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mbe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給已經長大的你:遠距在家的「想像力」提案,重拾童年的創造力,讓世界多一份柔軟

Amber
·
·

全球疫情已持續了一年以上,台灣也進入了三級警戒的狀態。「宅在家救台灣!」成為大家的共識,不少人也進入了足不出戶的遠距生活。每日的確診人數與疫情消息使我們的不安與恐懼,遠距工作與上課的節奏讓我們不適應,人際關係中的太近與太遠也讓我們感到焦躁。疫情的確攪擾了我們的日常,帶來許多措手不及的變化。

我也不例外,每天都在適應各式各樣的變化,好不容易處理好手頭上幾份書面工作,因為遠距的設備而讓平常極為自然的口語表達能力像是被封印,少了人們之間的「流動」怎麼如此窒礙難行呢?或是習慣藉由散步充電的自己,也因為足不出戶,而處於低電量狀態。疫情之下,許多文章提醒我們,可以將遠距在家的時光當作難得的「獨處」,重新回顧生命,更專注於當下。在這難得的社交隔離時光,的確讓心得以喘息,讓自我得以清晰可見,然而卻仍然感覺生活中少了某樣流動。

在家中尋常與弟弟碎唸,「因為都待在家,假日與平日都混淆不清,工作跟休息時常攪在一塊。」

「那你就畫下一道神奇的門,打開是通往休息的門,關上則是通往工作的門。」

我們兩個便瞎做了起來,原本只是好玩。沒想到這一做,卻給我當頭棒喝,某樣遺失的流動被尋了回來。

除了正念與內觀,創造力也很重要

心理學家家米哈里·契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理論(flow),「心流系指當你全神貫注投入、沉浸在充滿創造力或樂趣的活動中時,體驗到渾然忘我的一種感受。」也就是心流包含了:專注力、精神力、創造力。時常發生在擁有一定挑戰性但又熟稔的活動上面,如演奏家彈奏鋼琴的全神貫注、運動員在運動的過程中的神馳狀態。

順著流走的最優體驗,便是心流。然而,具備高度專注力,與由外向內的關注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創造力」的投入。專注於當下的正念力量,以及由外向內的內觀力量,在疫情之下時常被提醒,這兩股力量的非常重要。但我們忘了「創造」也是我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過程,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創造」,根據自己的意識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小至一早選擇搭配的衣服,大至人生計畫。

我們根據創意創造自己的人生,卻在長大的過程中把一切當作選擇與理所當然,而忘了「創造力」如何與我們互相合作。

允許自己做夢才能成為夢中的自己:「想像力」是創造力的先驅條件

恰好最近在讀河合隼雄《閱讀奇幻文學:喚醒內心的奇想世界》,河合隼雄是日本榮格心理學派的兒童心理學家,在著作中有著許多對於兒童細微獨到的見解,也對於兒童的「想像力」持有極高度的肯定,並將「幻想視為靈魂的展現」。而奇幻文學則是幻想的具象化傑作,往往能夠讓人從中獲得勇氣與力量。

「想像力」不是逃避的工具,而是成長過程中的得力助手。

「就心理層面而言,所謂的幻想指的是意識在面對從無意識中湧出的內容時,不逃避也不被壓垮,而是在與之對峙的情況下所創造出的新事物。這個新事物的創造過程中,有時也會發生在有意識中不斷思考的當下,無意識的內容突然冒出來,帶來出乎意料的發展。」 

兒童藉由幻想的作為媒介,來因應現實中遇見的新挑戰,偶爾也稱之為靈感。而成人的我們則是透過內心中的理想逐步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就像我們想成為木匠,我們會琢磨自己挑選木材的能力,並且拜師學藝,將想像落實在現實的行動中。

想像也是允許我們由「日常」進入「非日常」的必要橋樑,當我們不肯擺脫常識的限制,與對日常的固著想像,我們只能原地踏步,但當我們選擇懸掛()舊信念,與舊的信念保持一些距離,允許新的思維進入我們的生活,保持彈性與開放,並且擁有勇氣作夢──想像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們才能「創造」真正想要的生活。

奇幻文學總是讓人著迷,讓讀者看到有別於日常的無限可能,也為長期以效率與工具理性為主的世界帶來一份柔軟,在強調「看得見的」物質世界,帶來「看不見的」心靈力量。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在家玩得不亦樂乎嗎?除非父母帶著年幼兒童出門,年幼兒童的世界只有「一個家」的大小,但他們往往陶醉於其中,扮家家酒、塗鴉、自編故事,自得其樂。我們鬱卒於疫情而導致不能出門旅遊,或是挫折於疫情導致我們許多規畫被打亂,無法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年幼的兒童卻能在家中獲得許多樂趣。我們似乎在長大的過程中,把「創造力」給不小心弄丟了。

日常生活中錯過的創造力練習,沒關係,讓我們在疫情的獨處時光一同練習,重拾兒時的創意與想像。在這不安與變化的世界,看見希望,也在日漸枯燥的成人時光,獲得樂趣。

疫情宅在家的「創造力練習」提案

命名的力量:重新說自己的故事

Blagov和Singer(2004)以自我定義記憶(seif-defining memory)來說明個人的回憶建構,他指的是個人建構的回憶中最核心的部分。人們揀選這些回憶,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的一生必定發生了無數的事件與回憶,其中的情緒各不相同,有好有壞。此人的自我定義記憶成為他人生的主軸與敘事角度,比如一個人很在乎他三十歲失業的經歷,他會一直以失業的角色定義自己,所有的敘事脈絡或追憶都是繞著這個主題打轉。

敘事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相信人們具有命名的力量(Name),而人們處在自我詮釋的生命故事中。強調人是自己生活意義的詮釋者,人的世界總是多元事實(multiple reality),人們可以透過改變信念與詮釋而由禁錮中獲得自由。

「人類建構的『現實』由許多不同的事物而支撐,只要欠缺任何一項,都會呈現意想不到的樣貌。」 

人們創造出絕望的信念,使自己窮途末路;也可以創造出希望的信念,使自己柳暗花明。

你可以拿出筆與紙紀錄,或是透過腦袋冥想。

回顧:

  • 請你回想自己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部電影,你覺得是你的人生是什麼類型的電影呢?
  • 電影中最重要的幾幕是什麼呢?它帶給你什麼感受呢?
  • 你覺得在人生這部電影中你擔任什麼角色呢?你的感受是什麼?
  • 電影中的其他角色帶給你什麼感受?
  • 如果電影有起承轉合,你覺得你的人生電影現在在什麼階段?

反思:

  • 如果印象深刻的那幾幕是讓人沮喪的,請你想想你的人生電影中有哪幾幕是會讓你綻放微笑的?
  • 這是你想觀看的電影嗎?如果你是編劇,你想要修改那些地方呢?
  • 現在你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你希望這部電影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創造:

  • 現在你無須擔心成本與不可行,你希望電影如何進行,並朝向你想要的結局邁進?
  • 電影中的那些角色可以給予你協助,把他們找出來,你可以怎麼創造機會讓他們協助你呢?
  • 現在你在電影中獲得一股力量,使你得以突破現在的困境,邁向你想要的結局,你覺得是什麼力量?

年幼時期的扮家家酒體驗,使孩子學習社會化,融入角色。長大後的冥想練習,讓我們重新塑造角色,命名自己想要的人生。

生成式場域:房間不只是房間,可以是各個地方

待在家久了感覺膩了,走來走去,客廳、廚房、房間,都沒有變化。空間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以透過想像,創造出不同的場域。我們想念泡在咖啡廳一下午的時光,我們可以早起沖咖啡、手作水果茶,清空書桌,精心點綴零食點心,拉開窗簾,讓陽光灑落,再由手機撥放鋼琴輕音樂,房間就成了咖啡廳。我們想念在健身房運動的時光,鋪上瑜珈墊,客廳的電視連上youtube頻道跟著有氧老師在家一起跳律動。窗戶成為畫框,屋外的風景則成為畫;上樓曬被單與收被單的短暫放風時間,那條長樓梯成為長髮公主的唯一對外窗口,讓髮辮隨著屋頂的風恣意飛揚。

想像力,讓你在家也自由。

儀式感的營造:深刻的感受不只放在內心,而是具象化呈現

孩子在辦家家酒時是在模仿他們尚不能做的許多事情,比如煮飯炒菜、出門上班。儀式感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樂趣,我們只要稍加利用想像力便可創造出為無為日常點綴的儀式。

可以是畫上一扇神奇的門,打開是外面的世界,關上則是回到家中,一開一闔中,我們彷彿回到疫情前的日常。也可以在家拿上之前所做的乾燥花束,戴上領巾與畢袍舉辦一個家中畢業典禮。或是拿幾個家中高腳玻璃杯,盛上飲料,互相乾杯,想像自己到高級飯店吃飯。

在《關鍵時刻:創造人生1% 的完美瞬間,取代 99% 的平淡時刻》一書中,提到了創造出提升升學意願的「高四簽約日」的老師只是靈機一動,大膽落實心中的想像:新生有簽約日,那畢業的學生可否有簽約日,向大家公布自己錄取大學的宣言。將個人錄取大學的激動人心時刻,成為一場儀式,果真激勵更多學弟妹,為的是也想上台分享榮耀。

創造往往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心動感。

我們無法控制疫情的長短,在適應遠距在家的日常中,除了學著面對無常的放鬆與安心,不妨與自己來場創造力遊戲,找回生活中的心動感。看見生活中一直存在的樂趣,在這個惶恐不安的時期,找回希望與熱忱。


參考資料: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2019,台北:行路出版社)

河合隼雄《閱讀奇幻文學:喚醒內心的奇想世界》(2017,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奇普.希思,丹.希思(Chip Heath, Dan Heath)《關鍵時刻:創造人生1% 的完美瞬間,取代 99% 的平淡時刻》(2019,台北:時報出版社)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