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门前的“耻辱墙”
(本文共1677字,阅读需3分钟)
川普为了硬撑颜面,已经几近魔怔了。
28日清晨,美国白宫北草坪上挂起一面“耻辱墙”——上百张用高清打印的大幅人脸海报一字排开——
上面是所谓的“非法移民罪犯”的通缉照,标题统一为:“ARRESTED”(被逮捕的),下方密密麻麻地列着“谋杀”“强奸”“性侵儿童”等罪名。杀气腾腾得连下树觅食的松鼠都要打个寒颤。
这种场景,有点年纪的中国人应该不陌生。任谁也想不到,这种荒谬和耻辱竟然能穿越到21世纪的美国白宫门口。
堂堂美国总统的新闻发布场地,被布置成了21世纪的政治批斗场。心理暗示精准狠辣,手法粗暴野蛮——像极了那个连中国人都不敢回头的年代。
恐惧是一种廉价的政治燃料
川普当政百日,除了鸡飞狗跳,毫无建树,唯一能铁板钉钉拿出来的“成果”就是被抓进监狱的“移民罪犯”。
但又不能用绳子连串牵着这些人游街示众,于是,大字报就这么惊悚地出现了。“边境沙皇”汤姆·霍曼当天配合表演:“这些人不是无害的,我们每驱逐一人,美国就更安全一分。”
这是典型的“替罪羊机制”。当一个国家焦虑重重、经济下滑、社会撕裂时,政客最便捷的解压阀,就是制造“共同敌人”——他们不需真实存在,只需被集体相信。替罪羊机制的成功在于其便利性,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可咒骂的对象。
“这是为了人民的安全。”几十年前,有人也用类似话术,审判过无数知识分子、医生、作家。区别是那时候叫“阶级敌人”,现在叫“非法移民”。
这些海报所展示的,没有个人背景,没有司法过程,甚至没有国籍,只有一张张被挑选出来的“坏脸”,配上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标签。
这是一种典型的“去人化”操作
在政治心理学中,去人化是群体暴力和政治极端化的前奏。当人(哪怕是罪犯)不再被看作有尊严的个体,而被描绘成害虫、毒瘤、犯罪温床,那么暴力、驱逐、冷血政策就成了合理之举。
川普政府用这一老招术,把自己搞成了“人民安全的守夜人”,而移民,则是必须消灭的敌人。
根据美国《连线》杂志记者在现场的描述:这些海报被精心布置在新闻记者驻扎的“Pebble Beach”镜头视野内,以确保每一个白宫镜头背景里都带着这面“耻辱墙”。
这种操作已经不是滑稽和可笑的程度了,而是一种“视觉暴政”。
把抓捕移民变成“施政成就”,把复杂的社会议题用一张张人脸来“解释”——现在的白宫已经丧失了理性说服公众的能力——从强词夺理、转移话题、人身攻击,如今更已经退回到了最原始的传播方式:贴脸羞辱、视觉恐吓。
这种反人性手段,是特意要给谁看呢?
根据《华盛顿邮报》4月的联合民调显示,川普支持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赞成使用“极端手段对待非法移民”,其中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白人比例高、教育程度偏低。也是这部分人,曾最早相信“奥巴马不是美国人”、“疫苗里有芯片”、“川普是救世主”。
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被边缘化的情绪中,缺乏稳定的工作保障与文化归属感,他们最需要一个“敌人”来宣泄心里的愤怒,而川普现在给了他们一个——非法移民。
这是民粹政治中最常用的动员手段。对弱势群体的攻击并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够得到某种虚幻的胜利感。这就跟某些地方的人,用铁锁去砸外国车、去袭击老弱幼小、在网络上网暴都是一样的行为。
有时候让历史重演,其实并不远
有人说,美国不会变成独裁国家,因为有民主制度。这话没错,但同样要知道,民主其实非常的脆弱。
有一部德国电影叫《浪潮》,讲一位高中教师为讲明白法西斯政治的课程,亲自模拟了一个独裁政权。他给学生们设定统一服装、口号、手势、纪律,结果短短几天,事情就失控了。在这部电影中,精准使用的手段就包括了:去个体化、服从权威、制造敌人、群体归属和优越感……
政治心理学上揭示的最危险的社会征兆,就是当一个群体开始用羞辱来凝聚自身认同感,而不再讨论制度、公平与人性时,文明的外衣就已经开始破裂。
草坪上挂满“罪犯”照片的那一刻,白宫已经不是一个代表着安全、自信、强大的地方,而是在展示恐惧、威权和暴力。这不是在打击犯罪,而是在转移责任。也不是在寻求治理,而是有一次格调低下、令人反胃的政治表演。
一个真正安全可信的国家,不是让政客指定“谁是坏人”,而是由司法系统决定“谁应受罚”。我们公众最该做的,则是理性辨别,而不是无脑咒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