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人生初返鄉-與朱麵女士的蔬食水餃初體驗
拖了許久的時日,終於又重新開始蔬食生活的紀錄,累積了許多生活記錄現在要一點低點來慢慢還債了,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決定進入蔬食人生之後,比起面臨沒東西可吃的窘境,或是對於想吃肉的渴求,我個人認為最為難的其實是與人共食的時刻,仔細一點來說就是以蔬食/肉食作為劃分,把蔬食者完全切割開來的排拒感是令我最為苦惱的,而這也是找蔬食的YANG在《葷轉素容易遇到的 5 個困難!自身經驗大公開》影片中所提到的其中一點。根據YANG的經驗分享,我也鼓起勇氣在與他人約吃飯前,仔細爬資料找尋評價好的蔬食餐廳,邀請朋友一同共食,在台北生活這反而成為了我某種值得期待的生活儀式。然而,回到家鄉高雄的話,又將是另外一回事⋯⋯
1.蔬食後的初返鄉
長時間生活在台北的我,因為獨自租屋的緣故,在飲食張羅上有高度的自主性,除了自行烹調外,偶爾也會搭配外食或是聚餐的機會走訪各大餐廳,由葷轉素後除了對於食材營養學上的認識與烹調技法的精進外,自主能動性非但沒有受影響,甚至還因此增添了許多動力,可說是非常地樂在其中。
相較之下在家鄉高雄的情況,因為短暫返鄉主要活動範圍多為自家或朱麵家,加上鮮少生活於此,對於飲食版圖的陌生使我高度依賴親友推薦,也因此每次返鄉的飲食多集中在搜集各種小時候常吃的懷舊口味,或是在朱麵女士的餵養下度過滿足的幾天,根本沒有外食或是需要思考「怎麼吃」的問題,也因此蔬食後的初返鄉讓我格外苦惱。
2.主動出擊,打造共同的蔬食餐桌
有感於自己在台北與高雄兩地的生活及飲食模式有極大差異,也因此在確定返鄉日期後,便開始仔細思索如何堅持自己的蔬食生活,並將這樣的心意傳遞給親友,左思右想之後,我決定打電話給朱麵女士!因為喜歡朱麵口味的食物,有系統地向他學習包水餃、湯圓和肉粽,也因此成為了我邁向蔬食之旅前,遲遲猶豫不決的關鍵,但只要朱麵女士還在的話,我想口味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因此我邀請朱麵女士和我一起,開發全新的家庭菜餚-蔬食版的朱麵牌水餃。雖然朱麵在電話中百般的拒絕推辭,但我表達了從此以後都想吃蔬食的心意後,朱麵在苦惱之餘也似乎動搖了,趁勝追擊的表達了想和朱麵一起創作新菜餚的想法後,終於成功的說服朱麵,也為我的返鄉之旅增加了一個值得期待的任務。
吃過許多傳統素菜料理,多使用加工素料,為了符合我所追求的天然又健康內餡,參考了許多網路的食譜,其中野菜鹿鹿的《全素鮮肉餛飩湯》食譜以油豆腐煸香後取代肉的口感,開拓了我對不同食材應用的想像,興高采烈的記錄下來準備回去和朱麵分享,沒想到朱麵心心念念我不吃肉,又苦惱於自己不會烹調任何蔬食料理,於是請教了菜市場的朋友,找到了專門賣素料的店家購買了香菇素魯來製作內餡,雖然有點可惜但想到朱麵的心意還是覺得很可愛,即使面對不熟悉的飲食習慣,傳統婦女還是有屬於自己的網絡來找到方式應對,與青年世代透過網路學習的方式相互對照,何嘗不是飲食知識傳遞的演進呢?
扣除取代肉的素魯,朱麵牌水餃必備的是大量高麗菜、紅蘿蔔以及薑、香油、鹽的調味,看起來簡單的食材,經過朱麵魔手的神奇比例調配之後,就是有種說不出的美味。每次拿著筆記本想要一一記錄下各種調味料的份量,引頸期盼的盯著朱麵時,他都會露出相當不屑但又非常帥氣的臉說:「啊我都憑感覺啦!」也就是說,烹調以及相關的知識,早已透過多年的身體勞動內化成為難以言說的經驗。這次打破朱麵傳統身體經驗的蔬食水餃創作,可說是一次難得的創新,在過去既有烹調知識的架構下,如何隨著後輩的飲食觀念革新與口味變異再進化,我們祖孫兩在過程中都顯得相當興奮。
當季的高麗菜口味鮮甜、價格便宜,搭配同樣充滿甜味的紅蘿蔔,不需要額外添加太多調味就有蔬菜本身的美味;生薑磨成泥拌入,看似簡單可有可無的步驟,卻是影響整個內餡口味的關鍵,能夠讓蔬菜的甜味與鹹味再增加一個層次,並且達到去膩開胃的功效。過程中,透過直接品嘗與反覆確認,朱麵與我用最直接的味覺作為量尺,一點一點靠近我們心中理想的味道。
最終成品完成後,我母親胡小姐剛好抵達,卡一個有口福率先品嚐的好時機,露出了意料之外好吃的表情,讓我跟朱麵都鬆了一口氣。原本擔心從未出現在朱麵女士料理中的素魯會不會破壞了熟悉的口味,也瓦解了我對於熟悉味道的記憶與情感連結,但在吃了水餃之後,朱麵口味依舊,當季的蔬菜也因為素樸的調味而更突出,首次與朱麵的蔬食餐桌挑戰成功!
3.後記:沒有盡頭的蔬食之旅
與朱麵同住的大小舅舅,在得知我決定展開蔬食人生之後,紛紛搖頭表示不贊同,不斷表示在沒有肉類攝取的情況下,將會導致嚴重營養不良、沒有力氣,甚至以社會環境氛圍的排拒,將使自己陷入無法與他人共存的角度來勸阻我,其實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很有趣,為什麼長輩對於吃素有這麼大的誤解同時,好像也充滿了敵意呢?對於不同飲食習慣的人,非但不會好奇原因,反而第一時間進行否定與打擊,這樣的思維背後究竟是為什麼呢?是飲食工業的洗腦廣告太成功,搭配過去貧困的生活背景,以「吃肉才營養、有力氣」的口號嵌入了對身體強健有所渴求的心靈,還是大家都落入一種對於非肉食者的偏見?並且沒有自身缺乏對他人尊重的自覺呢?抑或是過去台灣非肉食人口主要以「宗教因素」居多,部分宗教偏激的口號如:食肉就是殘忍無慈悲心等觀念,引發了人們反感所致?真正的理由不得而知,但以我們家的狀況來說,男性對於蔬食的接受度低且具攻擊性,非常有趣!
飯後,大舅舅突然一句:「所已你要吃素到什麼時候?」讓我感到十分詫異,仔細思考了一下才發現,蔬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種「次等」的選擇,並且是基於有求於什麼所做出的「犧牲」,因此當願望完成後,這種次等、犧牲的狀態也會終結,回復到「正常」的飲食狀態。雖然人類是雜食性動物,但閱讀過《非藥而癒》、《素食聖經》等書籍後,確定人類即使不食用動物也可以獲取大部分的養分,還會減少因食用過量動物性蛋白與膽固醇所造成的疾病,但長久累積的飲食脈絡很難馬上被顛覆,也難怪非蔬食者會有這樣的提問了!而我的回答是,在經過了深思熟慮後,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盡可能地以全植物飲食為目標直到最後,對我來說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旅程,也不打算回頭折返,或許有時候會不小心吃到蛋奶,在與他人共餐的時候嘗到動物性成分的食材,但在我能掌控的範圍內,還是會以全植物為飲食的方針,即使現在看起來相當麻煩,但我內心有一股篤定,在未來的日子裡這樣的概念會越來越普及,身邊會聚集越來越多夥伴,而全植物飲食也會逐漸被更多人所接受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