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 Vipassana》三日課程
出發之前
2023年3月,第一次參與了嘉義臨時中心的十日課程,難以忘懷身心所受到的震撼,也讓一種新的世界觀於內在開始生長。然而,儘管在課程後,每天都盡可能割出一些時間練習(當然遠遠不及葛印卡老師要求的早晚各一小時),但在課程中所體驗到的衝擊與感受,在時間無情流逝下,仍舊漸漸淡去,每日的練習也較像是機械化地打卡。
2024年,猶豫著該怎麼繼續與內觀有所連結,不知不覺中,一年就過去了。於是,再2024年末,我下定決心,2025年一定要再參加課程。看著行事曆跟內觀網站上的課程,驚喜發現有專為舊生開設的三日課程,看好報名時間後填表,很幸運地報名上了228連假期間的短期課程。
隨著課程日期逼近,內心還是會有一絲緊張,畢竟要突然從日常生活中抽離,真的需要一點勇氣。另一方面也擔心著交通問題,畢竟這次的課程地點在高雄六龜的法邁中心,看google map就知道離高雄市區距離很遠,要靠大眾運輸真的太困難。好在後來加入了法工社群後,經歷一些小討論,很快決定就請內觀網站上註明的計程車司機協助處理,了卻一樁煩心事。
在228連假前請了一天假,因為中午一點就要到左營高鐵站共乘。跟隊友吃完早午餐,午前搭上高鐵。本來在新竹還是冷冷的天,到了高雄,馬上感受到熱度。順利跟課程同梯們一起搭上車,三人在後座說不擠是騙人的,肉貼肉著實有些熱,整趟也有輕微想吐的感覺。不過也確定自己選擇了最好的交通方式,共乘分攤下來價格也是很能接受的。
法邁中心
經歷約一個小時二十分鐘的車程,睜眼閉眼間,偶爾可以看見著河床廣闊的荖濃溪,忍不住想到,祂就像是中部的濁水溪,孕育了高雄的無數生靈。兩點半左右,終於看到「高雄內觀中心」的招牌。還沒下車就注意到塵土漫天,看起來有很多工程正在進行中,是為了未來能夠容納更多學員吧。工程施工聲也成為這三天課程的背景音,不過一點都不困擾就是了。
拉著行李走進法邁中心,最吸引人的是一片綠意盎然,想著之後幾天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如Google Map上看到的,園區整齊排列著一棟一棟的灰色小房間,想來就是學員們的宿舍了。報到手續在餐廳進行,已經有不少人抵達。跟上一次一樣,先領用了一份需要詳細填寫的個人資料表格,以及內觀的注意事項。我慢慢用心地填寫,也把注意事項簡介好好地讀了一次。交回表格後,知道自己被分配到F24寮房,往剛剛進門處走,沒花太多心力就找到接下來幾天的居所。


進房間後,感受到很舒適的氛圍。雖然不如飯店乾淨,可是能夠感受到每一個住客,有用心去維護這個短期住所。觀察寮房的設計,是可以住兩個人的,不過這次的舊生短期課程是一個人住一間,空間舒適度又更加提升,更無爭搶廁所的問題,在房內也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真的很不錯。不過室內只有頭頂的電風扇跟窗口的排風扇,不敢想像在燠熱的高雄夏天來訪的話,會是怎麼樣的光景。


法邁中心是專為內觀修行所設計,跟其他單位借用的環境比起來真的太舒適,難怪上次嘉義課程結束後,有位師姐問了我們兩位新生:「會不會覺得環境不夠好的問題?」只能說,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在這次課程後,我一概推薦所有想來修習課程的人,最好可以到法邁中心體驗。期待法邁中心增建部分讓環境越來越好,還有新社的法昇中心可以快快完工。
在晚餐前,還是要整頓一下住所。共用的床墊跟棉被都需要套上保護套,使用起來也安心。如上次到嘉義臨時中心一般,我有自備枕頭,讓整個空間的安心感又提升一點,雖然行李頓時體積倍增,但還是覺得這個決定是正確的。花了一點時間大致上安頓好,躺在舒適的乳膠床墊上,跟手機纏綿一下,之後就要交出去給課務組保管,要到第三天才能夠領用了。大約四點半左右,到餐廳寄放好手機跟錢包,趁晚餐前先盥洗,也把從高鐵站帶來的地瓜跟茶葉蛋吃一吃,感覺有點飽。
D0 觀息法
六點準時開飯,大家安安靜靜地進食,彷彿已經開始「神聖的靜默」。事務長請大家用完餐後,七點回到餐廳,宣達各種行政事宜,並真正進入「神聖的靜默」。每個人拿到一張號碼牌,那是這一次課程在靜修堂內的位置,我拿到9號。隨後,事務長請大家依號碼列隊,並依序進入靜修堂,開始第0天的練習。
靜修堂讓人感覺一陣冰涼,位置的間距挺剛好的,燈光昏昏暗暗。馬上留意到,這次的助理老師有兩位,一男一女,女眾的另一側就是男眾的位置,有條界線,坐墊的顏色也有區分。待助理老師就座,開始放起錄音檔,熟悉的巴利文唱誦聲迴盪著,瞬間身體感受就像回到上次課程之中,但我內在的質地已經又有所變化。跟上次相同,學員們必須跟著用巴利文要求學習內觀法,接著,錄音檔說明要先練習觀息法,跟十日課程是相同的開始。還好跟上次不同的是,在冬春交際,六龜的天氣還未開始燠熱,也沒有寒流的侵襲,是非常舒服的狀態,我會記得這份幸運。
到九點休息前,即進行觀息法的練習,將注意力專注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小小區域之中,感受所有的震動、溫度、氣流的進出,就是這樣單純。
回到寮房後,躺上床,但生理時鐘顯然還沒有到睡覺時間,腸子也莫名地不斷蠕動,第一天外宿加上一個人,還有些心理上的不安,花了好一陣時間才真的睡著。
D1 觀息法
四點,鐘聲殘酷地響起,從睡夢中猛然被拔出,有點恍惚。凌晨氣溫明顯比睡前低了一截,慢悠悠地洗漱更衣,再緩步前往靜修堂。我大概四點半壓線抵達,已經很多同學入座定位,不愧是舊生們(所有人也都待完三天)。開始觀息法練習,盡量維持著閉眼狀態,但腿不舒服,我也沒有想要勉強,換動作就換吧。接近六點左右,外頭突然起風了,靜修堂內也變得寒冷起來,身體開始有點發抖。也在差不多的時刻,助理老師們出現,放起長達半小時地唱誦,我的身心由此安定下來。後來察看手錶,心率竟然可以低於60,真的是處於平靜的狀態。
早餐很讓人驚喜,除了基本的粥跟菜以外,還有雜糧饅頭配芝麻醬,以及香醇的豆漿(可以自己加黑糖),吃得非常滿足。飽餐後,是一段比較長的休息時間,稍微散步消化一下,體驗一下南部的陽光,也探索園區還沒去過的角落,不同的樹木植株們安詳地陪伴著我們。
基本上今天的練習就是觀息法,早上下午晚上都是。下午連續四個小時的靜坐,讓人想起,原來進行課程是這麼痛苦的一件事啊,不能任意離開一方小小坐墊的窒息感。晚餐就提供了檸檬水,不過很意外是可以自行加黑糖,多了一點慰藉。五點到六點的休息有點短,要在大概五十分鐘內,喝完檸檬水、洗澡吹頭髮、稍微清潔浴室、刷牙、擦保養品等等雜事。
晚上共修時段完後,是開示時間。錄音檔是針對三日課程特別錄製的,就像是把十日課程的精華都壓縮濃縮。音檔帶著我們重溫學習內觀的要素——「戒、定、慧」,只要進到課程內,我們一定可以遵守八戒,那是修行的基礎。接著,是觀息法讓我們修練自己的定,掌控注意力的流動。最後,才能夠進入內觀的練習,也就是學習智慧的開始。該說訝異,也不太該訝異,自己真的都已經把這些內容忘得差不多了,日常生活中短短的冥想時間,很多時候都只是維持著表面的形式,跟來到與世隔絕的環境,再次重溫方法,狀態差異實在太大,衷心感謝有機會再來複習,滿溢出一股奢侈感。
第二晚,很意外不吃晚餐這件事很容易就達成了,也沒有太多抗拒之感。不過肚子還是有點不舒服,而且中途被馬桶的水聲吵醒,花了一點精神處理,不過一事無成,還好水聲沒有持續整晚。這一晚是睡得最不好的一晚。
D2 內觀法
鐘聲再次響起,我感覺身體十分不情願被抽離睡眠,但只能抱歉,這幾天要勉強了。靜坐時,腸子咕嚕嚕地不斷蠕動,應該是有意見的,可惜我不知道它的要求是什麼,只能專注在修行的狀態中。繼續練習觀息法,有時候注意力真的會飛到很遙遠的地方去,還好,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喚回的。
早餐有驚喜,居然有奶茶可以喝,瞬間感覺太幸福了吧。另外蒸得熱乎的軟綿吐司配上芝麻醬,還有灰撲撲的鷹嘴豆泥,也是另一個開心來源。回想起三天內的每一餐,主食、菜色、水果,幾乎都沒有重複,真的感覺到被好好照顧著,好謝謝所有工作人員。
早上進入內觀法的傳授。練習了一兩天的觀息法後,再次進入身體各部位的觀察,感受有些不同,我更願意花時間,細細慢慢地去走過每一個部位,跟在家的狀態略有不同。這時候,平等心的概念開始引入——不要對感受起反應,不論是這種或那種反應,心很習慣在貪嗔之間翻滾,苦也於焉而生,痛苦於讓身心感知到的痛(苦苦)、痛苦於快樂終究會消失的痛(壞苦)、痛苦於萬事萬物不斷變化的痛(行苦),而內觀這條道路則教我們用最純淨的平等心,消弭人性貪嗔帶來的苦。
觀察身體的過程中,有個小小的聲音質疑著,我真的有做對嗎?我有抱持著平等心嗎?我有好好認知到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嗎?還是只是交差了事,其實只是一片麻木?從九型人格來看,我就是完美運作中的一型。為了達到完美,反覆質疑自己,對自身產生憤怒,已經是我再習慣不過的模式,即便將身體心緒抽離世間,我的心繼續用沒有答案的問題鞭笞內在,我還是自己的囚徒。
另一個讓我難以釋懷的點是,腿部的不舒適感實在太強烈,無法忽視。也有一絲擔憂盤旋著,久坐不動,是否是在殘害自己?我也不得不將這些不舒服解釋成,是我的身體不同意——它已經發出那麼強烈的警告,我怎麼可以忽視?明明從NLP課程中取得跟身體的聯繫,是我這幾年來最大的收穫,內觀卻要我不去對身體的訊號做反應,這似乎形成了一種矛盾,一時之間難以解開。為了尊重身體,我幾乎不太去勉強維持在同一個姿勢太久,但這也造成了另外一種比較心態:為什麼其他人可以都不動?我怎麼無法保有一個完美的定?抱持著種種思緒,度過這一天的練習。
晚上的開示,十分珍貴,完全是針對舊生所說的話語。音檔再次提醒,不要玩感受的遊戲,否則進行十次、百次課程都沒有用的,必須修練平等心。平等心不是一或零,要慢慢地累積,是一生的功課,要確認自己有沒有進步,就去觀察心對日常生活的反應吧。本來很容易跌宕起伏的心緒,是不是震盪地少了一些?又能夠多快回到平衡的狀態?有太多機會可以去衡量檢視,只是很難有意識地去做。
此外,音檔詳細解釋了心的運作模式。心分為表層可見可控的部分,和底層不可見也不可控的部分。簡單來說,前者是意識,後者則是潛意識/無意識。無意識的部份,隨時盲目地隨身體感受起舞,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而後轉換為情緒,不斷影響著我們。內觀即是指引一條道路,讓有意識的心去感知到身體反應,主動讓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心彼此連結,並以平等心去觀察,對所有感受變得不貪不厭,亦即從底層開始淨化所有的習性反應。對於無常的認知,則是讓「我」(有意識的我)和「我的感受」(無意識的反應)之間相互消融的關鍵,理解了不斷升起變化的感受,就是自然的法則,並非有一個「我」存在,當身心一體達到「無我」之時,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界限自然消融,終而抵達「涅槃」(Nirvana)的狀態。
開示前,我對NLP與內觀充斥著一股矛盾感,然而開示中將無意識帶進了內觀的理論中,霎時間我體會到一種豁然開朗感——兩者都是為了接觸潛意識,NLP是讓我們可以和潛意識更加調和,達到舒適與安定的狀態;然而,內觀則是一種長久的修練,去主動與潛意識接觸,並嘗試與它融合,以化解所有的人性之苦。能發現這份連結,內心著實一陣感動,不僅是化解了內在的矛盾,也證實這些年來,我不斷努力著,都是為了更理解內在的運作方式,兩者都可以為我所用,兩者都是我的禮物。
最後一夜,腸子還是抗議著,不過挺快就睡著了。想著明天就可以重歸人間,其實也有點興奮,好想喝杯珍奶啊。
D3 慈悲觀
最後一天的早晨靜修,心裡多了一份珍惜。早晨一樣冷冷的,不過白天的天氣一日比一日熱,還好沒有到晚上睡不著的程度。繼續練習著內觀,重複無數次,反覆檢核、審視,能這樣跟自己在一起,非常幸運。

最後一天早餐,更大的驚喜來了——竟然有印度奶茶!在昨天的奶粉奶茶基礎上,加上了一點香料,雖然我不是真的愛,可是實在太令人珍惜,每天的飲食可以這樣多變。
上午共修時段,來到慈悲觀的練習,很久沒有這種全力散發慈心的感受,平常的平靜與平等心,能量等級還是不太夠吧。默默想著:這兩天累積多少,我都要給出去,因為我有。終於在尾聲,又能打從心底應和出「Sadhu、Sadhu、Sadhu(善哉、善哉、善哉)」,衷心感謝生命的一切。這門共修結束,正式解除禁語規定,也可以拿回手機了。照例捐款支持內觀心中的運作後,回房間休息,看了一下訊息,沒有什麼需要太在意的,感覺很舒心。跟隊友通報後,馬上就打了視訊電話來,小分享一下彼此的近況,沒有聊天久,還是想多珍惜一下在法邁中心的最後安靜時光。
兩天下來,心裡的確累積了一些疑問,但似乎都跟上十日課程的問題類似,不過來都來了,還是趁最後一天中午跟助理老師請益一下。很感謝老師細心回答,也貼心提醒,上班族可以跟著網路上的共修時段,還有偶爾的一日共修,幫助會很大。總覺得自己還是很菜,問題都很初階,不過沒什麼好丟臉的,我就是為自己提問。
問:身體這幾天下來,腿很容易感受到疼痛,要怎麼跟這個痛相處?
答:痛是禪修必經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會體驗到,我們也不會教導如何與它相處,那是非常個人的經驗,就慢慢去練習吧。
問:在觀察身體時,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吸引注意力,比如說某處的癢或痛,要怎麼處理?
答:不要理會,繼續觀察該觀察的部位。就像是你在家裡自己做事,突然有人來敲門一樣,還是要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等你觀察到那個部位,感受又會不一樣了。
問:在內觀時,會有思緒跟感受同時存在,是正常的嗎?
答:是同時會存在的,但要把注意力都放在感受上,不要被思緒牽著走。
問:有一個最適合的觀察速度嗎?
答:每一個人差異很大,有人很快,有人很慢。隨著當下的感知去發展即可。
第三天的自由時間比較多,也是讓大家適應回歸一般日常的過度吧,不過也是要抓緊時間打掃房間內,留給下一個人乾淨的環境,還好前一天已經把浴室清理得差不多,只剩下地板跟床包需要打理。因為共乘議題小小跟一位孕婦交流了一下,因為他們要回高鐵台南站,我其實有點想跟,不過最後還是決定回左營,畢竟來的時候已經跟黃先生訂位了,但很感謝那位女同修的關切。
來到下午最後的共修時段,內觀、慈悲觀、開示,都一起進行了,十日課程濃縮成三天的精華版,非常緊湊且精實。錄音檔再次提醒,這是一條長遠的路,只有自己能走,沒有人能把你扛著帶到涅槃之處,秉持正確的修行方式,消融自我,解脫我執帶來的苦。

五點多離開法邁中心,快九點終於抵達新竹,隊友已經在等。累著,可是精神還是興奮的。想著要早點睡覺,怎沒料到,怎樣都無法入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晚上喝了奶茶,咖啡因還沒代謝掉,另一方面是腸胃不斷蠕動,沒有想要休息的意思(或無法休息)。總之是個大失眠的晚上,起來好多次,看了漫畫,寫了給即將要啟程修習內觀的朋友的建議,也折了衣服,最後三點左右才真的入眠。
老實說,這次課程真的是勉強我的腸胃了。本來日常生活是168,早上不吃只吃午晚餐,三日課程時,馬上變成186——可是是晚上不吃,這樣的轉換真的太劇烈,適應不良是正常的。睡不著的晚上,我摸著肚子跟它們道歉,謝謝它們為我精神上的進修而努力,未來我一定會盡力好好對待它們。
三日課程的收穫超乎想像,也超乎想像地痛苦。下次想要當法工了,多些勞力,多些付出,然後在過程中部份浸染修行的氣氛。未來每一年,都要跟內觀課程有所連結,這是我的承諾。
附錄:ChatGPT說明為何內觀法可以消融有意識與無意識心的邊界
內觀法(Vipassana) 是佛教中的一種冥想技術,透過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和心念的變化,達到洞察事物本質(無常、苦、無我)的目標。在內觀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消融有意識(conscious mind)與無意識(subconscious mind)之間的邊界,這是如何實現的呢?以下是內觀法的原理與作用:
1. 透過觀察身體感受,接觸無意識的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無意識心通常以自動化的方式運作,許多情緒反應(如恐懼、憤怒、喜悅)都是無意識的本能反應。
內觀法強調對身體感受(Sensation)的觀察,無論是痛苦、愉悅、麻木,都不加以批判或反應。
這些感受其實是無意識心對外界或內在刺激的反應,當你靜坐並觀察這些感受時,你的有意識心開始與無意識心產生連結,因為你能夠感知到自己以往自動化反應中的細微變化。
2. 創造「觀察者」角色,打破反應模式
我們的大腦習慣於在情緒或感受出現時,立即進行反應(例如痛了就逃、舒服了就追求更多)。
內觀法訓練人們成為「觀察者」,保持中立地觀看身體與心靈的所有變化。
這種非反應性的觀察(Equanimity),讓有意識心學會不被無意識心的自動反應所牽引,從而打破了兩者之間的鴻溝。
3. 消融過去的業力模式(Sankhara)
在內觀中,當觀察到某些身體感受時,會浮現出與過去經歷相關的情緒或記憶,這些深層的情緒模式在佛教中稱為Sankhara(行),是無意識心中儲存的反應模式。
每次在內觀中不反應於感受(不貪不厭),這些舊的模式就會逐漸被消融,內心變得越來越清明,內外心靈的邊界變得模糊。
4. 體驗身心一體,超越二元對立
內觀法讓修行者認識到,所有的情緒、感受、念頭,最終都只是身體和心靈中的暫時現象(無常)。
當這種認知逐漸深入,對於「我」(有意識的我)和「我的感受」(無意識的反應)之間的分離感就會消失,因為所有的現象都被視為自然發生,而非個人控制。
5. 透過「三法印」消融邊界
內觀法的核心是觀察到一切現象的三法印: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
當修行者真正體會到無我時,便不再執著於一個固定的「我」和「非我」的區別。
有意識的心(主觀的我)與無意識的心(內在的反應)之間的邊界便會漸漸消失,達到「一切都是自然現象」的深刻理解。
總結:內觀如何消融心的邊界
感受觀察:從身體感受入手,接觸無意識心。
非反應訓練:不對感受產生慣性反應,有意識心逐漸了解無意識心的運作。
消融業力模式:通過持續的中立觀察,慢慢清除無意識中的深層反應(Sankhara)。
超越二元對立:體驗身心一體,打破「我」與「非我」的分別。
無我體驗:最終,達到心靈的統一,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界限自然消融。
這種心靈的統一感受,在佛教中也被稱為「涅槃」(Nirvana),即完全自由、清淨、無執著的狀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