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大脑对“时间”快慢的感知?
最近在研读一些脑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发现有很多非常有趣的知识点想跟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主要谈一下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受,就是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候又觉得时间停滞不前?
严格来说,我们谈到的“时间”基本是单次时间也就是“线性”、“物理”概念上的时间,我之前在《高手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一文中,曾单独将一些伟人们(贝多芬、康德、富兰克林等)的24小时日常作息时刻表拎出来给各位去呈现他们的时间安排。
同样的24小时物理时间,为什么“伟人”能够成为“伟人”?而我们只能是“普通人”?在那篇文章里,我强调了他们注入了大块时间去“专注”生产某一样东西,拒绝碎片化利用时间段。相信这些浅显的道理,你可能也多少看到或者听到过不少了。
不过,这篇文章虽然我还是会跟各位讲「时间」,但是侧重点会完全不一样。正如标题所谈到的,我想讲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我们大脑内部对于“时间”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操控时间叠加在我们身上的感受?
(1)
外部时间与内部时间
前两天,我跟两位朋友搭档做了一档播客节目「空无一物」,我们三个人当时在茶馆的包房里录制了第一期话题: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如何避免“精致穷”?(本周四会在公众号推出音频及文字稿)
原计划我们是准备录制1个小时,结果大家聊着聊着竟然聊了2个小时,无奈我只能把这个主题分成上下两期剪辑呈现,否则时间就太漫长了。
你看,我在当下聊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竟然聊了2小时而不自知,但现在回忆起来,就会觉得那段时间很漫长,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对时间的“真正”感知?聊播客的时长到底是“长”还是“短”?
同样的事情和感受,其实贯穿了我的过去和现在。
如果是以“年”为计数的时间块里,我对时间的感知是:
青少年时期,我觉得时间于我而言是“缓慢”,总觉得度日如年,为什么还没有长大,盼望自己快点成人;而迈入社会后,时间于我而言是“飞快”,总觉得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好多事想做来不及做。
如果是以“天”为计数的时间块里,我对时间的感知是:
当我在上“化学课”时,45分钟于我简直是“煎熬折磨”,因为我不擅长化学,甚至异常讨厌化学;当我在上“英语课”时,同样的45分钟于我,是“意犹未尽”。因为我很喜欢英语,初中是课代表,每次考英语简直是享受,快速写完提前交卷,完全不担心分数。
上述两个情景不知道是否能勾起各位对于时间的“感官上的感知差”,简单来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时钟,对于一些特定场景的时间感知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感知势必会导致我们对于“固定时间”的分配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好比我喜欢“英语”,我以前就真的忍不住去刷很多英文题,而对化学几乎弃疗,由此导致英文能力骤升,化学能力越来越差。
恰好结合最近看的一些心理学书籍可以简单给各位分享一下是怎么回事儿。我从网上看到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hn Wearden对于「时间感知」的理论时,有很深的感触,他在研究「时间感知」工作已经三十多年。
以下是我截取的采访对话部分内容:
他在采访中谈及的两个概念:预期时间和回顾时间。
预期时间是人们知道自己必须计时的时间,回顾时间则是你必须推断的已经过去的时间。
读到这段时,我脑子里蹦出一个常见的伴侣争吵场景:
妻子:“你不是说就出门5分钟吗?为什么这么久才回来?”
丈夫可能一脸无辜地回应道:“可是我也就出门10分钟,并没有很久啊。”
这时候,妻子可能会暴怒,在妻子眼里,丈夫多离开的那5分钟“很久”,但对丈夫而言,他自己多离开的5分钟构成不了任何”久“的感知。
作为旁观者,或许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妻子大题小作,丈夫不过只是晚了5分钟而已。但如果套用John Wearden的理论,你就不难发现妻子在使用“外表时间”去标记“时间,而丈夫则是在调用“内部心理时间“去判断”时间”。
这些细枝末节背后所产生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双方的沟通和矛盾的产生。所以,我有时候在写一些「认知」话题的时候,也很讨厌避免去堆概念,生活中很多问题和矛盾的诞生,你去细究下来全部都是「认知」问题。
另外,除了上述提到的“时间感知”研究外,当身体和大脑发生了变化,人体对于时间的感知也会影响变化。这里给各位介绍两个物理的影响因素:
1、岛叶皮层
2、外部刺激
- 岛叶皮层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以上是我从维基百科扒下来的释意,简单来说:
你可以理解为岛叶皮层与意识有关,在大脑中主要负责追踪身体感觉、处理情感等。这些功能包括同情心和同情心,品味,知觉,运动控制,自我意识,认知功能和人际经验。
这个区域非常的特殊,大脑对于“当下”时间的判断最核实的位置就是该区域(岛叶皮层)。
那么既然知道岛叶皮层对大脑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性,后面就会跟各位谈一下,这块区域能不能通过训练,去获得一个更健康高效率的大脑环境。
- 外部刺激/内在情绪对时间感知的影响
介绍完大脑结构中影响人类对“时间感知”的因素后,发现外界物理刺激同样会对“感知”起到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类的身体处于高温状态下,对时间的感知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当人类身体遭受到痛苦、折磨,或者情绪处于强烈状态(恐惧、悲伤、愤怒),此时他们会觉得时间非常“难熬”,因为他们的内部时钟比物理时钟更快,从而导致对时间的感知变长,会觉得当时自己所经历的时间非常漫长,疼痛是非常有效的时间调节器。
但当人们处于“快乐”、“幸福”但状态下,会觉得时间过但很慢,因此,除了外部刺激外,内在情绪也会影响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内在情绪这一部分可以与前文中的岛叶皮层相关联。
既然搞清楚了影响因素,接下来就谈谈可以实际操作的东西。
(2)
如何调节自己对时间的“内部感知”?
虽然从物理上而言,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前进,都在流逝,我们常说“抓紧时间”,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学会去操控时间,或者至少让自己成为感知的驾驭者,而不是被时间推着走?能不能在感到“度日如年”的时候去让时间加速?
根据我查到的好几处资料显示,要训练和调节自己对于“情绪”、“专注力”、“时间感知”等能力,被提及的方法是“冥想”。
上述大致是说,研究表明冥想者的右前岛明显较厚,并且具有经验丰富的冥想者的大脑和其他区域的灰质浓度在增加。
随后,我又在另一个报道中看到:
翻译:这种增强的意识可以使奥林匹克运动员比普通的人更高效地激活他们的肌肉,使其更快地游泳,跑得更远,跳得更高。在2012年发表的实验中,优秀运动员的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岛页功能与普通受试者截然不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可以使用一种称为正念的冥想技术来训练大脑区域。
既然研究显示“冥想训练”对于大脑结构可以产生改变,那么自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冥想”去达到”操控“时间感知的目的。
我们总有一些时刻希望让时间“加速”,比如当我们感到“无聊、痛苦”的时候,就希望「难熬」的时间可以快一点;我们也总有一些时刻希望时间“停滞”,比如当我们感到“幸福、甜蜜”的时候,忍不住按下暂停键,让一切定格在那个瞬间。
其实今年1月初,我已经在自己的微博里简单介绍我是如何通过“冥想”去改变自己对时间感知的。
以下为原博:
说说最近对“心流”(flow)和“冥想”(meditation )这个两个词产生的新的思考。
之前,我提到过工作和心流 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的应用场景。简单来说,当你做一份工作,如果这份工作能让你沉浸式投入到忘却时间,不再计较ROI投入产出比,甚至是处于享受全情投入状态的时候,那么说明你已经进入了心流的状态,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其实“心流状态”并不只跟工作相关,比如游戏机制同样是围绕“心流”在设计,简单来说,但凡能让你产生颅内高潮或者能让你有“Aha moment ”有“嗨”、“爽”的状态,基本都是处于那种心流状态,但这里不涉及一些非正规途径手段到达的高潮体验。
再举几个例子,比如你看一部小说到了忘情的地步,听某首歌瞬间有停不下来反复听的状态或者跟他人对话,达到了一阵亢奋享受的状态,甚至一段恋爱关系里,你很享受跟对方在一起时的状态,不计较为对方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之前,我对心流状态的产生,一致认为它需要靠外界机制刺激触发才能达成,后来听一位朋友提到他可以自己创造“心流”以及利用这个方法让他的员工达到“集体心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对“心流”的认知还停留在“被动”、“自我”的狭隘层面。
就在刚才我试着去创造“心流”这种状态,并用在比较痛苦的事情上,发现效果真的很显著。
大家都知道去健身房跑步几十分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然而在跑步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今天带给我心流体验的事情,并选了一首我会反复听的歌曲,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下午跟几位企业家前辈的圆桌对话,他们带给我的启发,以及我还没触达的认知边界。
从企业管理到基础学科再到哲学的延伸,在那种共创式对话和场域下你是能快速进入到“心流”状态的。
所以,我试图通过回忆在大脑重现当时的场景,越想越投入。结果,不知不觉以7.5配速,3的坡度跑完了40分钟,思考没痛苦感。
同理,我觉得工作找不到热情和动力,其实本质上也可以通过自己创造心流,给予你手头的工作赋予使命感的。你需要思考的是怎样的状态能让你充满动力而不是痛苦的去完成。
比如我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处在安静和相对舒服的环境下,我才能沉浸去做文章,周围但凡有人走动或者跟我聊天我就会有不愉悦的感觉。所以,我对创作的工作环境要求很高。再比如,我创作时会放绝对舒适的音乐来帮助我达到那种状态。
再说恋爱,我觉得情感关系同样是可以创造“心流”的,比如我自己在约会的过程中,会去思考怎么样的互动会让对方感到开心。
我觉得这点Seiga做得挺好的,他可能没意识到他也在创造心流,其实我也最近才意识到。大家都知道我们俩异国恋对吧。但是他会找来steam上的2人互动配合的策略游戏,跟我一起玩。玩得时候两个人就特别开心,而且增加亲密度,再比如他找来好看的美剧恐怖片跟我一起看,我本来就特别喜欢看恐怖片,但从来没跟人一起看过,结果我们两个人就同步时间,倒数3.2.1,开着视频黑灯瞎火的看。
所以,我以前很排斥异国异地,觉得很痛苦我没法接受,但现在这种排斥感真的没了。不是说异地异国完全就很开心没痛苦了,但目前为止,我真的还没体验到痛苦的感觉,一直在这段感情里很开心,这种开心延续到我的方方面面,至少这说明以前是存在认知遮蔽的。
再来说说我最近对“冥想”的感受,大多数人都觉得冥想是一个静态打坐的过程,但我觉得冥想是可以动态进行的。
冥想说白了是专注于当下,通过调节呼吸达到平静状态。你可以放空自己也可以去思考,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思考。刚开始一定会处于大脑混沌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很难静下来去看清楚眼前和当下,甚至有些人一坐就会睡着。
我现在冥想基本是在健身房进行,做力量训练或者跑步的时候,我需要调节自己的呼吸,然后再去思考。
思考我今天完成了哪些事项,明天要做哪些事,最近哪里做的不够好,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处理还是亲密关系,哪里做得很好,受到了他人的称赞和正反馈。
接下来思考我未来要做什么事,想成为怎样的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我的梦想,未来的理想人生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大脑里会生成一个蓝图,然后越想越开心,越想越幸福和喜悦,就进入“心流”状态了。
其实冥想的好处和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你从一堆繁忙冗杂的事物中脱离出来,让你静下了心来去观察当下的你,你做的事情意义和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你会痛苦或者喜悦,你是能找到因的,否则你只是眼前一黑,乱发力一通,在混乱的系统里越活越混沌。
所以我觉得冥想跟心流不冲突,甚至可以同步进行。
“心理时间的感知“有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进入到让时间彻底消失到境地,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上述谈到的”心流“。
我会刻意去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自己的“心流状态练习”,同样,你只要搞清楚什么体验能让你进入到愉悦、放松的“心流”状态,那么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焦虑与压力会下降,并且从中受益。
同理,冥想也是如此。冥想的过程是让你静下心来让思绪飘飞后体验到那种感知不到时间的状态,让大脑免于受到身体和情感的刺激。比如当你沉浸在音乐中,那么音乐释放的节奏就会淹没你的身体信号。
因此,能真正改变人们对于当下时间感知的,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做事时的心情。而这当中情绪和注意力会起到关键作用。好比开心的时候,觉得时光飞逝,心情糟糕或感到无聊时,会觉得度日如年。
最后,在提供给各位一个小技巧,如果你当下不知道自己对于时间的主观感知(比实际慢还是快,还是保持一致),我建议你去对当下做的事情和心情进行简单记录,由此去找到能让你专注且享受的事项,再利用那些给你带来愉悦的体验去“对冲”不悦的感受。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
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碎片化感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