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3A 月台聽火車-《台北聲紋》體驗活動心得

聲音有方向嗎?聲音有形狀嗎?聲音有情緒嗎?
不同列車會有什麼聲音?
當聽覺大於視覺之後,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會有什麼不同?
1/18 晚上,我與羽亭、曼曼參加了芸安《台北聲紋》的線下活動,是延續著芸安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計畫的行動,以作品「traveler 」為主題,在台北車站 3A 月台進行聆聽的工作坊。
暖身淨耳
首先,我們在進入台鐵月台前,先在捷運紅線外的廣場「淨耳」。
第一次閉上眼睛的三分鐘,開始辨識環境中的聲音。第二次閉上眼睛的三分鐘,我們要去感受聲音的方向、顏色跟形狀。
曼曼說:「我覺得行李箱在地上拖的聲音很像關不緊的紗窗,不斷發出沙沙沙的聲音。」
羽亭說:「我滿喜歡月台列車進站時,地板發出隆隆的沉悶聲。有一種安心的感覺。」
我說:「我覺得那個捷運入口『逼、逼』聲很像一直在冒泡的飲料。而『請投入票卡、或放置感應平台』不定時重複的機器人聲,很像路邊的廣告旗幟,上面的文字不變,只是被風吹動翻來翻去的,有時看的到、有時看不到。」
淨耳的暖身,讓我們從視覺為主導的感知,轉移到聽覺上。剛開始是有點不安的。害怕有人走來撞到我們,或發生了什麼我們看不到的事情。也許那三、五分鐘,在超級快節奏的台北車站裡,只有對我們來說是漫漫長長,對其他人來說都是轉瞬即逝的吧。
月台劇場
感官打開後,我們跟台鐵的管理員換了月台證,走到 3A 月台第 13 節車廂。 芸安說,她之間在月台做「traveler 」NFT 作品的聲音採集時,車長還走過來很熱情地跟她說,站務人員們光是聽每個列車遠遠開進來的聲音,就能夠辨認這是哪種車子。
站在月台上的 20 分鐘,就已經遇到新版區間車、舊版區間車、舊的柴油自強號、新的電聯自強號、莒光號、普悠瑪。遠遠的還有高鐵。
羽亭說:「我覺得同樣的區間車,從正面跟背面聽(列車往南跟往北的兩種方向)聽,好像會有不同的聲音被強調出來。」
曼曼說:「舊的自強號聲音有高中低音的大合唱,但是新版區間車就只有高音。」
我說,「舊自強號的引擎聲好像我的舊筆電,聽起來好可憐。舊車子似乎把自己所有的缺點都暴露在外面,新的車子沒什麼聲音,好像可以把很多缺點很完美都隱藏起來。」
芸安說,大家通常認為舊的自強號聽起來是大聲的、吵雜的,新的電聯區間車是安靜的,只有一點細微高頻的聲音。但之前她在月台戴著耳機採集聲音的時候,走到某些位置,區間車高頻的聲音會突然跟她的耳機裝置產生很大的震盪,讓耳朵很不舒服。 自強號的聲音雖然大,但是那是物理性的沉重,反而不會讓她的耳朵那麼有壓力。
芸安說,她一直覺得在月台上昏暗的燈光,很像是在一個劇場裡面。
我則發現,我好像是一個外表冷淡、內心雞婆的台北人。像剛剛在月台上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有一對上錯車的老夫妻,鈴聲大響,站長大聲催促他們離開列車。過去在用眼睛觀察這些互動時,我可以很快地進入警戒狀態,判斷站在遠方的我要如何協助。但當聽覺主導之後,我是一個無能為力的人,不懂得如何用這些訊號來決定自己可以怎麼行動,只能單純感受聲音帶來的張力跟情緒。
聽火車的心得
結束月台的聲音觀察後,我們回到捷運接連台鐵的平面,交流剛剛的心得。
我說,以前來到月台上的心情總是很緊張,搭火車是為了工作,很擔心錯過列車。以前滿不喜歡待在月台上的,燈光很暗、空氣不流通,心情很阿雜。而今天這段體驗,心情反而是平靜的。
羽亭也說,她之前從來沒有發現到,原來月台上會有這麼多的聲音訊號,而且是多層次的來回交會著,「原來聽火車是一個這麼療癒的事情」。
芸安的「聆聽.發聲.共振」台北聲紋之旅 2023 系列體驗活動將在 2月、3月份持續舉辦,只要蒐藏《台北聲紋》系列 NFT 就能夠報名參加!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