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員投稿|「發明敵人」——以翻譯作為立論手段
文 / 《復古文藝》雜誌編輯
翻譯從來都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在文字轉換的過程中,還夾雜譯者、出版商,甚至時代潮流的影響。五四時代,文壇百花爭豔,翻譯成為了文人爭鋒相對的利器,他們甚至會透過製造譯本,營造「對疊意識」,即通過和其他團體的對立關係,團結和確立自己的立場。
「發明敵人」(Inventing the Enemy)最初由意大利學者Umberto Eco提出。他觀察到一個文化必須有鮮明的敵人,才有團結和發展的動力,例如美國在蘇聯解體後一度迷失自我,直到拉登出現才重拾國族身份。
2018年,香港翻譯研究學者葉嘉教授借用了「發明敵人」的概念,描述五四時代的文壇盛況。在今天看來,「五四」是一個破舊立新的時代,這幾乎已經成為常識,但這個命題是怎樣變成整個時代的課題呢?其實並非完全是自然進程,它也經過當時文人的推波助瀾。就此,葉教授舉了《新潮》雜誌的一則翻譯為例。
《新潮》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學生刊物之一,堅持百分百的學生主理。所有文稿皆由學生執筆,是非常年輕的聲音,所以作風也非常進取,甚或冒進。
當時,《新潮》編輯羅家倫欲挑戰以林紓為代表的一種「舊文學」。但他不想直接以自己的名義攻擊前輩,於是在文中說自己讀了一本對林紓「稍有微詞」的英文著作,並引述之。所謂引述,其實是由自己翻譯的節錄:
「中國人中有一位嚴復的同鄉,名叫林琴南[林紓],他譯了許多西洋的小説,如Scott,Dumas,Hugo諸人的著作卻是最多的。⋯⋯[這是羅的省略]中國雖自維新以來,對於文學一項,尚無確實有效的新動機,新標準,舊文學的遺傳還絲毫沒有打破,故新文學的潮流也無從發生。⋯⋯」
林紓看似被西方人嚴厲批評,但這段翻譯其實下了許多手腳。羅故意省略了源文對林紓「credit」和「admirable」的讚賞詞語,更曲解文意,源文指「新運動」尚未起效,而古代傳統仍吸引人喜愛文學,羅卻譯成是「舊文學」阻礙「新文學」發展。比照英語源文,即能看出端倪:
Credit is also due to Sin Chin-nan, a fellow provincial of Yen Fu, for his admirable rendering into Chinese of the novels of Scott, Dickens, Dumas, Hugo and other Western writers.
The definitive effect of the new movement of literary standards and production has therefore not yet declared itself. There has, however, been a great deal of indiscriminate borrowing from all kinds of sources. The fondness for literature inspired by the old traditions of China has not abated. But it cannot be said that any distinct tendencies of modern literature have emerged.
葉教授分析,譯者看見字面上出現「new」和「old」的字眼,就借機發揮,說成是新舊文學的對立;透過翻譯,羅氏的個人想法變成第三者的觀點,彷彿這在自己提出前已是早就存在的問題,所以他是「發明敵人」,也藉此打擊「敵人」。
這個透過翻譯「借刀殺人」的案例,反映翻譯原來暗藏許多「奇怪功能」,更顯示認識翻譯史對了解重大文化史之重要。近來興起的「大翻譯運動」,少有地將翻譯變成搬上枱面的戰爭,這就更值得我們謹慎地留意其中細節了。
【傳送門】 💬
📎 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葉嘉(2018年12月),「發明敵人」:《新潮》學生翻譯一則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inbetween.trans@gmail.com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