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国产抗日电影之后,日本人是怎么解释“靖国神社”的?

李BOBO
·
·
IPFS
之前在日本的时候,和日本的朋友对“二战”这个话题有进行过讨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个人特别感兴趣的“靖国神社”这个话题。

之前在日本的时候,和日本的朋友对“二战”这个话题有进行过讨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个人特别感兴趣的“靖国神社”这个话题。

上周刚好又逢日本二战战败的日子,日本政府馆员去“靖国神社”敬拜,相关话题被很多人提起,所以我就做了一个相关的视频,想简单地分享一下我们当时讨论的一些内容:

当时,我对这个问题好奇的点在于:如果包括日本人自己在内,大家都是反思战争的话,那为什么日本人还要持续不断地去纪念战争犯——至少从中国的媒体上呈现出来的信息是这样的——他们这个行为背后的理由让我很好奇。

经过交流之后,日本朋友的答案其实也蛮简单的:日本有非常多的神社用来祭拜“先祖”,不只是“靖国神社”,很多其他神社也纪念为战争失去生命的人,只不过“靖国神社”相对独特的是它由(明治)天皇设立的,祭拜的对象是为天皇而战死去的人:有男人,有女人,也有孩子。

和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在日本人看来,日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世界地位,都是先人给他们留下的,其中也包括了“靖国神社”里的200多万失去生命的人,尽管,里面有1000多名二战期间的战犯。

靖国神社的维基百科

在我看来,“靖国神社”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对那1000多名已经定性的二战战犯的处理:把他们和剩下的200多万名非战犯放在一起,就让“敬拜靖国神社”这个行为成了一个可被解读的政治行为。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那1000多名战犯在二战期间也确实是在为天皇而战,所以从“靖国神社”设立的初衷出发,把他们记录在内也成了一个不无理由的选择。

事实上,日本从战败之后,不管战犯是否有入驻到“靖国神社”,他们的政府官员都有组织相关的纪念先祖的活动。

只是,在我看来,这些事实只有在另外一些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才会被各自的媒体通过特定的视角进行报道,进而成为一个很好的“塑造外敌”的手段,以此来增加各自国家的国民意识。

日本首先参拜靖国神社历史

所以,把这样的观点做成视频之后,尽管,是在论述一个事实,以及转述日本人的一些观点,但是在中国立场先行的舆论氛围里,这样的视频在很多平台播不了。

好不容易,做了阉割处理之后,总算是能发了,发出来之后也是招来骂声一片,举报声络绎不绝。

很多留言纷纷提及“行走的50W”,以间谍行为来给这个视频定性。

 ̄□ ̄||

被数次阉割的原片
视频网站上排名靠前的留言

我其实对上面那些留言十分理解,只是对现在的舆论环境感到一些惋惜和担忧。

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有学过生物多样性对于一个生态稳定性的积极作用,一个环境里有越多的物种,整个环境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越强。

同理,这个知识点也可以迁移到更多的领域,比如说思想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学术方法的多样性....

但是这种多样性在过去10年逐渐在中国的公共网络上被压缩,甚至消失,如同一片热带雨林逐渐变成了荒漠,植被衰退,物种消亡,整体活力下降...

最后,附上一份网友整理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日本政府对外公开道歉的合集,作为对“靖国神社”这个话题的一些补充资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233199

希望可以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更立体地了解这个话题。

以上。

PS:最近开始会在YT上发一些视频,如果有朋友感兴趣的话,欢迎来YT搜索“李BOBO”做交流。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BOBO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生活出一个故事,让每个人成为每个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libobo2333 间隔游微信公众号:x-plus-plus x++微信公众号:xplusplus2018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构建自己的成长方式:关于终生成长的五个问题

给牛牛的回答 | 学科有什么用?

「周期」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