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講堂開講--美學 ▪ 本心 ▪ 關係~助人本質與素養  講座心得

鼻子說
·
·
IPFS
·

講座時間:2024.11.16~12.14

書寫日期:2025.04.04(兒童節放假,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記錄一下心得)

從一開始要報考碩班時,不只一個人告訴我不適合做諮商,當時的我好奇著難道諮商人有什麼樣的天賦能力或性格特質是我沒有的嗎?我學不來嗎?同時也聽到不同的聲音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能力接引與自己有緣的人,這世界需要各種不同的助人者,那我也可以成為助人者嗎?所以我就叛逆的投考了諮商所,想要了解在諮商的世界有什麼是我不足之處。

過去我的助人觀,受到以前在身心靈的教育影響,比較傾向佛教觀點,心裡不能有助人的概念,老師曾說過如果有想要助人的念頭,就會在世界上創造更多受助者,因此總提醒:沒有助人者、沒有受助者、沒有助人的行為與概念,在佛教稱為三輪體空,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是分享自己,一期一會的關愛眼前的人,把人與人放在平等的位置,耐心且尊重的對待,說來容易,做起來也是有點困難,學習過程中總是不斷被提醒。之前與李佩怡教授的互動中,總能感受其內在的包容與寬廣,彷彿一片可以融化世間苦的汪洋,我心想那大概就是諮商人的特質與素養吧,我是不是真的少了這樣的人格特質呢?讓我更好奇要如何培養這樣的助人素養呢。去年底看見金樹人教授與李佩怡教授要對談助人本質與素養,我二話不說就報名了。

講座總共有三堂課,第一堂從「諮商之美」談起。

諮商之美源於主體與客體的交融互動,金教授提到諮商之美不應被理性的諮商理論與技術所遮蔽,即使這些理論結構完整,技巧的運用卻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從美學的觀點來看,諮商與藝術有些雷同,諮商的美學與藝術一樣作用於人的直覺,是用感性與直觀的形式來表現諮商情境中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有其自身存在的獨特性與超越性。

再者談到諮商的距離美學,叔本華:「我們的生命履歷就像一幅馬賽克圖案:唯當與其拉開一定的距離。我們方能認識它,鑑賞它。」拉出距離之後就可以有一種全觀的視野,全觀生命的美。這讓我想起在催眠中有一個技巧是將困擾或負向情緒想像繪製成一幅畫,然後想像將它錶框掛在美術館中,站在遠一點的距離去觀賞它,重新感受它。這樣想來諮商的整個過程真的好像在創作藝術一樣充滿美學,總是要發揮無限的想像與創意。

最後談到諮商的正念美學與天籟美學,覺察當下,與萬物不二之美,教授引用莊子的心齋,讓心靈達到虛靜、開放的狀態,擺脫耳目之見和心意之念,完全開放地等待萬物的到來,從而無私地與萬物融合、體悟天地之道。我省思著在諮商的當下是不是可以做到完全開放地等待到來,沒有預期、沒有評價,只是允許一切進入我心,此刻的我正在書寫打字,連結到這樣的狀態內在就有一種感動,突然感覺到這樣的狀態無所不在,無分諮商內外,而是活出這樣的生命本質,讓自己的每一個當下都如實地在。

第二堂探討「助人初心」。

聽著兩位教授分別訴說自己的生命經歷,佩怡教授談著走入安寧照護的初心,被死亡悲傷啟蒙的初心;樹人教授則訴說自己與樹互動得到的回應,談到本心與本心的接觸,本心的 echo是數以萬計的自然之聲,這一點倒是讓我感到特別,從來沒有想過將自己的疑問拋給自然,然後傾聽自然的回音,樹人教授說想要尋訪初心要不斷地詢問「為什麼?」在聽課的過程中不斷詢問自己:為何在此?為何而做?為何而戰?為何來到這個世界?發現自己內心有一個隱微的聲音,我知道它在引領著我,彷彿一條好細好細的絲線牽引著,彰顯並傳遞生命的美善愛,愛是一切善惡是非的背景,成為那個背景,支持每個生命活出自己,那是我來到這個世界的初心。將原本隱微的聲音寫在眼前的感覺很奇妙,「成為那個背景」這句話有點莫名其妙,不太合乎大腦邏輯,別人都想要成為主角,我卻想要成為背景?但~我選擇信任此刻的自然之聲。

最後一堂分享「伴苦關係」。

佩怡教授分享生命的本質是苦,助人的本質是伴,為人的素養是心態,助人的素養是關係,因此助人關係就是伴苦關係,是以我的整體回應你的整體。苦不是問題,不需要被解決,需要的是容受苦的心態,這倒是跟意義治療的觀點很像,不管生命中多大的困境,都可以選擇面對的心態與行動,並從中看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很喜歡佩怡教授簡報上的一段話:「真摯的助人關係,可能會讓受助者改變,但最重要的是,助人者也在其中讓自己變成『更好質地』的人。」伴苦過程是一場又一場的苦難,是對人性道德的洗禮,也是鍛鍊自己純淨本性的通道。若能看見自己也在過程中受益,就會敬重並感恩來到你眼前的人。助人者的素養不是用頭腦聰明可以習得的,而是浸潤在苦難中獲得的禮物,技巧可以學,但諮商人的氣質學不來,因為那是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淬煉與圓熟,唯有勇敢走入自己的苦痛與脆弱,才能熬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氣度與素養。榮格:「一個分析師對其病人的幫助只能達到他自己所能達到的深度,而不能再深入一步。」(A. Stevens著,《兩百萬歲的自性》)這樣看來,的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助人者,這世界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助人者,每個人都是負傷療癒者,能陪伴自己多深,就能陪伴他人多深。

樹人教授分享《照護的靈魂》一書中許多照護的案例故事,訴說伴苦關係是走進自己的苦,也走進對方苦的所在,書中提到五個重要的存在:全神貫注、情感連結、尊重認可、敏銳回應、共安當下,讓陪伴產生療癒力的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你在場的這個行為與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照顧充滿力量的來源。安寧療護的宗旨就是「在他們的所在處與他們相遇。」

教授談到伴苦關係中,會產生一種高階狀態,稱為第三個狀態(第三個位置),彷彿是一個共創的隱形第三者,那是一個非個人性但主觀的存在,我對於這個議題太好奇了,還是找了金樹人教授的其他發表文獻,其中幾篇講CUC模式-中庸思維,一個人在經歷失落模式跟復原模式的雙歷程擺盪之後也會來到第三個位置,沒想到兩個人的伴苦關係中居然也有第三個角度,那是一個屬於我們的角度,看待的視野不只是從你出來,也不只是從我出發,不用爭個你輸我贏,而是我們共創的視野,那個視野更寬廣,讓生命的選擇從是非題多了其他的可能跟選項,我覺得那是很美的一件事,彷彿生命有了另一個出口。

聽完三堂課,我感覺簡直就是分享諮商心法,不似知識型的講座容易歸納重點,透過心得的書寫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咀嚼與消化,兩位教授看似平凡的談論著自身生命的經驗,卻在他們的言談中透露著諮商的美與芬芳,讓眼前的苦不再是苦,而那轉化的過程不是用力做了什麼,而是被承接了,在兩顆真心的相映中,互相滋養而帶來力量,沒有誰幫助了誰,更沒有誰能為誰拔苦,只是一起同在,只是聽懂對方的苦,同時覺察自己的苦,在苦痛的真實交會中流露出愛與滋養,藉由美的覺察,穿透萬物發端的本心,本心相映,為助人關係中的雙方相互帶來滋養的力量,這樣就夠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鼻子說鼻子說,為自己而說,說盡人性,說進神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鼻子說】關於孤獨

【鼻子說】關於自由

【鼻子說】關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