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木南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七日書D2|一無所依

木南
·
·
又有哪件東西可以代表「家」呢?

談到與家有關的物件,我居然一件都想不起來,大概是因為搬家太多,大部分東西都更換過了。異國他鄉,更是身無長物,沒有哪件東西是陪伴我很長久的。

這次「家」的主題反而最令我陌生,明明是看起來最熟悉的主題,卻疏遠的很。我甚至不太好去細想,「家」對於我而言意味著什麼。

我們這代人(只是一個抽象的感受,不指代任何人)這種漂泊感很強,尤其在遠離家鄉後。另一個城市也不見得就那麼容易接納自己,在離開和回去之間不斷往返。加之時代的動盪和衝擊,更是飄蕩不定。所謂家,成了一個「奢侈」的名詞。

我們就像飄在中間的浮萍,隨風而動。

所以,又有哪些東西是「家」的符號呢?又有哪樣東西是可以恆定地作為家的「符號」呢?。抽象的家瓦解掉之後,具體的物就是更是無所依靠了。

想起一本書《物盡其用》,是巫鴻老師主編的,講述了藝術家宋冬的一個策展。

宋冬的母親趙湘源就像天下的母親一樣,一生節儉,幾乎不捨得丟棄任何東西,她去世後,宋冬將她收集的東西整理了出來:孩子們的玩具、鍋碗瓢盆、瓶瓶罐罐、碎布、各種衣物⋯⋯所有的東西,她都捨不得丟棄,一樣樣保存了下來。

宋冬將這些物件策劃成了一次展覽。

《物盡其用》展覽

我記得自己當時看到這個展的介紹時,頗為震撼。那是一代人對於家的執念,也是對於物資匱乏的恐慌,每一樣東西都想緊緊抓住。

可是到今天,我們又是另一種「匱乏」,不再有哪樣東西可以長久陪伴的「匱乏」。我每次搬家,都要像清理垃圾一樣,處理掉很多東西,在新的家再更換一批。

這大概就是我們這代人的一個命運:不斷失去,也不再相信有一個恆定的「家」。

2024年6月4日,匆匆寫就。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