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贫穷是被设计好的结果

Oasis
·
·
IPFS
·

5.

大概四年前,我翻开了一本名叫《穷爸爸富爸爸》的理财书,想知道为什么这本在1997年出版的书籍直到今天仍旧被无数人视作必读经典。很快我就找到了答案: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指出现代教育不教人赚钱的弊病,并破天荒地提出了「财商教育」的概念。


在书中,作者揭开了许多关于赚钱的真相。


他用极其简单易懂的语言,清晰讲解了资产、负债、现金流等能真正实用的金融概念;接着指出,造成穷富的根本原因,是认知上的差异。


比如,从小到大,老师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就能找个好工作”,但那本书却说,“不要打工,打工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父母告诉我们,“要努力工作”,但这本书却说,“要努力获得被动收入”;


亲戚跟我们说,“人最好过上稳定的生活”,但这本书却说,稳定的生活也就等同于贫穷的生活,想要获得财富,首先就要放弃稳定,拥抱风险。


那是身边充斥着“穷爸爸”的我,第一次拥有“富爸爸”视角,于是整个阅读过程充满思维颠覆的爽感。合上书后,我人生第一次认真思考一系列关于钱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打工无法让人有钱?


什么叫有钱?


什么是钱?


当问出“什么是钱”时,我有些不寒而栗——我每天都在和钱打交道可我根本无法清晰说出钱的定义;更恐怖的是,我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我过往二十年都对这种无知无动于衷!


一向只读文学的我开始疯狂看财经书和纪录片,就为搞清楚一个最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什么是钱?


古典经济学家说,钱是货币,而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但是,一般等价物又是什么?


我查资料;资料说,货币是从众多商品中挑选出来的,能反映其他商品价值、并用于市场交换的,一种特殊商品。


也就是说,如果一件商品足够有价值,又便于交换,那么它就有成为货币的潜质。


比如,盐、稀有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金银本来都是商品,都曾因为在某个年代足够稀缺又好流通,就被用作那个年代的货币。晚清时期,鸦片被许多人用作货币;二战的战俘营,俘虏把香烟当货币;美国监狱里,很多囚犯把方便面当作货币。进入近现代,货币的主流形式变成了纸币和硬币。


可问题是,纸张和金属并不稀缺,那么,它们为何值钱?


金本位制下,纸币硬币是金子的代金券,金子有价值,自然代金券也值钱;


可如今金本位制已经被取消,纸币硬币背后已没有任何实质资产做支撑;而且随着人类迈进互联网时代,世界绝大多数货币都不再具有实物形态,越来越多的硬币和纸币变成了账本里的一串串数字。


那一串数字,又为什么值钱?


一部叫做《时代精神》的记录片告诉我,支撑这一串串数字的,是一整套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信贷系统。


在今天,市场上流通的钱是政府从央行中借来的——每次政府要用钱,就让央行印钱,然后再给央行打个欠条;央行凭空创造出钱借给政府,政府再将这些钱放进市场;这些钱经过反复流通,又会以各种方式回到央行,接着央行又会把这部分钱再借出去,反反复复,不断轮回。


换句话说,货币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某种「特殊商品」了。


货币的本质,是债。


是的,如今我们在线上线下完成的每一笔和消费,用的不是钱,而是债。


可是,又是什么让债值钱呢?


书籍告诉我,是整个国家的信用。


这笔债是国家借的,如果还不上债国家就会垮台,因此民众会乐观相信,政府会千方百计还债,要是还不上,至少会想尽办法阻止最糟糕的情况发生。


可事实是,一旦借债成本极低且借债的代价后置,政府就会发现发币是比征税更快捷的财富掠夺方式,就几乎无法再管住自己的印钞速度;历史上,信贷崩溃、国家垮台、货币沦为废纸的故事不是少数。


可事实是,信贷系统中的每一笔借债都会产生利息,这就意味着,要维持系统不崩溃,借债创造的收益不仅要覆盖本金更要覆盖一笔又一笔巨额利息——而这,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可事实是,即便系统不崩溃,借债产生的效益也很难追平债务产生的速度,这就意味着新增的货币并没有任何生产力作为价值支撑。


那么,新发的货币价值从哪里来?


只能从已有的货币的价值中稀释而来。


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金融系统,在先天设计上,就有让钱贬值的倾向。


为什么没有人能仅靠打工实现财务自由?


因为一个普通打工人的工资上涨的幅度几乎不可能追上货币贬值的速度。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当一个打工人为了赚钱而工作时,在用时间换钱时,就这相当于TA在用自己极其有限且不断升值的资源,去赚取一连串不断贬值的数字,而这,是否值得?



6.

第一次理解钱的本质是债时,我震惊了。难道我父母操劳一生、奔波一生想要求取的财富,是凭空产生的债?难道有人仅仅通过设计制度就能把普通百姓花费终身赚取的财富偷偷攫走、且这种制度合情合理合法?难道我账户里的钱,现在就正在持续流失价值? 如果这是真的,为何过往二十多年,我从未听我的父母、老师、身边朋友谈过这个观点?难道大部分人对钱的理解,以及对如何挣钱的认知,是错的?


《穷爸爸富爸爸》将大部分人不懂钱的现象归咎为现代教育中财商教育的缺失,可我想问的是,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部分学校,无论中外,都不教人赚钱?


AI告诉我,学校不教赚钱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塑造人而非「制造赚钱工具」。


 但是,「塑造人」的标准是什么?


它回答:现有教育体系往往服务于既有的经济结构;精英阶层通过家庭资源、社交网络传承财富密码,而普通学校更侧重培养“劳动者”而非“资本家”。


那么,「普通学校」又是怎么来的呢?


它继续说,现代学校教育体制起源于18 世纪的普鲁士。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劳动力,普鲁士教育体制应运而生。这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在恶劣工厂环境下、高强度工作的能力,还附以各种思想灌输课,让学生服从管控、热爱国家。


这种教育方式因能高效培养工人,所以能迅速推动工业革命进程,所以也很快被其他工业国采用;这套制度在「管人」方面有奇效,以至于直到今天哪怕普鲁士灭了国,世界大部分国家仍沿袭了普鲁士教育。


说得更直白些,我们现存的主流教育制度,自诞生第一天起,就不想教人获取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大量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工人。


如果工人都有开工厂的觉悟了,谁还想在工厂里打工?


我翻看历史,发现财富一旦以并不公平的分配方式被少数人获得,这群人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垄断信息、维护特权。


教育只是方法之一,媒体宣传、意识形态、文化习俗、法律甚至暴力都是手段。


在中东和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宗教阻止普通人获得财富。《圣经》说「富人进天国要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从而扼杀信徒对于财富的欲望;又通过「任何能生利之物不可取利」等等教条,限制信徒以用钱生钱来获利。


而在中国,皇权压死了阶级跃迁。建立在农业上的封建制度,有着长达几千年的“重农抑商”传统;普通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洗脑下,宁愿通过科举制接近权力间接获得财富,也不愿意通过创造价值获得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仍旧被视作对政权的威胁;直到四十年前,中国才确定私有制;哪怕如今身处21世纪,现存制度仍旧缺乏对私人企业和个人财产的尊重,商业法律更远非完善。


在这样的制度和文化下长大,我们对钱的态度,很容易拧巴。


既讨厌贫穷,又对赚钱有羞耻感;既渴望资本,又老给资本家扣上“万恶”的帽子;既想维护自身利益,又担心“谈钱伤感情”;一边对钱闭口不谈,一边又在心中打着小算盘。


模糊利益边界等同于考验人性,而人性,常常经不起考验。于是有太多朋友在关系亲密时不谈钱就合作创业,最后却因为利益纠葛分道扬镳;有太多情侣在相爱时不谈钱就进入婚姻,最后因为财务问题吵得家离子散。


但是,一串数字哪有什么好坏善恶?它不过是将人性本来的模样折射得清清楚楚罢了。



7.

我终于明白,财商教育真正的价值,是让更多人,尤其是被贫穷困住的人, 看清真相。


比如,无法逃离贫穷,也许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脑海中已经被「故意」塞入了很多对于钱的既定观念——“钱是万恶之源”、“钱是珍稀的”、“钱是匮乏的”、“挣钱是辛苦的”、“有钱让人羞耻”等等;当我们的潜意识将我们锁死在了贫穷里,我们又如何做出突破贫穷的行为?


比如,没有靠打工赚到钱,也许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勤奋,而是我们玩的这场财富游戏,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类似货币贬值的限制性规则。


要想在游戏中获胜,不是要再去打第二份工、第三份工,而是要了解规则,提升认知。


创富最本质的环节只有两个:生产,销售。


生产需要知识和生产资料,销售需要找到匹配的市场需求。


但无论是学知识、找市场、搞销售,都需要时间。


可以说,时间是每个人最本质、最重要、最终极的生产工具。


但时间流逝不可逆,这就意味着,这场创富游戏的关键,永远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 


打工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时间只和老板交付,只卖出了一次。


要破局,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单份时间卖贵。


比如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尽一切可能自我提升,从而升职加薪、找更高薪的工作或者换去更高薪的行业。


我们也可以把单份时间卖两次。


把出售给老板的时间卖给自己,将工作中的重要资源——人脉、平台、影响力、老板的认知等等——最大程度为我所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工,即收获了薪水也换得了成长。


我们也可以把单份时间卖多次。


比如,使用直播、专利、知识产权、自媒体平台等等能打破人数限制和时空限制的手段,实现一对多的交付。


我们还可以省下自己的时间,买卖别人的时间。


比如,通过创业买卖雇员的时间,通过投资则买卖创业者及创业者旗下雇员的时间。


但无论是工作、创业还是投资,如果只为赚钱而赚钱,很容易会被眼前的得失所困,从而触碰到财富天花板。


我看到的,每一个能在有限时间实现无限的人,都不只是为钱做事。


他们做事是为了爱、热情、成长、梦想、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等诸如此类高于物质世界的目标,所以才能靠极强的精神力量战胜得失心、突破限制,并在每个当下全力以赴,最终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回报。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