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後見,忻人的思考旅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僧人心態》- 數位時代的心靈導師之不是要你出家當僧人

後見,忻人的思考旅程
·
·
「對一個懂得駕馭心智的人來說,心智是他最好的朋友;但對一個被心智征服的人來說,心智是他的死敵。」 - 博伽梵歌
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僧人心態》

麥克魯漢於 1962 年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 Global Village ),預言未來的各國的疆界將不存在,地球就像是在銀河系中的一個村落,而 2020 年來自中國的新冠肺炎 ( COVID-19 ) 則驗證了這個概念,病毒藉由全球交通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國, 醫療體系相對完整的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也無法抵擋病毒的肆虐,各國紛紛採取必要措施,從封城至封國的政策屢見不鮮,完全展現現今全球化 ( Globalization ) 所帶來的危機。

現今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很輕易透過全球網際網路,接收到充滿焦慮與恐懼的資訊,除了要面臨生活上的挑戰,也要應付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COVID-19 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也加深對於生存上的焦慮不安,而我們的心智要如何成長,不訪來學習古老的智慧,學習和僧人一樣思考,進而實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僧人心態》作者 傑 ‧ 謝帝 ( Jay Shetty ),畢業於英國強倫敦卡斯商學院,於商學院期間聽了一名僧人的演講,僧人散發的智慧和精神,深深吸引著他,畢業後放棄進入知名企業的機會,成為一名印度吠陀教僧人,在道場生活的三年中,學習僧人如何抽離來自內心與外在環境的焦慮與恐懼,回復平靜的內心,擺脫社會給予的標籤,過出屬於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Jay Shetty 於 2020 年被 Yahoo 財經選為 10 大影響人物,更被媒體譽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這點我並不意外,除了 Jay 本身想傳遞的知識即具價值,能協助解決當今現代人所面對的痛點外,他也結合了數位科技的優勢與商學院的思維模式,讓古老的智慧能用現今的媒介來傳達,符合現代人吸收知識的習慣,也藉由數位平台快速的將知識擴展出去。

「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說明一件事,那就表示你對此了解還不夠透澈。」 - 愛因斯坦

本書非一般的心靈雞湯或傳教經書,也不是透過虛構的角色教導你如何用僧人的心態去思考,而是透過作者本身的親身體悟與驗證,將僧人心態的核心概念「放下」、「成長」與「付出」三個部分,很有邏輯性且條理清晰的方式展現給讀者,本書除了闡述該概念外,也同步教導你如何去思考或行動,使讀者能貼近僧人的思考模式。

作者也引用印度教《博伽梵歌》經典的經文,除了說明經文概念,也運用故事 ( 寓言 ) 與現代人常見的思考方式,使讀者能輕鬆的閱讀及思考其心態差異,畢竟本書也足足有 400 頁,但只要願意翻起或看局部內容,一定會被作者的內涵所吸引。

放下

「只要我們繼續把幸福建立在變幻無常的外物上,就會永遠活在等待之中。」 - 塔拉 ‧ 布萊克

我們很容易用親人、朋友、成功人士或社會期待的要求來定義自己,身上所貼的標籤逐漸佔滿了自我,這導致我們容易過度與他人比較,所產生的我執將讓自己陷入長期的焦慮與恐懼中,作者也清楚我們無法永遠杜絕負面情緒的產生,可是我們能練習透過自我覺察的方式來轉化,認清不需要的標籤、情緒與思想,進而停止後轉化為正,進而做到放下,讓自己的內心維持平和,如果能做到「隨喜心」 ( 真誠的對他人成功感到歡喜 ),我想就不容易陷入我執之中。

成長

「傲慢的我執渴望別人的尊敬,謙卑的工人會激發別人對他的尊重。」 - 傑 ‧ 謝帝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在談話時你只想著對方說完,趕緊接著訴說你的看法,隨時要展現或證實自己的優點,如果有,你可能陷入了我執之中,這會讓你的成長受限制,容易錯失良好建議、學習和成長機會,要如何避免陷入我執之中,可以運用「清空自己」的方式,我則比較偏好用「歸零」來解釋,遇到每個訊息不立即下定論,先放下成見,當作新的訊息,並與自身的訊息做交流,除了能對訊息做反思外,也能加深印象,而如果我們能進一步謙卑的看待人事物,就能覺察到我執的脈絡,進而抽離,給予正向的回饋。

付出

「人們會因為一個理由、一個季節或一生的情緣,而進入你的生命。」 - 尚 ‧ 多明尼克 ‧ 馬丁

幾年前網路流傳一則叫「我們這一生會遇見多少人」的短片,內容主要訴說一名男子對在場的 8 萬人問了五個問題,而這 8 八萬人都曾經有和男子有過交集,只要不符合問題,就請對方坐下,結果五個問題問完,全場只剩男子孤零零的站著,那時給我很大的震撼,雖然現今有社群媒體的協助,人與人的交流可以透過工具來協助維繫 ( 提醒 ),如果你有使用 Facebook,那你只要 4 位陌生人,就能和你本身產生連結。

表示我們的一生中,將會有數十萬人在我們生命中經過,互相擔任彼此不同的角色,這也隨之產生無數的人際關係問題,如同 阿德勒所說:「人的一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係。」,如果我們能隨時心懷感恩,過著 Jay 所說的「感恩的生活」,遇到不如意的關係時,也能帶著感恩和謙卑的心情接受,而藉由感恩也能體會別人的付出,產生正向的循環。


後見:不自私的隨喜心

現今社會鼓勵競爭,畢竟學校排名、企業職務與各類資源都是有限的,而在 M 型社會趨勢下更顯的殘酷,這導致我們容易將目光專注在競爭者身上,如果競爭失敗,負面情緒也會隨之而來,沉浸在挫敗當中,如果能保持「不自私的隨喜心」,對自身與別人的成功都能給予喜悅,這種轉念能讓我們放下競爭思維,將專注力回到自身的獨特性,進而擴大視野,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傑 ‧ 謝帝 ( Jay Shetty ) YouTube


閱讀回饋 ( 購書回饋所得將全數捐贈 家扶基金會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