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中的自我溢出
最近一直在反复看《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一方面在学韩语想磨耳朵,一方面确实剧中的人物和情节设定很对我胃口,是“有病的弱者一起抱团”的设定,很集中在情感和心理表现,现实和社会部分极度弱化,其实连浪漫戏都没太多抓马撕逼环节,除了高文英和南朱莉在塔屋吵架那段。又看了朴宝剑和IU的新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一直有个念头在脑子里,就是演员的“自我溢出”。
接下来我想说的所有对演员的观感都是出于我的直觉,和公众视野中的事实或者观念没有直接关联。
演员有非常多的面向和类别,但我认为从表演结果来看,最好的演员必备的一点是能够成功藏匿自我,所谓的“上身甚至化身式演技”,但有些演员可能还在练习或成长中,或者是本人的特质过于突出难以隐藏,就会在表演过程中出现“自我溢出”。演员本人的特质其实和角色是完全可以找到融合点并且能为角色赋予更多魅力的,但我说的“溢出”就是本人的存在感超过了角色本身。就金秀贤来说的话,我觉得他和他的经纪公司都很聪明,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形象和表演优势,他和御姐设定的女演员合作时,通常都能很好地发挥他的优势:娃娃脸,年下奶狗气质,《虽然》里是这样,《泪之女王》也是这样,只不过我认为相比之下,《泪之女王》里他的溢出程度更高一些,天真赘婿白贤宇的角色比起《虽然》里善良但不乏创伤和阴霾的文钢太,更为扁平、亮面更多,这导致他本人未能或未曾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来的自我在无法很好藏匿的情况下,与角色产生某种程度的缝隙,有时候会觉得他有些空洞,皮囊和角色都在荧幕上,但灵魂是缺位的,去了别的地方,或者逃匿了。我把金秀贤的这种自我溢出定义为向下的、空缺型的溢出,而相对的,朴宝剑属于向上的、饱和型的溢出。
我和很多人一样,最早是因为《1988》里阿泽的角色关注他的,对他的“溢出”观感,其实就跟制作人选角时的担忧类似,虽然演技不错、甚至经历都和角色相近,但长得太干净太阳光了,不够“普通”、也不够有年代感,相比之下,正焕和东龙在各自的位置就显得很自然,话说回来李东辉也真的是个人才,当年凭30岁“高龄”演高中生竟然也没什么违和感,1.79的身高运动服一套生生穿成1.65。对于阿泽这个角色,一些创作层面的细节上的设定某种程度能压制朴宝剑自身过于阳光干净的气质,比如沉默寡言心思细腻,包括抽烟这个细节,但他后来的一些角色,包括《云画》中的李世子、《男朋友》中的金镇赫,和《wonderland》中的泰柱,虽然因为角色都很天真可爱积极阳光(世子连小心机都是可爱的,没有一点腹黑味,这种溢出感变小了,也确实讨巧受欢迎,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角色的扁平化(当然这中间还有编剧人设的影响,并不是演员的问题),这个层面来说,我更喜欢《青春记录》里他尝试演反派的那段戏中戏,虽然反派也很脸谱化,但相较他以往戏路,是一种角色和类型上的突破。
朴宝剑真的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艺人,演戏是、唱歌是、上综艺是,任何工作都是,很难让人不喜欢,但我还是得说,在《苦尽柑来》里,即便他剃了头、增了肥、把脸涂黑画上晒斑、穿了做旧的运动服,但他干净的鬓角、整齐闪亮的牙列、过分清澈好看的眼睛和精致的鼻子、旧衣服也遮不住长了点肉也还是很有型的身材,实在是溢出太多了,他站在停满渔船的码头,整个人都在发光,整个身体都在说自己不属于这一身旧衣服,不属于渔村,也不属于这个年代,IU相对她的角色爱纯来说也是溢出的,但没有朴宝剑溢出那么多。
比起演员朴宝剑,我会觉得本尊朴宝剑更舒展自洽吧,尽管我们看到的本尊也只是公众形象,他自我中的部分面向。
另外,一些自我藏匿得很好的配角,比如廉惠兰,在能接到的非常有限的大婶角色里能做到剧抛脸,演出性格形象各异的大婶不说,甚至能通过极强的感知和表现力演出自己并没有经验的母亲角色,把《苦尽柑来》里的妈妈全光礼演出从开始的令人困惑甚至恨、到后来的同情、心疼和敬佩,实在是非常了不起,比如吴政世在《虽然》里面演的自闭哥哥可以说挑不出一丝毛病,也能在《苦尽柑来》把废物继父废出喜感,更年轻的郭东延虽然经常演配角,但他在《虽然》里演的患躁郁症的议员儿子、《泪之女王》里的懦弱笨弟弟、《云画》里的寡言深情的兵沿都很出彩,跟角色的融合度也很高。令人非常期待这些演员将来会创作出的新角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