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貢獻者」的養成之路
Top 4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Individual Contributors Indispensable
現今越來越多組織都擁抱「扁平化」的趨勢。許多工程師在累積足夠多的實務經驗後,都會面臨職涯的2個選擇:「技術職」或「管理職」。管理職在各家公司都有差不多的名字,像是主任,副理,經理等等,但技術職在不同的產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需求及定位,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職稱。常見的職稱可能是「技術總監」或是「研究員」之類的。但不管是哪一種職稱,我們對「技術職」的期待,主要還是來自幾個面向:
- 有著決定性提升產品功能或品質的實作技術
- 提高競業模仿或是破解的成本
- 有效的提升公司內部人員的平均技術水平
- 關注新技術及評估可落地的可能性
- 成為管理者及工程師的翻譯窗口
在國外的科技巨頭,普遍的採用了一個職務名稱叫做「獨立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簡稱IC,來讓這些只想在技術工作上深化,不想走入管理職涯的工程師,有一個正規的,符合他們的「技術職」的職涯發展。
雖然絕大多數IC不走管理職的原因,都是他們不想碰複雜的人事問題。有的工程師是自覺不善表達,有人際溝通障礙;有的工程師是控制欲強,自覺無法忍受「人」的難以捉摸的困擾;有的工程師則是不想關心辦公室政治,或是資源控管這種跟技術無關的事情。這些都是容易理解的,也確實是管理者頭痛的事情(其實要頭痛的更多…)。
那反過來想,一但決定成為IC,又應該開發哪些職能,讓自己更具價值,而不是成為公司眼中,一個「不想成長」的老屁股呢?
1.能對自己的工作有效的組織及計劃
一個稱職的IC,能有效的分配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而且他們也能很好的管理多重需求及時程的死線(Dead Line)。能做到這個程度,主要還是來自於他們本身就很擅長辨識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而且會制定計劃,估計可用的時間,並時常監控當下的進度。基本上他們就是一個自我管理很好的人員,不太需要主管過多的干涉及管理。
這些IC常見的行為有以下這些,這可讓管理人員仔細觀察,也可供有志往IC職涯前進的工程師一些參考:
- 有管理自己或協作成員時間的一套方法。
- 因應可能會有的技術障礙或意外狀況,總是會準備後備方案。
- 使用任何能追蹤及驅動他們工作的工具,來管理自己的工項。
- 有管理多個專案或需求,以克服時程死線的一套方法。
2.強健的人際溝通能力
一個稱職的IC,是能很順利讓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因為他們總是很熟練傾聽的技巧。同時,他們也是能流暢清楚地表達出自己想法的人。能做到「流暢清楚」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他們對自己的知識瞭解得足夠透徹,並以合理並及簡單的資訊呈現方式,來讓自己的表達能達到「流暢清楚」。
優秀IC身上常見的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常會有以下的行為,這可讓管理人員仔細觀察,也可供有志往IC職涯前進的工程師一些參考:
- 總是有有用的資訊或知識可以分享給其他人。
- 能在會議或信件的討論中,透過確認彼此的認知是同步的,來有效的結束會議或信件。
- 在溝通的語態上,總是呈現求真,求實,及具建設性的表現。
3.高效的協作習慣
雖然叫「獨立貢獻者」,但實際上協作才是能完成大事的關鍵。稱職的IC總是有高效的協作習慣,不但能及時且適當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也能為組織的目標,提供直接的協助。常見的行為表現有這些:
- 主動支援其他人完成他們的目標,以支援組織的目標。
- 建立且持續和其他人協作的節奏,像是召開必須的正式會議,或是非正式的迭代及討論。
4.能做出有效的結果
IC是做出成果的專家,而且僅管是在方向不夠明確的狀況下,也能承擔起這樣的個人責任。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可信賴的,負責的,不可取代的。常見的行為表現有這些:
- 在瞭解自己能做得到的最佳前提下,執行該做的事。
- 使命必達,盡力做出有效的結果。
IC在哪裡?
要養成或是找到合適的IC,關鍵是要深入理解組織的核心優勢,瞭解組織該被優化的點在哪裡,再從上述4點去觀察或培養。和管理者相比,成為IC並不會比較輕鬆,甚至有些「必修」課程是相同的(像是溝通能力),但活躍的IC是企業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起非技術背景,或是離開技術領域已經太久或太遠的管理者來說,他們會更有說服力,更有影響力,也更有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