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中繼續前行:從講堂、DJ台到劇場學習的四月日記 (patreon支持者報告)

🎉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讓我們一起向所有辛勤的勞動者致敬!這個世界的每一項成就,都是由無數勞工共同努力的成果。願我們都能以自身的勞動身份為榮!
對我而言,四月是一段過渡與調整的時光。在勵馨基金會的新正職工作讓生活變得規律、充實,也伴隨著不少挑戰。一方面有幸進入友善的工作環境(雖仍有些結構待突破,我會慢慢努力),另一方面,一邊照顧自己的心情,一邊和「更好的生活」偷偷握個手那樣。這些嘗試有了一些成果,想與你們分享。
🔁 四月,我經歷了這些精彩又密集的時刻:
4/10|再次站上性別講堂

又一次受邀到淡江大學的淡江學園,為一門英語通識課擔任性別教育講師。這堂課我講了很多從頭開始說明性別的基礎觀念,也講跨性別者常被誤解的地方,最後則是用一種柔和而堅定的方式鼓勵大家:請保有人類天生的好奇心,去理解那些你尚未認識的存在,去認識這個精彩的宇宙,還有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呢。
講到一半,一位學生還悄悄把她的跨性別女性朋友帶進教室。我看到她靦腆地打招呼,那一刻真的好感動。她能夠看到另一個跨性別者走上台、侃侃而談、被尊重地存在著,我知道這對她一定是一種「啊,原來我不是孤單一人」的感覺。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被這樣的連結溫柔包圍著。
4/11|與國際特赦組織的訪談
很榮幸被國際特赦組織邀請參與一項研究,他們在探討台灣 LGBT+ 倡議者遭遇網路仇恨的經驗。身為跨性別倡議者,這種經驗我實在…多到數不清。我盡量條理地分享了台灣近年反性別運動背後的網絡、動員方式,甚至包括資源從哪裡來。那是個誠實而沈重的對話,但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4/13|神秘兼職上線中(但不能說)
我開始了一份新的兼職研究工作,因為涉及個人安全,不方便分享太多內容。但我可以說的是,它結合了我在資訊工程方面的專業與我長期關心的議題,讓我一邊動腦一邊行動,一邊為了想做的事領薪水…這感覺真的很棒!
4/25|《水中之屋》:一場毫無防備的劇場震撼


因為近期正在藉由各種藝術創作吸收養分,那天原本只是想去看看戲,心想:「反正是朋友給的公關贈票,就去支持一下好了。」結果沒想到看著看著,才過二十幾分鐘,我內心已經開始大叫:「完蛋了!」
因為這部戲裡面,有一位角色竟然是跨性別者,而且在劇場介紹裡完全沒提!(事後我問了劇場經理,她說這是設計好的。)我平常幾乎不會主動接觸描寫跨性別者的作品,因為那些內容離我們的現實太近、太真實、太痛了。而我是一個很容易情緒被觸動的人。
結果那天,我從發現角色設定的瞬間開始一路哭到演出結束。這部作品太棒了,混合著真誠、傷痛、幽默和一點點超現實的想像,真的是我近年來最深刻的一場劇場體驗。也突然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台南人劇團是台灣劇場的頂尖」,我想點頭如搗蒜。
4/27|Drag Show × DJ × 微光集資:《天王星再臨》
我們與 Taboo 合辦的 Drag 募款活動再次登場!這次我依然擔任 DJ,同場還有三位超有魅力的 DJ 與多場 Drag Show,現場氣氛嗨翻天!
剛好一位正在製作紀錄片的朋友來幫忙拍攝,終於有了我在 DJ 台上認真放歌的帥樣影片(真的帥,我自己都這麼覺得),這一段影片只提供給patreon付費贊助者限定觀看喔!
這次活動也成功為我們正在協助的跨性別個案 Anna 募到了好幾個月的房租費。我想也沒人會想到,最後能撐住她的,是我們這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跨性別團體(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 創作與藝術冒險:我走得很慢,但很認真
4/26|新北市美術館 x 雲門《十三聲》


因為是雲門舞集學生,所以當然不會錯過雲門《十三聲》公演。雖然只看到外觀與表演,還沒機會進館參觀,但已經默默把新北市美術館收進「未來想常去」清單了!
台上的每個動作都讓我驚艷,有幾段我還認出來:「這就是老師上課教的那個!」那一刻覺得自己的身體記憶正在悄悄累積,或許某天,我也能站上舞台。
🎙️《跨界星期天》將重啟更新
四月真的忙翻天,我沒力氣更新 Podcast/YouTube,但不代表我放棄了。我已經錄好一集與朋友的專訪。也寫好了一個我自己真實故事的特集腳本。其實就在今天寫完這篇月報後,我就要看今天能不能把特集做完!
讓我很意外的是,我那個只有 39 個訂閱者的頻道,這個月竟然有三個不同的人來問我「你是不是停更了?」這種感覺真的很窩心。
🏛️ 台灣跨性別博物館構想成形:Realm of Luminous 微光之境
我想了很久的跨性別博物館計畫,終於開始有點輪廓了。名稱定為「Realm of Luminous 微光之境」,網站目前建好中文版:lumirealm.org,還沒完全公開,可能還需要給自己一點勇氣,才能正式對外說:「這是我的計畫。」
我們預計六月開始徵件第一檔展覽《我們的微光故事 Our Story》,想邀請社群一起來共創,記錄屬於我們的故事。
希望這能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座跨性別博物館的起點。
🎭 劇場創作《沒有名字的部落》(People with no name)
這是一個我從去年就開始構思的舞台劇,講的是一位跨性別者的誕生、自省、被驅逐與重生。
它原本叫做《喚》(Woke),現在我把它改名為《沒有名字的部落》。
因為如果我們把跨性別者當成一個族群,這個族群——沒有名字、沒有文化、沒有歷史,也沒有被承認的權利。我想透過這個作品,去描繪一個裂解又重新拼湊的旅程。
這部作品現在的故事線除了原本就要描述的跨性別者生命故事以外,也會加入一些從不同劇場作品借鏡的一些幽默及荒誕劇元素。
未來它會長什麼樣子?我也還不知道。但我相信,這個「部落」會慢慢地長出自己的故事。
🧠 ADHD 與重新學會和自己的大腦相處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知道,我本身有著ADHD的現象,這個事情其實在一些方面有點困擾我:像是有時候會事情規劃後無法貫徹執行,或是一些原因無法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做。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必須做的「財務規劃」,一般人的規劃也許就是將原本的收入拆成固定支出、餐飲、水電、娛樂等等費用,那一個預算花完就不能花了。但是這樣的規劃我在人生中嘗試過無數次,往往因為「花了沒想到的錢」、「偶爾的超標」或是「根本沒規劃到」而往往讓自己陷入「沒規劃到又讓自己計劃打亂」、「又衝動花了其他錢」、「早知道就不要規劃」等等的挫折中。
直到我找到了解決問題,更正確的說,是我和AI在討論成人ADHD的時候,找到的。
我從4月下旬開始,規劃財務的時候,在一般的分帳規劃下,我多了「零用錢」「靈活帳」「彈性備用」「彈性儲備」等緩衝帳戶,這些預算會在不同層級之下讓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花費有充足的彈性,會讓我自己覺得我真的有在依照自己的規劃進行,重點是讓自己沒那麼挫折。
那有的人會問,那要彈性為什麼不在每個預算多留一些空間?比如說吃飯一個月1萬多改成1萬2千這樣?那這個跟ADHD的「健忘」和「情緒」有關,可以讓大家體會我們的大腦差異:
對於一般人來說,看到預算12000元,會在腦袋中有一個印象:我大概要花到10000,那兩千能不要動就別動。
但對於我來說,我要拆成10000元餐飲 + 2000彈性預算,在我的大腦中我還是有印象一天要花330左右,但是比如說今天我忽然要吃一個不一樣的東西,或是當下想要多買個飲料、吃個宵夜,那我因為有彈性預算(這個彈性預算是對所有的支出項目的彈性),我知道我可以動到這個項目的預算,而且「我不用擔心我會影響到下一餐的預算」。因為通常一般人前一餐多花,下一餐會少花,我了解我的情緒,我情緒上會把這件事情轉化成負面情緒(沒有達到自己規劃的事情),所以今天有了彈性預算的項目,舉例我即便這一餐不小心多花了70,我下一餐不用扣掉70,而是從彈性預算中把這70元補回來即可。
隨著我開始用這樣的方式規劃我的財務,我意外的發現,以前我會莫名的對金錢的焦慮減少了非常非常多。在每天記帳的時候,有時候還會驚訝說怎麼還有剩下那麼多錢,這樣的驚訝就會化成鼓勵,讓自己相信這次的計劃是適合自己的。
雖然以現實面來說,現在的收入絕對稱不上財務自由,但是因為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財務規劃方式,那種舒適與安全感,我相信與真正的財務自由其實不相上下。
❤️ 最後:謝謝你們
六月底我又要搬家,雖然開銷不小,但現在的規劃已經能夠好好應對。
謝謝每一位 Patreon 的你,支持我走過這些路,不管是藝術創作、生活實驗、還是倡議前線。你們的存在真的讓我覺得:我被看見,也被照顧著。
我們六月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