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 幸福金句一次掌握
IPFS
閱讀金句,忻人
- 所以向下的社會比較可以讓我們感覺更好,而向上的社會比較則能激勵我們的行動。(p.38)
- 我們的每一次體驗和感受都是在訓練大腦,讓它下一次在面對某種外在刺激時,能準確判斷是否值得釋放與快樂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p.58)
- 愉悅感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有四種:多巴胺、腦內啡、催產素以及血清素。(p.59)
- 從心理的角度分析,阿Q精神屬於逃避型和自欺型消極心理防衛機制的結合。(p.72)
- 關心他人很重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而良好的社會關係是我們應對各種挫折和失敗的最好保障。(p.76)
- 如果盲目崇拜樂觀信念的作用,反而可能忽略現實,降低風險防範意識,掉入追求成功路上的陷阱之中。(p.78)
- 不是這件事情本身讓我們擔憂,而是延伸出的想法讓我們憂慮。(p.82)
- CREAM 法則 (p.93~96):
覺知 (Cognition) - 控制情緒,釋放壓力。
互惠 (Reciprocity)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同理心 (Empathy) - 理解別人的感覺和情緒
接納 (Acceptance) - 看輕它,才能打敗它。
管理 (Management) - 控制情緒活動,積極解決問題。 - 林肯曾說:「為自己的局限因素辯解,那就真的受其局限」。(p.100)
- 「昇華」一詞最早由佛洛伊德提出,它認為將一些本能反應,如飢餓、性慾和攻擊的傾向,轉移到自己和社會可以接受的範圍裡,就是一種昇華。(p.104)
- 亞伯拉罕 · 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人格》中寫道:「最穩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聲及無根據的奉承之上。」(p.128)
- 「達人大關兮,物無不可。」語出漢朝賈誼,意為如果用豁達大度的心胸來看待事物,就沒有什麼是不可接受的。(p.215)
- 情緒耗竭是指過度工作或者過度壓力導致身體與情感被過度消耗的疲累反應狀態,心理上的疲憊表現自控能力和心理健康水準下降。(p.222)
- 史丹利 · 米爾格蘭:「六度分離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相隔的人數不會超過五個。(p.238)
- 羅伯特 · 史坦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成分: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種成分可以有八種不同愛情關係的組合:(p.276~278)
- 喜歡之情 (只包括親密)
- 依戀之情 (只包括激情)
- 空洞之愛 (只包括承諾)
- 無愛 (三種成分都不包括)
- 浪漫之愛 (結合了親密和激情)
- 友誼之愛 (包括了親密和承諾)
- 愚蠢之愛 (等於激情加上承諾)
- 完美的愛情 (三種成分共聚在一種關係中) - 表揚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種可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中。(p.301)
- 即使沒有競爭關係,只要有他人在場,人的工作效率就會有所提升,這種現象被命為「社會促進效應」。(p.333)
- 全體人數越多個人出力越少的現象,叫做「社會惰化效應」。也稱為「林格曼效應」。(p.334)
- 若有他人在場,受試者學習簡單易單詞的效果比獨自學習的效果更好,而在學習有難度的單詞時,獨自學習的效果比集體學習的效果更好。(p.335)
- 只有當個體在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時,才會促使驅力水準上升,引發社會促進效應或導致任務績效受損,即「評價恐懼理論」。(p.336)
- 管理學者尼爾.品客 ( Daniel Pink ) 說: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需要擁有機器做不到的六種能力。
1. 設計感
2. 快樂感
3. 意義感
4. 抽象思考的能力
5. 產共共鳴的能力
6. 同理心 - 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利他教育、樂觀的性格教育、美德和價值觀教育、社會關係教育與生活習慣教育。(p.347-350)
閱讀回饋 ( 購書回饋所得將全數捐贈 家扶基金會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