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豆瓣

墻裏的人
·
·
IPFS
如此精彩的世界,应当容得下一个甚至更多个豆瓣。那些看似尖锐的批评如果无法落地,它自然还会另寻一处幽暗的角落孕育。有朝一日,它终会成长为势不可挡的力量,无论对错,摧毁挡在前面的一切。

这几日的豆瓣网,过的颇不宁静。从新华社的通稿中,早已淡忘掉这个文艺小清新网站的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豆瓣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主管部门处罚,累计金额达到了900万元。于是,不少网友重新打开了豆瓣,默默在它的商城里下了一单。而我,也在开始写下这些文字以前,买了一本豆瓣的周历,以示支持。

算起来,我注册豆瓣已经有13年,接近14年了。看得多,说的少,关注我的人也寥寥无几,但我还是会每周固定登陆几次,看看书评,看看广播里面,又有些什么新东西。所以,尽管我不是最早的用户,却见证了豆瓣这些年来的变化与调整。这十年来,我们眼见无数互联网概念呼啸而来,又擦身而过,风口造就了无数新贵,同时也埋葬了许多人。但是,豆瓣却始终存在。尽管过去吸引我的很多书籍、电影的条目早已没入了另外一个平行的世界,成为不可言说的事物。

这或许是豆瓣的一种魅力。当互联网变得和现实一样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时候,豆瓣宛如一股清流,让人能够安静下来,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又或是在小组里与人斗嘴八卦,不亦乐乎。

这恐怕是豆瓣最初设立的初衷,也是用户们最为理想的豆瓣所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这样的互联网老用户更喜欢的样子。

但是,环境总是在变化的,当人们的表达变得没有那么顺畅以后,戾气就会随之而来。即便如豆瓣一般克制的平台,也不可避免会遭受到非难与责怪。前几年,一部烂片的上映,引来人们对于豆瓣评分机制的关注。有人说,豆瓣有人恶意刷分,是别有用心。但是,此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关于一个东西的好坏,别人做怎样的评价,我们是万万无法干涉和决定的。凡事都裹上一层宏大叙事的外衣,不容讨论与假设,这种傲慢当属逆势而行,迟早会闹出「8点20发」这样的笑话,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这样的戾气不仅仅存在于豆瓣的评分领域。在那些我从未涉足的豆瓣小组中,也存在着争吵、谩骂,攻讦和诽谤。我们厌恶这样的现象,却从来没有正视过背后的原因。其实意见天生就会存在分歧,也必然会充满情绪,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一些人来看,豆瓣成了丑闻与污秽的策源地,只不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人们早已没有了其他可以言说的场地,还算自由的豆瓣就必然会成为人们的选择,承接本不属于它的流量。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走在路上遇见坏人坏事,我左闪右避也逃不掉,可如果我把过错归咎于脚下的路,那一定是得了失心疯。同理,豆瓣也一样。

言及于此,我想到了一个「左传」里的故事。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以后,喜欢聚集于乡校,议论时局。但郑国大夫然明觉得,议论不是一件好事,就问子产,要不干脆把乡校都毁掉算了。但子产同志表示明确反对,他曰:

「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文言文看起来不太好懂,但子产的意思其实也可以用教员的一段话来总结:「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

教员过去有这个自信,我想,现在的我们,也应当有这个自信,如此精彩的世界,应当容得下一个甚至更多个豆瓣。那些看似尖锐的批评如果无法落地,它自然还会另寻一处幽暗的角落孕育。有朝一日,它终会成长为势不可挡的力量,无论对错,摧毁挡在前面的一切。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