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书写地方 · 第二天

北濱傳說:夏與繁榮

因田木
·
·
IPFS
·
驕陽烈焰照嶙峋,碧海無垠湧白銀。偶有漁舟點點過,清涼海風洗遊人。

我喜歡獨自一人流連的地方,是北濱公園盡頭的那片防波堤。巨大的水泥塊堆疊而成,粗獷而堅固,像一位沉默的巨人,靜靜地抵擋著太平洋一波又一波的洶湧浪濤。坐在防波堤的邊緣,任憑海風吹拂臉龐,耳畔只有規律的海浪拍打聲,那是一種能讓人沉澱思緒的寂靜。在這裡,我可以遠眺浩瀚的海洋,感受自身的渺小,也體會到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寧靜與自由。它像一位不會說話的老朋友,總是默默地陪伴著我,見證著我的喜怒哀樂。

時間的齒輪緩緩轉動,鳥踏石仔的寧靜,也隨著一個重大工程的啟動,而開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那是花蓮港的建設。

在二十世紀初期,為了開拓東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及考量到軍事戰略的需要,日本人開始著手規劃在花蓮興建一個現代化的港口。這個選址,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擁有天然灣澳、水深條件相對良好的鳥踏石仔一帶。

築港工程的啟動,對於原本寧靜的小漁村而言,無疑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大型的機具轟鳴聲打破了海浪的單調旋律,一艘艘運載著建材的船隻,取代了往日零星的漁船。挖掘機、推土機等重型機械,在海岸線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原本的鵝卵石灘,逐漸被水泥和鋼筋所取代。

大量的工程人員湧入了這個小漁村。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有的是孔武有力的工人。他們在鳥踏石仔搭建起臨時的工寮,開闢道路,挖掘地基。原本安靜的村落,頓時變得熱鬧喧囂起來。

這批外來人口的到來,首先改變了鳥踏石仔的人口結構。除了原本的琉球人、漢人和噶瑪蘭人之外,又多了許多來自台灣西部,甚至是日本本土的移民。他們懷揣著對新生活的期盼,以及對築港工程的參與熱情,來到了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

隨著港口的建設逐步推進,鳥踏石仔的樣貌也日新月異。原本簡陋的茅草屋,逐漸被磚瓦房所取代。為了服務日益增多的工人,一些小型的商店、餐館也開始出現。這些商店販賣著日常用品、食物和酒水,為忙碌的工人提供了便利。餐館裡飄散著各種食物的香氣,成為工人們休憩和交流的場所。

港口的建設,也直接帶動了漁業的發展。更堅固的港口設施,為漁船提供了更安全的停泊地點。隨著漁船數量的增加,捕魚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新鮮的海產源源不斷地從海上運回,不僅滿足了當地居民的需求,也開始銷往更遠的地方。鳥踏石仔的漁獲,逐漸在花蓮地區嶄露頭角。

除了漁業之外,港口的興建也帶來了新的產業機會。一些村民開始從事與港口運輸相關的工作,例如搬運工人、船隻維修人員等。也有一些人看到了商機,開始經營起與港口貿易相關的生意。鳥踏石仔的經濟活動,變得更加多元化。

可以想像,在那個築港的年代,鳥踏石仔充滿了一種蓬勃向上的氣氛。人們忙碌而充滿希望,他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也分享著發展帶來的喜悅。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共同的勞動中,逐漸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認同。語言的隔閡或許依然存在,但共同的汗水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卻成為了他們之間最好的溝通橋樑。

然而,發展的浪潮也並非沒有帶來一些衝擊。原本寧靜的漁村,變得喧囂吵雜。大量的移民湧入,也使得原本純樸的社會關係變得複雜起來。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也開始受到現代化的影響。

但總體而言,花蓮港的建設,對於鳥踏石仔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它不僅改變了這個小漁村的地理面貌,也深刻地影響了這裡的經濟結構和社會文化。鳥踏石仔,不再僅僅是一個依賴海洋的小漁村,它開始成為一個與港口緊密相連、充滿活力的聚落。

那些在築港時期來到這裡的人們,他們的汗水和努力,如同水泥一般,凝固在了花蓮港的每一塊堤岸、每一座碼頭上。他們的故事,也隨著海風,融入了鳥踏石仔的歷史長河之中。當我 आज 再次漫步在北濱公園,看著那繁忙的港口,依稀能夠感受到當年那股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以及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那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年代,也是鳥踏石仔從一個樸實的漁村,走向繁榮的關鍵一步。

夏日炎炎海浪翻,椰影搖曳伴清歡。沙灘嬉戲聲聲樂,碧波輕撫白帆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因田木四海之內皆兄弟: 起草「內元宇宙」革命,共同創建均富的「我富國」。 http://www.richme.net/ ^^^^^^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石山渡劫
88 篇作品
世界重構計劃
59 篇作品

易未央-AI編年史30.AI的文化多樣性與語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