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臺北文學季了沒?

Cafuna_eva
·
(修改过)
·
IPFS
·
2025主題特展—幾個波浪號才對~?在剝皮寮一窺字裡行間的秘密

文字之外,意在字外

「溝通」究竟讓我們更靠近彼此,還是更遠?
2025 臺北文學季主題特展以「文字以外的表情與意象」為主軸,由策展人蕭詒徽邀請觀者走進字裡行間,探尋語言未竟之處的真意。

隨時代更迭,語言的載體也不斷演變——從象形符號、書信、明信片、BB Call 到智慧型手機,演繹著不同世代的溝通習慣與情感風貌。當我們用 :-) 或「🌃📽️🍿🤝」 傳達情意時,這些符號已悄然成為跨越語言與文化的「世界語」,揭示了話語背後那份難以言說的情感訊號。

無論溝通的工具如何演進,溝通的本質卻從未偏離:我們如何傳遞真實的情感與意圖?走一趟剝皮寮,一窺文字之外,意在字外的秘密。

2025 臺北文學季主題特展在剝皮寮歷史街區 日期:即日起至5/18 (日) 時間:10:00—17:30 (週一休館)

3大亮點回顧

亮點 1:潛越訊息比例尺,丈量文字與靈魂距離

日常測量用的比例尺,代表地圖與實際空間的比例關係。有了比例尺,繪圖師才能精準呈現等比例的實際地理。那麼,「訊息」該如何丈量?測量的比例尺是人類的文明歷史?抑或世代不同傳遞訊息的工具?而我們又是如何感知它的溫度、強度與親密感?展區以「比例尺」為引,探討訊息在人際互動間的微妙張力,用心丈量文字與靈魂的距離。

潛越訊息比例尺,丈量文字與靈魂距離

溝通的「潛規則」:語言的分寸來自環境與談話者間的關係背景——兩個哈與三個哈、句尾有幾個波浪號,都藏著意圖的細微差異。文字之外的「語氣」,是時代和社群共構的默契。

標點符號的社交密碼:斷句的停頓、句點的冷靜、波浪號的緩頰與親暱感,這些符號已成為網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又如所謂的驚嘆號 (!),就像棒子般鏗鏘有力地敲響語句,讓人記住那一刻的強調與語氣。但你知道嗎?多敲幾次這根棒子,言外之意往往與原句的方向背道而馳——過度使用,反而傳達出隱含的不安、反諷或情緒張力。你在哪種情境使用它們?又想傳遞什麼樣的「你」?

文字無法承載所有情感,介面設計、字體與符號學補足了語言的「缺口」,在話語的空白處,開啟更多解讀的可能。溝通,從來都不是單向輸出,而是一場微妙的測距實驗。靈魂間的碰撞,猶如兩人的舞恰恰,總在一進一退中摸索彼此最舒適的距離。而那丈量的比例尺,尚未有標準答案,卻有著一套默契生成的大眾潛規則,解密語言的溫度與尺度。


亮點2:一道蜂蜜習題:42 位作家教你 N 種分手的方式

42 位作家教你 N 種分手的方式

網路時代的虛擬愛情,還是多學幾招,以保安康!一道名為「蜂蜜習題」的互動遊戲,一共蒐集 42 位作家以個人風格撰寫的分手訊息,教你 N 種分手的方式。

蜂蜜習題的情境設計——你與一位網友首次見面,一切都天衣無縫,直到甜點上桌,他未經詢問便把蜂蜜淋下……半年來網路交流所激起的火花,在這一刻全部熄滅了。
你得從這些訊息色卡中讀出語氣、細節、文筆的慣用邏輯,猜猜是哪位作家的作品,宛如一場「風格試紙」的閱讀遊戲。依著色卡編號於背板上,尋找你愛的風格作家與分手籤語。

一邊翻著卡牌、一邊翻攪腦海中的閱讀記憶,進行一場與作家的心靈談話。

圖文取自官網下載專區:風格試紙全文 猜一猜是哪位作家?

作家李昂延續她犀利話語,從「禁忌」的角度,以一句毛骨悚然的語句畫下句點:「這樣倒蜂蜜是一種禁忌嗎?換個方向想,死亡是一種禁忌嗎?」
作家王聰威以工作繁忙為由「忙中藏拒」,一連六個驚嘆號,留下無窮的遙想:「有空再跟妳說吧!!!」——妳也知道為了處理那些沒人鳥的鳥事,我希望我有空。「好想吃蜂蜜鬆餅!!!」——希望如驚嘆號一般飽滿,但現實總是很骨感;而馬尼尼為則化身為《我現在是狗.老貓簡史》中的貓奴,寫下她微妙又執拗的情感軌道。

圖文取自官網下載專區:風格試紙全文 圖左至右作家分別為作家馬尼尼為、張亦絢、小令

筆者最喜歡的文風是作家張亦絢的詮釋。她寫下了愛情的四種結果,並為自己的離開留下了開放式的解答。「違逆我固然不可饒恕,但愛情就是在被觸犯時,還會忍不住笑起來。」文字間總有一種悄然轉身的節制,語氣輕巧卻語意深長。另外,小令的解答也別有一番風味:那蜂蜜流進日常的各個角落,而蜂蜜是咒語,本來甜膩的畫面瞬間宛如電影《咒怨》般不斷在腦海裡迴盪。

風格測試的互動遊戲中,不同作家對風格的詮釋也不盡相同:有的作家認為風格是件衣裳,會隨著文類改變而不同;也有人說,「風格像狹路相逢的戀人」,是長年積累後才與自己契合的默契。

而身為觀眾的我們呢?在猜測的過程裡,也暴露了我們對「風格=作家」的既定印象。有時,憑藉著自身過往閱讀經驗就想迅速判斷作者的筆觸、氣質與關注主題,有時也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畢竟人是活的,風格也會表演,表演都是寫作者的精心安排與設計。然而,真正能留下印象的,不是某種固定的修辭與句構,而是背後那個誠實說話的靈魂。


創作者的迷思與試煉

風格(style),也稱文體或文風,是寫作者語言的姿態與節奏。即使描述同一件事,不同作者會以各自的語氣、用詞、標點和句型來詮釋。風格的建立,來自於創作者長期累積的文字特徵、創作主題、出版市場的形象定位與大眾印象中所留下的記憶點。

風格是可以一直變的嗎?風格與 Writing voice 一樣嗎?這些迷思是值得創作者反覆思考的問題。風格與寫作者的聲音(voice)密切相關,卻不全然相同。聲音是創作者的靈魂,風格則像是你的服裝與說話節奏。風格會隨著創作的時期、題材、語境而轉換,但聲音始終如一。

風格不是寫作的起點,而是創作過程中自然浮現的結果。它不是為了吸引目光的表演,而是創作者與世界溝通的語言,讓讀者在某句話裡,忽然知道——這是你。

如今我們讀一封分手訊息,你能猜出它可能出自哪位作家?又從中讀出了誰的靈魂氣味?這既是閱讀的樂趣,也是風格在我們心中留下的記憶。


亮點3:讀懂空氣的你我,來場訊息創作的「靈距離」實驗

在告白、道歉、道別的情境中,寫下記憶中那段曾經的錯過,用自己的語氣補一個願望的缺口。主辦單位邀請你來讀懂空氣的互動式創作——寫訊息,也讀訊息,在彼此的故事裡找回連結的可能。

語言會隨著時代變化,溝通也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想要跨越溝通防線,別急著吃棉花糖,先來寫一段自己的訊息吧!

訊息創作實驗室

自己的時代自己創造,巨型民調中——我們的時代語彙,由你來決定!

為什麼你一定要親自來現場?「到底幾個波浪號才對~?」這些表情符號、字體訊息,怎麼解讀文字以外的訊息,等你來投下神聖的一票!作家風格試紙的文字,只有親手翻閱、用心猜想一封封分手訊息背後的作家身影,把你想知道的、有疑問的、有趣的謎底帶回家,順便收藏一本屬於你的分手秘訣書。

5/18 (日) 前來現場投下你神聖的一票,一起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語感與溝通方式。


附註:文內照片為作者拍攝,封面圖取自特展手冊。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