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投簡歷:如何在美國影視傳媒行業找工作(2020版)

SinoScreen
·
·
IPFS
·


前言

2013年,我在網上發表過壹篇文章《別投簡歷:在美國影視傳媒行業找工作》,後來陸陸續續得到了許多關註和反饋;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已是2020年,壹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各個國家的不同行業都相繼出現了失業浪潮,也讓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在求職時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當年我曾經推薦過的資源和平臺也已經慢慢淡出歷史舞臺,也有壹些新的渠道和平臺橫空出世;另外,在過去的十年裏,我有幸加入過幾家不同的公司、也參與了很多不同的項目;坐過幾個辦公室、也跑過幾個劇組;作為求職者積累了壹些經驗、也作為面試官參與過壹些招聘;所以打算修訂本文,更新後再次發表,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正在找工作的朋友。

我不是什麽職場專家,和很多本文的讀者壹樣,我也曾經是普普通通的留學大軍中的壹員,並且在壹個鳥不拉屎的中西部大農村,讀了壹個很冷門的影視專業的MFA學位,為了在OPT截止日期到來前找到工作而感到絕望。終於,我在嘗試和實驗了各種方法後,走運地遇到了很多貴人,找到和更換過幾份工作;也順利地拿到了綠卡,搬到了洛杉磯。

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別投簡歷”,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投簡歷沒有用,或者讓大家不要投簡歷。事實上,簡歷是所有求職者必須要有的文件之壹,而我也曾經靠投簡歷找到過壹份工作。然而,投簡歷也是講究技巧和方法的,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求職方法比壹味地投簡歷要有效得多。

想必正在找工作的妳,也已經投出了很多份簡歷了,那麽請停下來,思考壹下,妳曾經有幾次成功找到工作只是因為投了簡歷呢?妳上個月以前投的簡歷有回音了麽?如果妳壹直這麽投都沒有用,妳認為還應該繼續這麽做麽?妳知道投簡歷的黃金時間麽?我以前也不知道有投簡歷的最佳時機,也是我在洛杉磯的校友告訴我才知道的。

好了,預告片結束,正片開始:




方法

找工作無非就這麽幾個方法,按照成功率和難度從高到低來分的話:搞關系 > 做實習 > 去活動 > 投簡歷;當然,有段時間還曾流行過上電視節目找工作,但這屬於特例,就不展開討論了。

這四種方法並不是相互獨立的,並且每壹種方法都需要求職者有壹份優秀的簡歷,但是大多數求職者在找工作時會習慣性地把全部經歷放在海投簡歷上。這是求職者最不需要承擔風險的方式,因為即使妳被拒絕了,妳的投入很少,而且沒人知道妳失敗了,所以妳也不會覺得丟人。但這種舒適度對於招聘者來說也是壹樣的,因為拒絕妳也很輕松,只要對方偷個懶,不回妳郵件就行了,幾乎都不需要和求職者有任何的接觸。另外,通過投簡歷求職,所面對的競爭也是極其殘酷的,因為申請的門檻很低,壹份好萊塢的入門級工作有的時候會收到幾百甚至上千份簡歷,因此壹份簡歷被看中的幾率就變得跟買彩票壹樣。


方法壹:海投簡歷

關於海投簡歷,有兩種策略,壹種是質量海投,壹種是數量海投。質量海投就是說妳花大量時間(比如半個小時至壹個小時,有些公司甚至可以花上半天至壹天的時間),仔細研究該公司的各方面的情況,然後很有針對性的修改妳的簡歷和求職信(cover letter)。事實上,妳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很多不同版本的簡歷和求職信,以便於投遞不同類型的工作;這樣能給妳爭取時間,在招聘信息發布後的黃金時間內發出簡歷。數量海投就是用較短時間(大約5至10分鐘)對簡歷和求職信做簡短修改(比如修改公司名稱和所申請職務等信息),大量快速投簡歷。不過,記住壹定要做拼寫檢查,我之前的公司在招聘時就有收到過申請者寫給其他公司的求職信,看得我和同事哭笑不得。

這兩種海投策略的回復率在1/20至1/100之間都是正常範圍,如果妳申請了100份工作後壹個回應都沒有收到,那要麽就是妳申請職務的級別和要求超過了妳現有的資歷和經驗,要麽就是妳的申請材料有硬傷。我研究生剛畢業時,曾經申請過200多份工作,但最後只收到了5個回復。

另外,妳也可以給申請的公司打電話,或者發後續郵件,但是說話和郵件的語氣用詞壹定要非常客氣,千萬不要讓對方感到厭煩妳。找工作和申請學校不壹樣,大學教授們都比較有禮貌,如果不打算錄取妳,會給妳發拒信。而在行業裏,沒有回復就意味著妳已經被拒絕或者冷藏在候補名單上了。

如果這時妳已經投出了100至200份簡歷,那麽恭喜妳,經過妳不懈的努力,妳已經和大多數沒有在美國找到工作的人做得壹樣好了!投完簡歷,妳仍然只能被動的等消息,所以建議求職者們把投簡歷作為每天打開電腦後的熱身運動,但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海投簡歷上。下壹步,就是要主動出擊!


方法二:參與活動

我關於“去活動”的定義是去參與包括招聘會、宣講會、放映會、電影節和行業論壇等能夠增加求職者和企業互動機會的活動;參加招聘會就好像是現場投簡歷,但是潛在雇主同時也能感受到妳的性格和氣質,對妳留下印象!參加非招聘性質的行業活動並不壹定立刻能夠帶來工作機會,但卻是接觸到潛在用人單位,並建立聯系的好機會。此外,如果妳能夠以主辦方或者媒體的身份參與這些活動,往往能夠更容易地得到與嘉賓單獨交流的機會。但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線下活動的形式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線上活動。盡管這些線上交談很難達到線下面對面交流的效果,但卻也減少了地理位置所帶來的阻礙,讓大家能夠接觸到更多以往無法參與的機會。 


方法三:實習轉正

對於在校生來說,做實習幾乎是找工作最重要和有效的壹種方式。 當然,這裏的前提是實習期間妳要表現得非常突出,以至於讓實習企業恨不得馬上雇妳入職,甚至感到離開妳公司就不能正常運轉壹樣。有的時候,也許妳所在的實習單位沒有新的職務,但妳在實習期間認識和合作過的同事往往能給妳提供行業裏的經驗和資源,此外,實習經驗也是最好的背書之壹,幾乎所有好萊塢的影視公司,都不願意雇傭壹個什麽都不懂的新人,然後再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培訓他。而仔細看過好萊塢公司招聘啟事的人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影視傳媒行業的入門級工作都要求申請者已經有著1-2年的該工作經驗。而對於在校生來說,實習就是獲得這些寶貴經驗的最佳時期。 


方法四:創建關系

我所說的“搞關系”同樣也是壹個廣義的概念,即求職者通過擴展人脈網絡為自己尋求各種推薦和背書。簡單地說,妳和招聘者的關系越親密,妳被錄用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妳能和招聘者建立長期的良好關系,就比短期內建立的關系要好,如果妳能當面和招聘者交流,就比打電話溝通要好,而打電話又比發信息或者郵件更好;也就是說,難度越高、越讓妳感緊張和不舒服的建立關系的方式往往越有效。對於少數人來說,這些關系是可以從父母和家族那裏繼承得到的;但對於大多數求職者,這些關系是通過自己來建立和積累的,而參與活動和實習也都是求職者建立和獲取人脈關系的重要途徑。 

所以,如果要想讓招聘者對妳難以拒絕,就要盡量多地投入到與招聘者關系的建構當中,如果能見面聊,就不要打電話,能打電話就不要發短信或者寫郵件。如果妳住在人煙稀少的農村,那麽就盡量搬到有更多工作機會的大城市。在我搬到在洛杉磯之前,壹位校友曾經告訴我,如果妳申請工作的簡歷上寫的不是本地的地址,那麽它們基本上就會直接飛往垃圾桶。在好萊塢,沒人有時間和耐心去雇用壹位外地的申請者,再等他們搬家到這裏來。而且很多時候,招聘企業,尤其是小公司,會希望妳明天就能面試,下個星期就能開始工作。




原則

關於如何在美國的影視行業找工作,我也總結了幾條原則和大家分享:


第壹條原則:有進取心(Be Aggressive)

很多好萊塢的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如何進入這個行業時都喜歡用壹個詞,叫做闖入(break in)。這個詞非常地生動形象,因為好萊塢的工作機會就那麽多,但全世界想要追求夢想的人都紮堆在這裏,爭取有限的機會和資源。壹個蘿蔔壹個坑,每當有人進來占了壹個坑的時候,往往也會有人失去他的坑。在這樣競爭極為激烈的行業,好工作是搶來的!好的機會是自己創造和爭取到的;天上不會掉餡餅下來。不過,妳要搶的文明巧妙。畢業前,我的研究生導師曾跟我說,如果妳想要在紐約和洛杉磯找到影視行業的工作,妳不應該投簡歷,而是應該拿著妳的簡歷,去敲這些影視公司的門,然後告訴他們妳願意免費幫他們幹活,端茶倒水買咖啡什麽都可以。


第二條原則:降低姿態(Whore Yourself)

這是我另壹位教授的教導,她本人是壹名女權主義者,所以說出這句話還蠻讓我震驚的。我的中文翻譯稍微做了些美化,更準確的意思應該是放低身段、並且做壹些自己不想甚至不恥做的事情。有趣的是,影視學院的畢業生們往往比較心高氣傲,覺得自己以後就要當導演、明星或制片人,不屑於幹壹些低級的工作;但在好萊塢做過入門級工作的人都知道,給老板煮咖啡和買午飯已經算是最輕松愉悅的壹件事情了,因為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亂七八糟的事情等著妳。

要在影視行業找到工作,大家的確需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主動殷勤地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社高效交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如果做壹件事情讓妳覺得不舒服、有難度、有挑戰,那麽這也是妳成長的機會;而等妳把這件事做得很熟練之後,就自然會慢慢感到舒服、輕松和習慣了。每個人都有弱點和短板,但如果能把劣勢變成優勢,妳就走在了別人前面!


第三條原則:討人喜歡(Be Agreeable)

找工作歸根結底還是在和人打交道,老板雇傭妳肯定是因為喜歡和欣賞妳身上的某些特質,比如妳的經驗豐富、能力全面、工作努力、任勞任怨,或者是妳能說會道、個性盎然、魅力十足、人見人愛。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當招聘者同時面對很多應聘者的時候,衡量的標準不是給每個人的各項能力打分,然後算總分誰最高,而是往往看整體的感覺,也就是綜合能力。不論是面試,還是實習,把“得寵”作為妳的最終目標,而不僅僅是展示能力,因為妳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也都在大家的考量中。打壹個不恰當的比方,大公司的實習生就好比宮廷劇中的宮女,如果妳得到了老板的寵愛,也許某壹天妳就突然升級成了答應、常在或是貴人(作者個人覺得《震寰傳》和《延禧攻略》都是很好的職場教材)。另外,充分利用妳的實習機會,建立起良好人脈網絡,即便妳實習的部門或者公司沒有職務空缺,但妳的上司往往也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有密切的聯系,或許能夠幫妳介紹別的機會。


第四條原則:享受過程(Have Fun)

找工作是壹件壓力很大的事情,而且要面臨很多拒絕,所以要學會放松,調整心態。另外,找工作也是壹個學習和了解目標行業,以及提升自己技能的重要途徑;把它當作壹個職業生涯中必經的過程,而不要太刻意註重結果和得失,也能從中得到壹些樂趣。做好準備,抓住機會,妳或許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資源

公司官網

各個公司官方網站上的招聘頁面是最適合投送簡歷的,這些公司的工作信息壹般會最先發布在自己的網站上,然後才被搜索引擎和信息聚合網站整理和發布出來。所以建議大家給自己理想的公司的招聘網頁設置標簽和自動提醒,這樣能夠在第壹時間獲得這些公司的更新信息。值得註意的是,有些公司比如奈飛(Netflix)會把公司的企業文化放在網站上,這些資料也是非常值得學習和了解的,它們不僅能夠幫妳更好地準備面試,也能過讓妳有機會了解該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否與妳的個人價值觀和工作習慣相契合;有的時候,大家會壹窩蜂想要擠進業界最有名的大公司,但這些公司的文化卻並不壹定最適合妳的個人發展,所做的項目也並不壹定是妳最感興趣的。以下是部分影視公司的招聘頁面:


流媒體平臺(Streaming Platform):

奈飛(Netflix)

亞馬遜(Amazon Studios)

葫蘆(Hulu)

蘋果(Apple TV+)


大制片廠(Studio):

迪士尼(Walt Disney) 

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

環球(NBCUniversal)

索尼(SONY)

派拉蒙(Paramount) 

維亞康母(ViacomCBS)

福克斯(Fox)


制作公司(Production Company):

A24

匿名內容(Anonymous Content)

娛樂壹號(Entertainment One)

傳奇影業(Legendary Entertainment)

獅門影業(Lionsgate)

參與者傳媒(Participant Media)

天舞傳媒(Skydance Media)

勝圖娛樂(STX Entertainment)


經紀公司(Talent Agency):

奮進公司( Endeavor)

創新藝人經紀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

聯合精英經紀公司(United Talent Agency)

國際創意管理公司(ICM Partners)


行業工會與非營利組織(Union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

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演員工會(SAG-AFTRA)

聖丹斯學院(Sundance Institute)

不過,很多公司和機構在還未公開發布對外的招聘信息時,可能已經內部招到了合適的人選,但仍然還是會例行公事,走走流程把該職務發布出來。另外,由於好萊塢大公司的入門級職務競爭極為激烈,很多工作都有幾百甚至上千人申請,因此,在每個招聘信息發布後的黃金時間(壹個小時至壹天以內)發出簡歷,也會大大增加簡歷被看到的可能性。


求職網站 

綜合引擎:

求職類的搜索引擎近幾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再加上幾家老牌傳統的綜合性搜職網站,現在市面上大概有幾十個類似的產品,這裏就只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

Indeed 

Monster 

CareerBuilder

Google Careers

Glassdoor

ZipRecruiter

這壹類網站上信息重合度較高,有點像大海撈針,相對比較適合用來尋找小公司的工作,以及了解所申請職務可能的薪水範疇。建議選用其中壹到兩個,提前上傳好簡歷和求職信,每天看到合適的職務發布後立刻申請,應該就可以了。我個人對Indeed比較有感情,因為來美國十二年,唯壹壹次僅靠投簡歷找到的工作就是在這個網站上找到的。


行業引擎:

除了這些大而全的綜合性工作搜索引擎之外,也有幾個抓門針對影視行業的網站可以使用:

Entertainment Careers

Showbiz Jobs

這兩家網站經常會列出好萊塢的幾家大公司的工作信息,而且都有付費會員功能可以讓妳比其他申請者更早獲得壹些內部工作信息,並且偶爾也看到壹些免費會員看不到的獨家訊息。


Mandy

StaffMeUp 

ProductionHUB

Media Match 

Industry Central

這幾家都比較適合自由職業者用來尋找劇組的項目制工作,尤其是線下的職員工作。


Backstage 

Breakdown Express

這兩家比較適合尋找入門級的演員工作。


Craigslist

這家以分類信息聞名的網站上經常也能夠看到很多招募劇組演職人員的工作。有些好萊塢的工作有較強的保密措施和要求,所以發布的招募信息中會沒有公司名稱,讓人半信半疑,難以辨別真偽。但偶爾走運時,也會遇到大公司的大制作臨時替換和招募人員。


行業媒體: 

好萊塢的幾家行業訊息媒體也都分別有自己的工作訊息整合專欄,在這幾家媒體上打廣告招聘的公司壹般也都不差錢。

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

綜藝(Variety)

新聞前線(Deadline)


此外,好萊塢也有壹些自媒體和平臺,經常會發布壹些業內的工作資訊,比如

The Tracking Board

是會員制的壹個行業論壇,會員可以隨時發布和分享業內最新信息和動態。


The Anonymous Production Assistant (TAPA) 

會發布著名的聯合精英公司的職務列表(UTA Job List)到網站上。


Chinese in Entertainment Job List 

會發布與華人和華裔相關的工作機會。

以上這些信息和資源,都是用來投送簡歷的,所以下面推薦壹些能夠讓妳主動出擊,去尋找和創造工作機會的平臺和資源。


社交網絡 

職業社交:

領英(LinkedIn)

可以說是找工作的過程中以及工作後建立與業內同行的聯系最有用的工具了。不過個人覺得付費會員的用處不那麽大,因為基本帳號就能做所有想做的事情了,比如發站內信和加入群組等等。 

10年前,我剛從研究生院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領英才剛剛開始流行,我利用畢業前的壹個學期在上面做過壹個月的瘋狂社交:我加入了十幾個校友和影視行業組織,給各種有共同好友的業內人士發送邀請。盡管中途被人當作垃圾信息舉報了2次,凍結了帳號,但是壹個月後我的領英聯系人就從最開始的15個變成了500+,並且和許多行業領袖成為了聯系人。盡管這些大佬幾乎從來不會給妳回信什麽的,但他們的作用就是建立妳的社交地位,無形中給妳壹些背書,讓其他業內的人猜測:哦,原來這小子和這麽多高層都有聯系,肯定不簡單。於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之後,有很多人開始主動邀請成為我的好友,希望我介紹他們認識某某某,甚至也有好萊塢編劇主動給我發劇本,打電話,讓我幫忙擔任他們的項目的制片人。還有壹些小公司的老板直接給我發站內信,邀請我去洛杉磯見面喝咖啡等等。但在如今的2020年,領英已經非常普及,我的領英上已經有7500個聯系人了,但再想要加某個大公司的CEO為好友,就沒有以前那麽容易了。

領英上也有很多獵頭,會替壹些大公司尋找高管,我也有幸通過獵頭獲得過壹家大公司的面試和工作機會,雖然最後我選擇去了壹家小公司,但沒有領英的話,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除此之外,領英還有很多別的功能,以後可以再慢慢和大家介紹吧。

當妳加了很多聯系人以後,真正的建立關系的任務才剛剛開始,如何建立關系也有很多技巧。簡言之,就是妳要跟妳的聯系人建立良性的互動,最好是既專業又親切,然後逐步提升這種關系的密切程度。大家可以真誠和虛心壹點向前輩請教,約個15至30分鐘的電話、視頻或者咖啡會議,了解對方工作的經驗和詢問對方的職業建議。對於這種邀約,壹般不太忙的專業人士大多還是願意接受的。


社交媒體: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YouTube | Vimeo

社交媒體是建立軟性關系的最佳途徑,有的時候,通過關註妳感興趣的人的社交媒體,能夠找到他們的個人網站甚至聯系方式。與通過領英進行專業社交相比,非職業類的社交媒體更輕松,也更容易和對方建立軟性的聯系,並且能夠讓妳更好地了解到對方工作之外的興趣。在影視傳媒行業工作的人,不論臺前幕後,都或多或少希望得到他人和肯定和認可,因此,如果妳能夠通過社交媒體提前了解到對方參與過的項目,也會為妳在和對方交流時大大加分。

Facebook上也有很多類似於領英的影視類群組可以加入,而推特則是編劇,導演們和喜劇演員們喜歡使用的平臺,Instgram上則是演員、模特和網紅等高顏值人才的聚集地。如果妳經常在這些平臺上與他們互動,很可能提高遇見他們的機會。另外YouTube和Vimeo上也有很多影視從業者的個人頁面。

利用這些資源和聯系人在線建立了聯系,下壹步就是要把妳們的關系從網絡虛擬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中!請他們喝咖啡,喝酒,吃飯,實在不行就打個電話聊聊天吧。作者本人就在Vimeo上找到過壹位很有影響的亞裔青年電影導演的聯系方式,然後給他發了壹封郵件贊美了壹下他的作品,他就很友好地接受了我的采訪。


校友網絡:

很多學校的影視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都在紐約和洛杉磯有很好的校友網絡,這種人脈網絡是很有價值的,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大家應該利用這些機會,積極參加校友的活動。可惜我們讀研究生時的電影系比較偏學術,居然沒有行業人脈的網絡,於是我就自己建了壹個臉書,把我認識的在行業內校友都加了進來,然後又到處小廣告了壹下,慢慢的也就有了300多個成員了。

也有很多大學會組織比較綜合的校友會活動,把各行各業的人都聚集在壹起。在這種活動遇到職業對口的校友相對比較難,而比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建立與活動組織者的聯系,尋求適當的引薦。當然,只要妳不斷地去認識新人,總能認識到對妳有幫助的人。


影視公司的社交媒體頁面:

很多公司在有職務空缺時都會首先考慮內部選拔,所以如果妳有該公司的朋友,是能最快得到壹手信息的。另外,很多大公司也都會在自己的網站上發布招聘和實習信息,而且有的時候通過這些公司和社交媒體主頁也能找到很多在該公司工作的人。


其他資源

行業活動:

參與行業論壇、活動和派對是與目標公司的聯系人建立聯系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不過,很多行業活動的價格比較昂貴、也很耽誤時間,所以在經費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選擇。比如,想做編劇的朋友,可以多關註壹下編劇工會以及其他與編劇相關的活動。另外,跨職業的社交也會很有效,比如妳從事的職業是影視配樂,那麽妳就需要多去導演和制片人經常出入的活動場合,以便找到更多潛在的客戶。  

對於洛杉磯的朋友,我首先推薦的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奧斯卡主辦方)、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艾美獎主辦方)、美國電影協會(MPAA)、聖丹斯學院(Sundance Institue)、獨立電影組織(Film Independent)以及各大影視公司、行業工會以及與專業相關的非盈利組織的活動;另外,大家也可以參加女性影人(Women in Film)和電影女性(Film Fatales)等支持女性創作者的活動;最後,也推薦以下幾個支持多元性的亞裔非盈利組織,Coalition of Asian Pacifics in Entertainment (CAPE),Visual Communications, Gold House, AZNs in Entertainment,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以及我自己目前擔任董事會成員的華語影視聯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舉辦的活動。我在洛杉磯工作的這幾年裏,平均每周至少會參加壹個行業活動,有時候最多壹周參加過六到七個行業活動。我也建議大家可以選擇壹到兩個適合自己的行業組織,加入並成為其會員。


電影節: 

我在美國的第壹份全職工作就是在電影節找到的,真是壹個美好的意外,後來也正因為這份工作,我順利地拿到了綠卡,搬到了洛杉磯,並且創辦了洛杉磯華語電影節(LACFF)。當時,我的壹部實驗短片和壹部紀錄短片入圍了美國東部的壹個電影節,而我作為導演也被邀請參加。臨走前,我準備好了名片、簡歷、電影短片的DVD,還有壹個電影劇本和壹個電視劇劇本,原本是打算在電影節找到下壹部影片的投資。不過投資沒找到,卻碰到了後來的同事,她看了我的短片,覺得很喜歡,正好公司內部有職務空缺,於是就告訴了我這個機會,帶我見了老板。所以,如果妳有作品在某個電影節展映,即便自費,也要盡量參加!因為這是展示妳能力最好的舞臺。 

另外,即便妳沒有影片參展,也可以去參加電影節,並通過這些活動積累壹些行業經驗,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而且,幾乎所有的電影節都需要大量的誌願者,如果妳作為誌願者參與其中,既能省掉觀影的費用,還能夠了解到電影節的運轉,並且可能接觸到更多幕後的人。當然,我也去過壹些組織得不太好的電影節,浪費了壹些錢和時間。但是妳永遠不知道,或許在哪個意想不到的場合就會遇見改變妳人生軌跡的人。


博物館和大學: 

很多博物館和大學壹年四季都有公開對外的電影展映,而且這些活動經常也會請很多有分量的人參加。比如華盛頓的弗瑞爾美術館和賽克勒博物館(Freer Gallery of Art &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紐約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洛杉磯的哈默博物館(Hammer Museum)以及紐約大學(NYU)、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南加州大學(USC)和美國電影學院(AFI)等電影學院經常會舉辦電影放映和交流活動。這些活動除了臺上的嘉賓以外,觀眾席裏也經常能遇到很多業內人士。排隊入場時,和前後左右聊聊天,都會有不少收獲。


酒會派對:

洛杉磯幾乎壹年四季都有各種影視公司、經紀公司、公關公司和律所為客戶舉辦各種內部點映、提前放映、首映式、社交酒會和派對活動。而每年11月的美國電影市場之後到第二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是著名的頒獎季(Award Season),很多奧斯卡入圍影片的出品方會花錢辦很多場活動,請業內人士觀影投票。這些活動大多是需要有邀請函的,但壹般獲得邀請的客人都可以帶朋友參加。如果妳有行業內的朋友受到邀請,可以請他們帶妳壹起去參加;如果妳在影視公司實習,妳的老板太忙但又受到了邀請,妳也可以主動請纓,替他們去參加。




小結

寫到這裏,總結壹下文章開頭所說的,要想在好萊塢找到好工作,投簡歷是難度最低,但也是效率最低的方法;而難度最高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搞關系!搞關系!搞關系!

因為不論是投簡歷,去招聘會,參加社交活動,都是壹個人與人從陌生到熟悉的建立關系過程。而且,不光是找工作時需要搞關系,找到工作後,這壹技能也非常重要。而且在好萊塢,壹個人所擁有的社會關系或多或少能決定這個人在行業裏的地位和價值。

在中國,很多人對於“搞關系”這件事情的認識總帶有壹些偏見,壹是覺得“搞關系”像“走後門”壹樣是有悖於道德、低人壹等且不光明正大的。另壹方面,由於權利和階級的不平衡,有時“關系”的作用會被放大到決定壹切;而大多數人即便很努力也很難獲得良好的社會關系。而在美國,“搞關系”是壹件放在臺面上的事情,就連申請大學都需要三封推薦信。所以,有良好的人脈網絡也是壹種能力的體現,而且裙帶關系是不可能完全杜絕的,所以倒不如光明正大地將其作為考量的標準之壹,同時也削弱其在做最終決定時的重要性。因此,壹個好的應聘者既需要有能力和才華,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資源和人脈網絡。

此外,每個人都是有各種未被發掘的人脈資源的,比如妳的父母、親人、朋友、同學、朋友的朋友、同學的同學、朋友和同學的父母、老師、老師的朋友、校友、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前雇主、前同事、鄰居、房東、室友、網友、球友、書友、愛慕者等等。而且壹個人的軟性關系(soft ties)往往能帶來更多的機遇。建立關系,尤其是在壹個陌生的國度和陌生人打交道,壹開始似乎很難、無從下手,但只要不斷嘗試,不斷積累經驗,改正錯誤,就像滾雪球壹樣,滾著、滾著,最終壹定會越滾越大的。最後引用壹句魯迅先生的話作為結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祝大家在美國找工作成功,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道路!


# 作者:鹿亦思(Lewis Liú)| 責任編輯:wu




關於作者

鹿亦思(Lewis Liú)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非營利組織洛杉磯華語影視聯盟(Chinese in Entertainment)的創始人和董事會主席,該機構旨在支持和推動華語影視文化和影視從業者在全球影視傳媒行業的發展。洛杉磯華語影視聯盟主辦了一年一度的洛杉磯華語電影節(Los Angeles Chinese Film Festival),每月一次的雙語編劇工作坊、影人社交酒會和華語銀幕系列論壇(Sino-Screen Speaker Serie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inoScreen<Sino-Screen 華語銀幕>是由一群位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的影視行業工作者所經營。這裡我們致力於分享我們在好萊塢工作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們對東亞影視文化圈的各種觀察,與東西影視交流的第一手相關專業消息。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越是私人的情感,越能引起普世的共鳴”

大屠殺過後,他被26條惡犬追殺26年

2019年開始風行的互動視頻,到底有沒有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