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失敗這回事:從同步性、歷史到尋找人生意義
當前對我而言,「失敗」這一概念已無實質意義。自幼以來,我便對「我為何是我」這一存在命題懷有深沉的疑問:為何我的意識寄託於此一軀體,而非他人之身?這樣的探問並非偶發的哲思,而是貫穿我生命歷程的基本動力。正是這種原初的好奇,使我傾向於涉獵多種知識體系,試圖理解此生為人的種種詮釋途徑。
在這樣的追索中,我逐漸意識到,世界未必有一可證明之「真理」,或即便有,也無人能將其完整傳授於我。以歷史為例,其本質乃是立場與敘事的產物,經常因講述者之意圖而呈現出選擇性的表述。歷史的真實並非靜態存在,而是在權力、語境與目的的層層交織中,被不斷編纂與重構。此一特性並非歷史所獨有,而是普遍存在於一切語言與知識的生成中。所有的言說,不論其包裝為學術論述抑或道德信條,無不受限於說話者的立場與目的。
然而,儘管我對「真理」的存有充滿保留,在我的生命經驗中,卻不時浮現一種難以明確歸類的感受——當我所選擇的方向與我內在的某種召喚契合時,外在世界似乎會展現出一種支持性的秩序,令諸多事務皆趨順遂;而當我偏離那條與我生命本質相符之路時,則常伴隨諸多阻滯與偏差,仿若環境本身在發出抗拒的訊號。這使我開始意識到,那些所謂的「不成功」其實是某種指引,它們提醒我此刻所行之路未必合宜,並非「失敗」的結果,而是與內在目的之偏離所引發的現象。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提出之「同步性」(synchronicity)概念,為我提供了一種理解此現象的理論框架。同步性指的是一種非因果但具有深層意義的事件連結,當個體的內在狀態與外在世界達到某種隱秘的一致時,生命中會出現特定的巧合,宛如宇宙對此一致性的回應。這既非宿命論式的預設安排,也非單純的偶然,而是一種在個體與整體之間流動的能量與意義之交匯。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不再視「失敗」為需克服的障礙,而是將之理解為宇宙所釋出的訊號,一種促使我調整步伐、修正方向的召喚。這些訊號未必總是可言說的教訓或可量化的經驗學習,而更像是以存在的方式向我揭示內外不協調的徵兆,使我重新回望自己原初的動力與生命的軌跡。
因此,每一次不如預期的經驗,都不再是斷裂或否定,而是構成我通往自我實現之路的一部分。它們為我提供的是修正與調整的機會,而非價值的審判。在這樣的理解中,「失敗」失去了其懲罰性的意涵,轉化為一種深層的訊息與宇宙的回聲,引導我朝向與自身本質更為一致的方向邁進。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