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687块,买回徐秀云一条命
(本文1820字,阅读需4分钟)
一大早刷到一个短视频——
一个叫徐秀云的农村老人,生病了。子女们却没把她送医,就让她干躺着。三天过去了,徐秀云没熬死。直到她孙女回来,送她去医院,花了687块钱,把她救回来了。
说实话,我不能确定这个以“孙女”口吻叙述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但能确定的是,在中国农村,真的有很多很多“徐秀云”,正在贫困中孤独、无助地等死。
我以前比较感性地写过这个话题,今天为了更切实又去查了相关数字——
不被看见的现实
2020年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有2.64亿,到今年,已经超过3亿。在农村,老人占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4%。也就是说,在很多地方每四个农村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
而大部分的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每月只有150元至300元。很多老人一把年纪还要靠务农、打零工来补贴家用,网上有很多这样的视频,而且都是真的。没人能拍出这种假视频。
除了收入极其微薄,更严酷的是全国约有近一亿农村“空巢老人”,超过三分之一独居,接近四成已经“半年没人来看望”,10%已经跟子女几乎完全断绝联系。一间间空荡荡的农房里,一个个佝偻的背影,是无数被遗忘的晚年。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老龄协会、民政部《中国农村留守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2022)》。如果觉得数字太枯燥,可以去刷视频:
江西抚州90岁的老太太孤独生活,某天生病倒在家中,三天后才被邻居发现。
甘肃陇南86岁的农村老人摔倒后无人知晓,直到尸体发臭,邻居才发现异样。
河南因病瘫痪的老人,被家人安置在一张破床垫上。床头贴着喜庆的“福”字,但她的背上长满褥疮,血肉模糊……
更详细的可以去看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燕舞及其团队,对11个省份40多个村庄做过的调查,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在这片土地上老去,正变成一件危险而孤独的事。
农村老人为何“被等待死亡”?
从社会现实看:
在传统农村社会,子女是父母老年的保障。但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定居,留在农村的,越来越多的是老人和儿童。家庭结构被打散后,养老的责任就变成了无人能承担的空白区。
理论上,家庭功能衰减后,应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兜底。但现实是,在很多农村根本没有像样的养老院、可靠的社区日托服务,连看病的地方都没有。
贫困、家庭矛盾、疾病、孤独……老人求助无门,被困在了家庭和社会双重失效的夹缝里。
以前老一代农村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子女们长大后,挣扎着走出农村,却要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城市化、竞争化、个人主义化。孝道的社会结构早已瓦解,新的代际契约(比如通过公共养老体系保障老年人)又没能建立起来。
父母和子女,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在情感上也渐行渐远。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关心父母的病情,陪伴父母的晚年,在理性上是应该的,但在感性上却越来越难以真正做到。
老人一旦不再为家庭做出贡献,就变成了一种隐形负担。徐秀云的子女让她等死,就是觉得这一次救回来了,以后的负担就更重。
为何子女们如此冷漠?
相信很多人都会这么愤怒地质问。
但如果代入那些从农村挣扎出来的年轻人的位置,他们又有着另一种情感逻辑——
在传统社会,赡养老人是一种荣誉。但在现代社会,赚钱、升职、买房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配。赡养父母,反而变成了额外的负担,是拖慢自己步伐的“绊脚石”。
价值体系变了,人们对“照顾老人”的意义感也随之流失了。
从心理层面看,很多农村出身的子女,从小就在沉重的家庭责任下成长,长大后,又要面对职场压力、经济负担,情感能量早已消耗殆尽。
当父母衰老时,他们心里也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深沉的疲惫。从小没有得到过很多爱,长大后又被生存榨干了几乎搜友的情绪能量——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不是天生无情,而是已经无力再去爱人。
而面对父母的衰老,也触发了他们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恐惧:我也会这样吗?我老了,会不会也没人管?
这种强烈的死亡焦虑,让很多人选择下意识地去逃避:不去看,不去想。冷漠,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心理。
687块钱,在城里也就是两顿火锅的钱,但在农村,就可以换回徐秀云的一条命。如果不是她的孙女尚存年轻人的同情和柔软,她很可能就真的会“活活等死”。
故事最后,孙女说,她9天假期结束又要返工,如果后面徐秀云又病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带她去医院……
一个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贫穷,而是社会情感的荒漠化。当一个社会开始对生命本身冷漠、无感,认为生老病死是可以计较成本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再高的楼、再繁华的城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基本的福利和保障,人心里也没有富余的情感能量,那么,今天我们刷过徐秀云的故事,明天我们就是下一批的徐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