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七)非理性決策

隋想
·
·
IPFS
·

昨天去逛了瑪麗娜 阿布拉莫維奇在藝倉美術館的展覽,蠻失望的。展覽在美術館的二到四層,幾乎整個二層都在介紹藝術家的生平,她的父親,母親,本人的成長經歷,這些能構成藝術品的一部分嗎?

展館三層有幾張作者的巨幅肖像,肖像旁邊印著她的作品理念。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深刻,An artist should not make himself into an idol. 將青春期的照片和看過的哲學書包裝成作品算不算偶像化呢?而我在看到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推送,根本沒有關註展覽內容,就僅憑藝術家的名字就毫不猶豫訂票的行為算不算是追星呢。

我的消費決策沒有經過理智的思考和充分的信息搜集,我曾被這個作者的某些作品打動,因此不假思索地推崇藝術家本人,開始變得盲目。因此當展覽不合預期的時候,又自顧自產生了失望和憤怒的情緒,感覺自己被背叛。

為什麽會這樣呢?對於作品的喜愛,總會移情到作者,總要寄情在具體的人身上,然後全然托付自己的信任。甚至父母和朋友催婚時,也常說,只要找到對的人就會成就好的婚姻。為什麽總要依靠片面的了解和主觀的臆斷來造神呢?總是追求簡單,逃避復雜,追求盲從,逃避思考,追求感性,逃避理性。追求後者當然是很會很痛苦,但追求前者卻也並不會帶來幸福。

另外一個不理智的決策是吃自助餐。我因為在節食,所以常看美食博主的探店視頻解馋,最近尤其癡迷自助甜品赛道。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生物,總是對於生活常識缺乏實際的認知。明明一日三餐,積累了足夠的飯量统计樣本,卻總覺得進了自助餐廳能夠大胃王附體,不吃回本誓不罷休,莫名其妙進入競賽狀態,最後的結果就是硬逼自己吃下根本不喜歡的東西,為了一些莫名的勝負欲。

如果給這些甜品自助的消費者做回訪調查,問他們是否願意用自助的價格,買下當次消費的所有蛋糕,並在自助限定時間吃完。我相信絕大部分的答案是不願意的,因為用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質量更好的蛋糕,享受更輕松的就餐環境。

我們都知道,商家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卻還是選擇走進這個營銷的陷阱。因為覺得自己會是那個例外,化身大胃王給老板上一課,或者相信老板有經商的才華和良心,能夠通過壓縮運營成本而不是犧牲食材質量來提供高性價比的餐品。這和炒股一樣,算不算是一種投機呢?

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動物,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做出理性的決策,需要長遠的眼光,始終聚焦目標;需要有聰明的頭腦,能夠篩選掉無用的信息,撥開彌彰;還需要有充足的耐心,等待栽下的種子發芽開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隋想開心一點吧 都會過去的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CW #21 春光易逝

CW #20 漫步蘇州

CW #19 From Notes to 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