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劳-新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努力日更的昕儿
·
·
IPFS
生活中的每一點一滴,或許當下看似平凡無奇,卻都是通往今天這個自己的足跡。日後回望,你會發現——那些走過的風雨與微光,早已悄悄鋪成了你越過萬重山的路。即使你仍覺得自己平凡,也別忘了,那些被記錄下來的片段,本身就是一種意義的存在。

在等待考准证的那段日子里,除了每天的学习,我也一个人到处闲逛,探索新加坡哪里可以吃东西、哪里可以走街。就这样,一个多星期慢慢过去了。


终于,我顺利拿到了顾问准证,正式开始了在猎头公司的上班生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让时间过得飞快。在这种高压节奏下,压力也明显浮现。


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两点一线。早上六点半起床赶去上班,晚上十点、十一点才回到住处。简单吃个晚餐和洗漱后便倒头睡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两三个月悄无声息地溜走(后来我发现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其实是一切麻木的开始)。


幸运的是,我和妹妹总能在一个月里回吉隆坡一两次,平均两个星期就会坐巴士往返星马。每次回到熟悉的环境,看到家人,哪怕只是短暂的相聚,都成了在新加坡高压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日子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马来西亚相处的时光。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新加坡不过是一个“外劳”——因为身份不同,我们无法享有当地公民所拥有的医疗或社会福利。这种差异在MNC环境中不是非常明显,但偶尔还是会提醒我与当地人是不一样的。


职场上,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新加坡本地人、马来西亚人、中国人,甚至还有其他国家的同事。这是个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虽然身份各异,但在工作中,我几乎没感受到什么歧视(只是曾经被一位移民为新加坡永久居民的人歧视,虽然我不知道他哪来的优越感)。


新加坡市场开放、透明,也更具包容性。沟通主要以英语为主,这点和马来西亚市场有很大不同,并且我们是以"rojak"为人所知的国家(指大杂烩的意思,多用于形容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特征)。后者节奏较缓慢,效率也不如新加坡高,沟通语言则以马来文为主,当然华人之间仍多以中文交流。


而在不上班、也没回马来西亚的周末里,我和妹妹会抽空在新加坡四处参观、游玩。


我们发现,其实新加坡也有很多不用花钱就能去的地方,比如国家公园、滨海湾花园的户外空间,或者一些免费开放的展览。只要愿意走一走,处处都藏着生活的小惊喜。


当然,偶尔我们也会犒赏自己,花些钱买票去参观收费景点,享受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奢侈”。


新加坡的饮食和马来西亚相似,但也有不少独特风味。鸡饭几乎每一档都好吃;肉骨茶则和我们马来西亚的版本差很多,新加坡的更像是一锅胡椒味浓的清汤;还有辣椒螃蟹、粿汁等本地美食。


其中,我最爱的就是“鱼汤”——在新加坡生活的两三年里,我几乎天天吃它也不腻。新加坡的鱼汤(Fish Soup),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本地传统美食,尤其是上班族和长辈们的心头好——清淡、营养、温暖又不油腻。


新加坡的鱼汤主要是用新鲜鱼片(通常是石斑鱼、巴丁鱼或西刀鱼),搭配清爽的高汤煮成。它有两种主要形式:


1. 清汤鱼片汤(Fish Soup):

以鱼骨和干贝、豆腐、菜干等熬出的高汤,加入白萝卜、青菜、番茄等。鱼片通常是滑嫩白鱼,切薄片涮煮,不油腻。


2. 奶白鱼汤(Fish Soup with Milk):

在清汤基础上加入淡奶,汤底变得浓郁乳白,更香醇温润,深受某些特定人群的喜爱。


可搭配:

米粉(Bee Hoon)、白饭或面线

油条(泡汤超好吃)

辣椒酱油(吃鱼片必沾)


健康:低油、低盐、无重口味,是一种“舒服的选择”,适合任何时间吃:早餐、午餐、晚餐甚至感冒时都很适合。快速又温暖:对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是种“城市里的小治愈”。有时鱼汤摊会额外提供炸鱼块版,外脆内嫩,喜欢重口味的人也可以加点“麻油炸蒜”或辣椒粉来调味。


新加坡这个国际化都市,只要你愿意花钱,几乎什么美食都能吃到;若预算有限,也能在食阁、巴刹中找到许多便宜又好吃的平民料理。


妹妹是个很会找吃的人,跟着她四处觅食,也让我的工作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在新加坡的每一天,虽然辛苦,却也在这样的日常中慢慢堆叠出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回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