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從結局延續到觀眾生活當中 名為「李滄東」的電影哲學—《電影從不停止質問》

WencheWu
·
·
IPFS
·
20年來的創作是他對於真實世界的觀察,並且企圖藉由電影來與觀眾溝通;相較於給予一段有始有終的故事,他更希望把讓作品跟隨觀者的生命而延續、發酵,直到後者的生命終結才劃下句點。

講述非常有趣的故事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的而是爲了給觀眾留下一點痕跡。不是故事結束後就結束的故事,而是故事的結尾會在觀眾的生活中結束的那種電影。

被稱為「現代主義大師」,李滄東是南韓知名導演,儘管拍攝的作品不算多,但光靠六部長片就足以讓他獨特的風格深植觀眾心中,並且在韓國影壇擁有一席之地。包含《青魚》、《薄荷糖》、《綠洲》、《密陽》、《生命之詩》與《燃燒烈愛》,20年來的創作是他對於真實世界的觀察,並且企圖藉由電影來與觀眾溝通;相較於給予一段有始有終的故事,他更希望把讓作品跟隨觀者的生命而延續、發酵,直到後者的生命終結才劃下句點。

六部電影成就韓國影壇地位 「李滄東」所代表的意義

《電影從不停止質問: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25年來創作歷程,另收錄導演特別專訪》可以說是李滄東所有作品的總結探討,其中分為三個部分,包含「作品論」、「作者論」與最後收錄的訪談逐字稿。在第一部分,收錄了六位影評加針對每部電影進行的分析與評論,「作者論」則是把焦點聚集到導演本身,企圖去探討普遍存在於這些作品當中的概念,並且綜合探討這些電影所具備的意義。

但對我來說,不論是針對作品的評論,或者是導演風格的分析,其實都是他者從自己的視角,來「解釋」(腦補)導演的意圖,多少帶有偏頗的風險,相較之下收錄在最後的訪談逐字稿,或許更應該是這本作品當中,真正能夠完整傳達導演本意的部分。另一方面,相較於前面充斥大量燒腦術語與理論,導演陳述自己想法的方式,反而更加直白且容易理解,也更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不以講述「有趣故事」為目的 電影所能承載的重量

儘管書中有些電影作品曾在台灣上映,有些讀者可能出於過去的經驗,決定翻開這本作品,但由於影評當中都有解釋劇情,就算沒有看過電影也能夠藉由文字說明,大概了解劇情,並且進而理解評論的內容。另一方面,相較於去探究那些作品背後的意義,《電影從不停止質問》本身更大的意義,或許也在於探究「電影」本身所能夠承載的重量,並且進而對這個媒介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XAVmY3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