眼球的功利。
2022.3.13
我把每次和我妈散步的机会都变为一场走进黑暗里让她全然打开自我的过程,在寂静且看不清人脸的环境下,人暴露脆弱会比较轻松,我会牵着她的手,听她的苦闷与后悔,我的心肯定是疼的,但她每次说我又特别开心,希望为她分担这份沉重。我会开导她,但开导的语气、词句和方式都在心理不断拿捏,我不想变成“说教”,因为说“正确的”“理想的”道理谁都会,用这一套话术的安慰不是安慰,更是以某种高人一等的态势强行将对方拉入平常,好让安慰者自身也可以回归平静,说白了就是自私,我没空听,一切都好。如果哪一次我给我妈说的能给她一点启发,看到她脸上的笑,我的心里都无比满足,我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需要珍视每一次这样的瞬间,当我自我怀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尤其原生家庭没有给我树立基本的自爱、自信、自尊。自我怀疑和诋毁相对内耗,有时候痛苦的都想死掉。所以记录这样的瞬间变得尤为重要,不仅是记录,当重新阅读到或回忆起都会让人重拾一种意义感,心生暖意。
2022.3.18
感觉一直以来自己都在压抑天赋,就是极度敏感和超强的同理心,我会刻意冷漠去避免伤心,但是心里其实会很在意。但当我有幸走进人类学,它真的拨开了我身上的迷雾,让光透出来,属于我自身的光芒。听到批判性精神以及主客位视角切换难怪我会有触电的感觉,正是人类学让我本身的天赋发光,我才得以让自己成为太阳。终于,我不异己了,我又生动鲜活可爱了。
2022.3.18
这两天参加了牛津中国论坛,突然唤起了之前参与线上专题学术会议的记忆。尤其在第一天打开喜马拉雅链接时,妈的还要下载app才能听,无奈下好后,听了大概半小时,感觉就是:我进不去,不是因为高深听不明白,而是有种上课发言被硬点起来干巴巴来两句的感觉,而且故作高深,喜欢引经据典,但是引的书也没听过,也没有介绍就直接像掉了阳气一样讲一通,然后就是死静。感觉ta的思考不像真的思考。发问者亦是如此,那个问题怎么说呢,往往分三种:一、“没人要问吗?”迫于压力下的发言,仿佛在挤问题;二、和主题关系不大,自由想象,问的同时可以感受到ta对主题完全不理解;三、万能提问,比如“您觉得人类学的发展如何”,这种宏大宽泛远到天边的问题。以上三种往往提问者对答案其实并不关心。听众无启发,且浪费时间。还有一种,解答自己非常具体私人的问题,这种普适性不强,但起码有一个人切实受益了。
2022.3.18
完了,我发现,我被写论文的范式给坑了,当我开始说xx几方面:一、二、三......感觉又在写论文,摆观点了。文字瞬间也不可爱了。555
有很多时候我都是集中输出,我不要把自己活成机器,成为不了一朵定时被迫绽放的花,这样也挺好。没有任务性反而多了许多乐趣。
2022.4.14
NFT生态下衍生出来东西需要具备共建社区的基本共识,共同参与决策。它似企业给人带来的现时收益,增强了人的能动性,因为人能充分参与其中,贡献及决策,但它又超越了企业,它需要在此之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社区的建设,如社区内的福利制度安排等等,人的能力被虚拟化地进行扩大,人们能通过一己之力、各取所长共同打造理想社区。可以看到所有现实世界有的物品都虚拟化了,如法币被代币取代等等。而在此之上的人性满足其实没有改变,1. 娱乐:游戏。2. 社交:Dao。 3. 审美:艺术。4. 知识积累:信息聚合。5. 满足各类活动的基础设施。
而往后发展都绕不开的还是故事叙述——依旧是人性追寻的意义感。一些NFT有模糊的各类属性带来了留白以供养想象力、而追寻确定性的人们又希望它能实现可视化,能够看得到摸得着以满足自己参与社区、共享信息的群体性本能以及社交冲动。继而奔向游戏娱乐的快乐海洋以及分享炫耀的基本心理满足。
我每次接触这类信息都难免会和自己的学科进行无限的联想和连接,我觉得只要不脱离人这个主体,无论元宇宙还是NFT还是各种去中心化的产物都可以回归到一条基本的人性链条,现在只是利用技术的手段将想法虚拟实现并服务于人的欲望与追求。(关于Loot生态发展有感)
就此打住了,不想为了显得篇幅长而凸显自己想的勤。拜,下个月我们接着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