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自己學習畫畫(像素畫)的一些錯誤與障礙

yeeio
·
·
IPFS
·
我在兩年前開始自學像素畫,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做了許多錯誤的抉擇,也遇到一些困難。它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但我從沒好好的審視。今天,終於該來做個簡單的覆盤了。

如摘要所述,以下是我總結出來自己在自學像素畫過程常發生的錯誤與困難。雖然說它們都是我在特定的領域(像素畫)遇到的,但我相信一定也適用於其他的創作或繪畫形式。

1.錯誤:越級打怪

我在開始自學之前,就有在關注社群媒體上其他pixel artist的作品,每次都會被它們高超的技術所感動。因此,當自己也開始踏上創作之路後,時常會想著「我也要畫出像XXX一樣令人驚豔的作品」。懷抱著遠大理想推動自己是好事,但是我漸漸發覺理想若與現實脫節,它反而會成為毒藥。

有時我興致一來,就會想把腦海中抽象又天馬行空的想像畫下來,它們的概念可能都很特別,也極具創意,但是我在下筆時會發現——慘了,腦袋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怎麼畫。比如在開始自學後的約莫第三個月,我想畫「山頂上一座被飄浮發光巨石環繞的寺廟」,但是山的輪廓怎麼畫?不知道、石頭在大畫布上該如何繪製?不知道、如果石頭會發光,那光影又該如何自然的呈現?不知道……就這樣,我卡住了,雖然有嘗試硬畫,但最後的結果實在不堪入目,原先的滿腔熱血也在過難的考驗下被消耗殆盡。

可能有人會說「就是要挑戰自己不會的東西才會進步」,我同意這個觀點,但是如果挑戰遠高過自己的能力時,進步的效率會很低落,甚至會打擊自己的信心和持續練習的動力,這絕非好事。要先認清自己自己的技能水平為何並且選擇相應的挑戰,才能夠在進步的同時感覺到畫畫的快樂,而這才是長遠之道。

像素畫初學者應該先從小物件、小畫布開始練習,逐漸熟悉規則後再逐漸加大畫布與描繪對象。


2.錯誤:憑空創作不參考

我在學像素畫的初期,很常會憑空創作,也就是將自己在腦海中的想像畫下來,而不去找參考圖或教學。

兩年前我憑空畫出來的走廊(大災難)。很多人以為是噴火龍。

畫畫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因為能畫我所想,但是如果要畫的好,就勢必要去研究基本的繪畫技巧。藝術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但是純就繪畫的技術來說有優劣之分──它是有規則的。不論是構圖法則、色彩理論、光影變化,或是專屬於像素畫的線條法則、反鋸齒、Dithering,以上種種都是具有一定規範的理論與技法,旨在讓繪畫更加取悅人的眼睛。

除了研究基本的繪畫技巧以外,也要多去學習其他人都是怎麼畫的。舉例來說,如果我以前都沒有畫過樹,那就要去學習別人都怎麼畫樹。是先畫出整棵樹的輪廓?還是先從樹幹畫起?抑或是先畫好樹葉的集束(bundle)再將其拼湊成樹叢?一顆樹在十個pixel artist的筆下可能會有十種樣貌。但光是看還不夠,最好要自己嘗試去臨摹。這並不是要你剽竊他人作品,而是在實際仿畫的過程中分析他們繪畫的思路,進而使自己真正理解物件的畫法,甚至在某一天找到自己的風格。


3.錯誤:設備的完美主義

我平常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一個叫Aseprite的軟體創作,這個軟體是專為像素畫設計,功能專業且齊全,用戶社群也很廣大,但是它只有電腦版。我在平板上也裝了一款叫做Pixel Studio的app,雖然說它也是專門用來畫像素畫的,但是不論是介面抑或是功能都沒有前者那麼完善。如果在家,我一定會選擇Aseprite作為繪畫工具,有時就算要出門畫畫,我依然會為了更加順手的操作,犧牲自己的背包空間與增加負重,硬扛著厚厚的電競筆電在路上跑。

有了順手的工具,畫起來一定會更加順手且有效率──這無庸置疑。不過我日後漸漸發覺,自己出門在外並不是隨時都有辦法把電腦拿出來用,而且就算有位置和時間給我布置器材,麻煩的布置過程(把超重筆電拿出來、接上變壓器和插座、等待電腦開啟並選擇軟體、接上繪圖板或滑鼠)大大降低了自己畫畫的動力。我當然明白輕巧且開啟迅速的平板方便許多,但是心中就是會有一道過不去的檻,叫做設備的完美主義:如果在可選擇範圍內沒有辦法使用最好的設備創作,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其實不只是軟體,關於硬體設備我也會有這樣的掙扎。在剛買繪圖板的那一陣子,我也會出現沒有板子就不想畫畫的狀況。事實上,繪圖板和滑鼠都是適合像素畫的工具,但那時的心態就是覺得有繪圖板才畫得起勁(?),導致有時回台北(我家在桃園,在台北讀書)只要沒有帶到繪圖板,就會好一陣子都處在放假狀態。

但我後來醒悟了──過度追求工具的周到反而會降低自己練畫的頻率,這樣根本本末倒置。醒悟的當下想起以前修過的一堂3D動畫課上,老師講過的一句話:

「重點從來不是工具,而是工具使用者的技術」

技術才是關鍵,所以不管使用了怎麼樣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打磨自己技術,所以別被設備完美主義的心魔所困了吧。

畫就對了。

把動畫《驀然回首》的海報貼在床頭,提醒自己「畫就對了!」

4.障礙:意義感喪失(尚未找到解方)

不論在什麼場域,意義感喪失都是一個很嚴重的狀況,因為沒有了意義感就會讓該場域中的活動變得乏味無比。畫畫當然也不例外,陷入這樣的困難之中時,會瞬間感覺畫畫不再有趣,而且會產生「所以我畫這個到底是為什麼」的想法。

其實自己到現在還是會遇到意義感喪失的情形,但是確切的原因究竟為何?我也無法百分百確定。只能透過過去的經驗,稍微推測一下吧。

上一次發生這種情形,是在畫以下這幅畫的時候:

The Gate

神奇的是,我在創作末期之前都很享受。這是第一次嘗試用三色進行場景描繪,看著建築和各種物件在畫布上逐漸出現形體的過程,實在令人滿足。

沒想到變調的時間點,是在在完成作品的輸出階段,我發現成品似乎在小螢幕上沒有那麼吸引人,而為了要將其放上社交軟體,我開始改變畫布外黑框的比例,想要找到能讓中心看起來最有趣的大小,甚至還反覆調整了畫面整體的彩度與明度、改變輸出的檔案類型,以及在中心畫上雞毛蒜皮的幾筆。沒想到不管怎麼樣調整,結果都看起來缺了點什麼。這樣煎熬的過程持續了一整個下午,我也在最後失去對這件作品的信心與其帶來的意義感,陷入無盡的低潮中,開始自我懷疑。

現在想想,可能是我在那時過度將創作的意義感放置於社群媒體帶來的反饋,所以當自己發現成品可能沒那麼吸引人時,彷彿就失去了一切。我在寫這篇文時才意識到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這麼做等同於是將自己對於畫畫的熱情都寄託在他人的評價之中。當按讚數成為意義感的主要來源,那麼畫畫就會失去它的內在價值。這就是典型的社群媒體焦慮吧。

不過,畫畫的內在價值若真的存在,該如何將其最大化,並且在每次繪畫的過程中都能夠被感受?有時我光是將像素拼拼湊湊就可以感受到樂趣,但是並不是每次都是如此。這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也是需要經驗累積才能被回答的問題。希望未來某一天,自己能在愈畫愈多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總有一天會找到答案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