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AI 驅動的半自主藝術家開啟創作新模式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IPFS
·
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藝術圈也在探索 AI 與創作的邊界,從實驗性展覽到數位拍賣,半自主 AI 藝術家成為焦點。本篇文章聚焦於 AI 藝術的創新實踐與其對藝術市場、文化治理、社會參與的潛在影響。

🔹 AI 藝術拍賣與社會爭議

佳士得(Christie’s)近期舉辦名為「Augmented Intelligence」的 AI 藝術拍賣,邀集 Refik Anadol、Mat Dryhurst & Holly Herndon 等知名創作者,以及如 Botto、Keke 等半自主 AI 藝術家參與。不過,部分藝術家發出公開信,反對使用未經授權資料訓練的商業 AI 模型,凸顯當前 AI 生成藝術所面臨的倫理與著作權爭議。

🔹 文化機構如何定義「公共 AI」

倫敦 Serpentine 畫廊呼籲文化機構在 AI 發展中扮演引領角色,並提出「公共 AI」概念。透過與 Dryhurst & Herndon 合作的《The Call》展覽,他們示範了如何讓資料共創者共同擁有 AI 訓練素材,實現集體治理與文化參與。

🔹 半自主 AI 藝術家的運作模式

AI 藝術家 Botto 由 Mario Klingemann 創建,透過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社群投票選出最終作品,至今已創造 600 萬美元收入。2025 年展覽《Algorithmic Evolution》更推出 22 套可產出藝術的演算法,拍賣總額達 85 萬美元。另一 AI 藝術家 Keke 則由 MIT 背景的創作者打造,作品如《Golden Breath》融合 AI 生成與手工繪製,於佳士得拍出 21,420 美元,顯示市場對這類創作模式的高度關注。

🔹 新收藏趨勢與市場接受度

Hiscox 調查指出,近三年進入藝術市場的新藏家對 AI 藝術的接受度明顯高於老牌藏家。儘管 NFT 市場泡沫已退,AI 藝術仍逆勢成長。報告也指出,藏家期待看到更具文化意義與社會參與性的 AI 創作,如 Refik Anadol 與巴西原住民合作的《Winds of Yawanawa》系列。

🔹 AI 藝術的下一步

協作、幽默與自主性 Botto 的創作過程中,出現了如長頸鹿追逐場景等幽默作品,顯示 DAO 社群對 AI 審美的包容與演化。Klingemann 表示,儘管 AI 尚無意識,但其「自我敘事能力」正在累積,展現出創作路線上的漸進演化。

從作品到治理的革新 從 Dryhurst 的合唱數據實驗到 Botto 的 DAO 投票制度,這些案例皆顯示藝術家如何將 AI 視為一種社會協作平台,而非單純的創作工具。這不僅改變了藝術的產製模式,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作者」、「作品」、「擁有權」等基本概念。未來的 AI 藝術,將不只關乎技術,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重新定義文化參與的方式。

#區塊鏈藝術 #web3 #NFT #c2x3 #二三設計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