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的生活不是乌托邦
人总是会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冲动,去幻想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另一个版本的自己,她会更快乐吗?
四五年前我在上海工作,曾读到一位数字游民的日常:在咖啡厅边吃早餐边开晨会,之后专注工作,傍晚的时候则拿着冲浪板去海边冲浪。这样的生活方式令我十分好奇和向往,但直到我自己成为了游民,才知道这些看起来潇洒的生活方式,背后究竟牺牲了什么。
选择游民生活,意味着你放弃了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牢固的社交关系,意味着你随时在漂泊中,和动荡不安共处。物质上的断舍离,精神上的不稳定连接,经济收入上的不稳定,亲密关系上的空间隔离,很容易让人产生极大的不幸福和不安全感。事实上,我在旅途中遇到的游民,有一半以上正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我自己也是:间或爆发出蓬勃的创造力,间或脑海中会涌现出死神温柔的劝告。在北极圈内的小岛上,我站在大雪纷飞的悬崖边,精神的底层升起的是一种自毁的人生态度。
但是我们仍然要想办法活下去,要从过往所有的生命经历中去提炼出一份可贵性,并藉此去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我开始回忆过往点滴的幸福瞬间: 窗台上新种下的白色心水月季开花了,野猫妈妈带着三只刚出生的小猫在旁边讨食;书架的旁边是我的画架,画板上是一个有绿色卷发的女孩侧脸;阳台上是茶桌和茶器,还有手工刺绣抱枕和猫咪...
成为游民之后,我的作息十分混乱,习惯性地彻夜工作或者聊天,然后凌晨五六点睡下。再后来,离开中国开始全球旅行,猫咪托付给了朋友,很多年没有再画过画了。随身的所有物品,仅一个背包和行李箱。我的感情也逐渐变得冷漠和疏离,情绪也逐渐偏离稳定:狂喜,狂躁,悲伤和焦虑交替进行。
可是,这是真正的幸福吗?也许,大都数人的幸福,其实是想要有一个家,有自己所爱的人,所爱之事。只不过,所爱之人在自身之外,所爱之事却在自身之内。
所以我们需要发展一个专注的热情点,一个可以让人感到好奇,并因为持续不断的发现和创造而感到欣喜不已的事情:对莫奈而言就是绘画,所以他才可以日复一日地去绘制同一片池塘;对植物学家而言就是植物的特性,光是菊花的品种就有3万多种,自然里有无穷无尽待发现的奇迹;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就是她每日的奇思妙想,对于人类身体和生活形态的新理解,以及她对于美的渴求...甚至可以是颜色,可以是味道,可以是每片香樟树叶的脉络纹理...
如果人类底层的好奇和创造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就会一直向往远方,向往另一种可能性,而这样的话,痛苦,将永远不会消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