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3 Day4 另一種主動

两滴水
·
(修改过)
·
IPFS
·
看似大量的被動與隨順,可能還是自己的有意為之。

在一段關係裡,你有沒有一個化被動為主動的時刻?無論是愛情、親情或友情。

-

乍一看,我是蠻被動的人,特別是關係中,主動發起對話或行動的次數並不多,而且通常還得要依賴於當下的狀態——是否有足夠的能量,或者如果不這樣繼續做會更糟,那我才會硬著頭皮這麼做(雖然都是出自真心,但每當這種時刻來臨時,我感覺自己都像是拙劣的演員,或是脆弱而暴露的小丑)。

特別是疫情後,我對關係的態度就更是如此,變得更加效用化,若一段關係持續給我帶來的是困擾,或有許多誤解需要反覆溝通確認的,我第一個想法,算了⋯⋯隨它去吧,便選擇默默淡出這段關係(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在關係上我也變得更加任性,不想再多做一些什麼努力與刻意經營、維繫。

但更深一層次,也許是充分意識到自己對關係的感知過於敏感,知道以往很多維繫關係的方式都是靠妥協、討好、壓縮自我的真實——現在不想這樣子,但又還無法有能力足夠健康地與他人劃清界線,便選擇主動遠離大多數的關係。

所以,對目前關係的需求就是:簡單、清爽、平淡、少。哈哈。而無法避免的關係(比如和親人的、或某些朋友的)中的矛盾,也沒有那麼著急、吵吵鬧鬧地要去解決,反而開始會冒出,如果這個真的無法改變,我能不能接受,將它作為一個客觀事實的念頭,再盡可能調整我和他們的距離。

從這個角度來看,看似大量的被動與隨順,可能還是自己的有意為之。

知道如此,不可避免會感到孤獨,特別是在自己十分低迷時,卻發現無法找到任何一個人可以訴說時,就更難過了。

但好在疫情之後,我開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起連接,也從日常的做飯、散步、養花、看天空雲朵、做手工等這些狀態找到許多特別的滋養。在這些特別感官的、身體性的時刻,一個人的時刻,才會感覺到自己是踏實地活著。

而獨處久了,以前也許是朋友間的簡單飯局對我來說都是消耗,有時候不得不參加,都得要提著一口氣出發——提醒自己現在得要“營業”一下。

其實啊,我覺得除了天天見的伴侶,滿足了我日常大部分的閒言碎語需求,能夠給我真正心靈滋養的,可能才是一隻手可以數出來的朋友,和這些日常生活的小愉悅,書影音,還有創作了。

-

這篇也是寫的七零八落的,但寫到這裡,我還挺想自己變得不那麼友善的、“不好”相處的,比如不想回的信息也許還真的可以不回試試看?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