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體驗 #02】關於藝術 —— 以「汪正翔」的文章為例
繼上週紀錄了我與 NFT 這項新鮮事物的相遇後,這週打算閱讀老師上課所推薦,創作者汪正翔的文章與訪談影片。藉此再向一同樣陌生的領域——藝術,打聲招呼。
內容涉及以下四篇分享,以及個人的一點碎念:
【訪談】看懂當代藝術|www.facebook.com/sha...
【訪談】藝術外面的空間|www.facebook.com/sha...
【文章】從攝影史看生成式藝術|www.facebook.com/sha...
【文章】什麼是藝術|www.facebook.com/sha...
「藝術」對我而言是陌生又複雜的學問,在這之前我其實不太關注這個領域的議題,藉由這次要撰寫週記,半強迫式地要求自己耐心讀完文章,打破了過去許多成見,並寫下一些東西回應連結內所分享的兩大主題:
藝術是什麼?
時間先拉回到大學之前,藝術對我來說是:音樂課、表藝課、美術課,基於自己的音感不佳、肢體不甚協調與並沒有什麼創作的靈感,這幾門課程大多數時間並沒有獲得我的喜愛(這些理由與我出現在這邊似乎有些衝突),也讓我覺得藝術離我很遙遠。
在汪正翔的分享內,最讓我衝擊到的概念是:藝術不是為了要讓人看懂。
我不想認識甚至排斥接觸藝術很大的原因便是來自於我看不懂,我既不理解作品內表達的技法,或是表演者展現的技巧,也難以連結到藝術品與社會的關聯性和相關議題的延展,但這樣的概念提供了藝術可以是很「純粹」的事情,並非每件作品都是為了傳達某些意義,或是對問題給出解答,僅僅是一種「存在」,讓觀看的人感受到這件藝術作為一個「東西」存在,作品的存在即是主體。
除此之外,用「遊戲」形容也讓我在閱讀時眼睛為之一亮,在這邊有點刻板印象的先說,藝術在寬敞、空曠、冷冽的展廳內,表達出的拒人於外的高尚感,和親近人心、玩樂性質的遊戲扯不上一點關係(感覺同時得罪了兩方,對不起><),但是作者卻說這兩者在「感覺」上有一部分相通,我們產生一種感覺,也覺得大家應該都有這種感覺。如果重新以這個角度思考,許多事情或許都能夠稱為廣義上的藝術,那藝術就離我不那麼遠了。
生成式藝術是藝術嗎?
作者汪正翔從攝影史的角度出發談論生成式藝術,然而我對於攝影史,乃至於藝術的定義並不熟悉,所以僅是以個人非常粗淺的想法留下註解:我認為生成式藝術也是一種藝術。
如果從「藝」、「術」本身在現代字典的意義來看,兩者都是指稱「才能、技術」,那在鍵盤上鑿下程式碼運算出作品,何嘗不是一種技藝的展現?畢竟並非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設計邏輯與創造性。接著延續上個段落,藝術的定義是讓人產生一種感覺,並且感受到作品的存在,我認為無論是在觀看、聆聽,乃至於互動上,生成式藝術都可以讓對象個人產生獨特的感覺,進而感受到作品的存在性。
這樣子的概念讓藝術的範圍變得寬廣,也許有些人覺得定義太過鬆散,但是藉由這樣低門檻的進入條件,我認為反而可以讓更多人敲響藝術世界的門鈴,藉由發表自己所做所想,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附錄
根據文章與訪談主題拉出了兩個項目討論(或者說分享一點個人想法),最後想來談一下其他比較小的項目,也算是自己的心得筆記:
過去的藝術與「美」這項標準息息相關,而美卻很大一部分建立在「權力」上,資本主義、國家權力、策展機構⋯⋯。
藝術創作只需要有一個「概念」,不必然要求實體。
物件搭配上藝術「論述」即成為藝術品。
藝術評論的兩大類方法:強調批判(框內)、展開對話(框外),前者注藝術與作品本身,後者在意藝術與社會間的關聯性。
創作的突破需要動力。
認識他人,進而產生交流,是靈感和想法的來源之一
「閱讀」夠多、站在場域(圈)外,才有機會從不同的視角創造。
一點小補充:〈什麼是藝術〉這篇文章看了幾遍仍然沒有完全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含義,也許上面的內容會與原本有些出入。
(但藝術還是很難懂。)
(第二篇週記終於寫完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