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vs 國際化的批判思考

AGGOH
·
(修改过)
·
IPFS
·

針對當地人要留在當地貢獻才算貢獻的思維盲點,提出反思。

1、現在是高度流動的時代,雖說疫情已拖著大家的腳步,但國內流動甚至是國界流動已是一條不可能再往回走的路,甚至因為疫情,其實已發展出在網絡跨國工作的情況。

2、這接著帶出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那就是外國人來到馬來西亞上班,先撇開專業人士及商業界的不說,那些在馬來西亞工地工作的印尼人、孟加拉人,還有在馬來西亞很多家庭和看護中心當幫傭的印尼工人、菲律賓工人,他們並沒有留在自己的國家貢獻。依據上述邏輯,那他們的貢獻就不能算是貢獻了? 但事實是他們對馬來西亞的建設、家庭照護及老人照護這一塊的貢獻勞苦功高而且不容抹滅。

3、依循這一點,我們可以再反向思考,那些離開馬來西亞到國外上班的,就不是在貢獻嗎?那是不是抹殺了這些離鄉背井到國外去工作的人的價值?我們是不是應該教導學生站在更高的視野和思維模式,也就是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這個議題?而不是像我們的政府那樣,總是依循二元對立那一套(馬來族群vs非馬來族群)、 (國中生vs 獨中生) ;在這裡則是在地化vs國際化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非我圈子內的,就將之否定抹殺,甚至完全不思考與我有異的所謂他者/ 他方的努力、價值和貢獻。

4、養你育你就要留下來回饋我們一般會說,這叫道德勒索或情緒勒索。留下來或離開很多時候由不得自己,有太多各式各樣的外在因素使一個人選擇離開或留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有時候甚至是因為國家政策、個人性格、整體社會的風氣甚或是家庭的壓力不得不選擇離開或留下,就算不回來原有的地方,他在另一個地方,一樣是對世界有貢獻,而這樣的貢獻有部分是源自於他家鄉的澆灌。回不回鄉是個人選擇,把這片土地經營得讓人們願意主動回來,因愛而生的羈絆,比任何強行灌輸的道德意義上的責任感還強。

5、還有一點,我覺得出去沒什麼不好的,很多人回鄉時是帶著在外地吸收的養分回來,內化後與自身的文化融合而後在地生根, 這也是另一種值得肯定的貢獻。只要記得我們是什麼樣的種子,要長成什麼樣的樹種,沒有忘記自己是誰,帶著我們原有的頻率去成長、吸收外在環境好的養分,放下並且願意調整沒有那麼好的,去蕪存菁。

6、如果無法全面的談在地化的問題(談在地化離不開針對國際化的思考)上述提及的幾個疑點會讓人覺得這樣的角度談論在地化議題不但離地而且很不切實際,因為一開始已先預設立場,有種自己關起門來自己玩的狀況,也和網絡時代的生活模式有隔閡。

7、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良善且懂得感恩的人,不論他在哪裡,自然會想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尤其現在是國際化世代(人手一機),讓人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對自己的文化有認同感,這樣去到哪都會記得自己,清楚自己的立足點並知道要往哪去,然後無論去到哪裡,或落腳在哪,都能夠以這種不分你我的態度奉獻和回饋所處之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GGOH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欄作者、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作者、中哲博士生、佛家哲學專業、儒家哲學專業 https://music.amazon.co.uk/podcasts/4380d6bc-1129-44e4-93a3-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擅長逃避生活

讀《尋常的社會設計》當自我成為一門大商機

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