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Hesti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大家都喜欢写SNS“快餐式”议论文,我来讲讲自己和议论文的故事和自己的见解

Hestia
·


最近在各大SNS平台上看到最多的热门话题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大多都有“截图为证”,尤其是微博和Twitter平台上,大家去看看就可以发现。我想po主们发这些截图的目的不外乎三个,一在于证明“这消息不是我胡编乱造的,我的话是有根据的”,二是“你们快来看看这个人,说出这样的话,一起骂一起骂”,三是“我好同意这个观点,你们看某个名人/组织也在这样说哦”。总结下来,这些都可以算是议论文的文体,立个论点,然后截图为证,大家一起抨击或赞赏。今天借由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浅谈一下这些网络议论文的价值。


我从开始写作的孩提时代起,便对议论文有一种抵触心理,觉得它没有故事性,也很无趣。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起看议论文听别人告诉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更喜欢从故事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爱推理小说的惊险和玄机,爱私小说的平易近人,爱科幻的精彩纷呈......从小偏爱小说,所以知识面也不够广,写起议论文来来也不如叙事性文章,散文,随笔那么得心应手。

后来到了必须写议论文的年纪,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量也可以支持议论文写作了,我写着写着便发现了为什么这个文体实在难以让人接受ーー因为我根本无法说服自己。这种文体的“致命”之处在于要旁征博引去支持自己的论点,而论点又必须明确,即非黑即白。每当需要写议论文的时候,我总能听到脑内的两个声音在打架,是正面说,还是反面说呢?最后总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正反论据的多少而定,正面多就正着说,反面多就反着说,其实心里明白,那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可以说每次写作这种文体的文章时,我都是一边写一边吐槽自己写的东西。得到好成绩的时候,总有一种“老师你一定是在逗我吧”的感觉。后来慢慢发现,看文章的人同不同意你的观点,会不会给你好评,多是人家主观意识决定而已,和文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好像你对讨厌吃一切鱼类的朋友说:“生鱼片很好吃,大家都喜欢吃,是这里的特产,我请客,你一定要尝尝!”但对方很有可能并不领情是一样的道理。

我想大家一定都有朋友message传来某个截图的经历,我也不例外,而且我也因为想要快速地传递信息给朋友所以用过这个方式。在我看来,这里便有SNS“快餐式“议论文的雏形。有一天,我的一个前同学传了一段我们共同认识的两个人在SNS上吵架的截图,并配以简短说明。目的很明确,让我说说他们其中一人的坏话。前同学做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曾经她特意发过别人家孩子的照片说孩子长得好丑还好意思拿出来晒,我不置可否,不愿在背后议论别人也不想去做无用功说服她改掉这种无事生非的毛病,但转过身去,她便能告诉别人是我说了别人家孩子的是非。所以这次我直接装没看见无视掉了。

SNS”快餐式“议论文的作者中,有多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po贴的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有我前同学这种心理的人世界上并不只有一个。你们所回复的comment很有可能成了作者的下一个素材,循环往复,作者的流量和名声都有了保障,多么聪明。但脱离了网络环境,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世间是如何形容这类人的,我们管他们叫”跳梁小丑“。

还有一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单纯的,只是为了求得公众对自己看法的认可。我不知道这些人里有多少是100%地信徒般地相信自己的想法的,但可以肯定的是,100%正确是不可能的。学过哲学或逻辑学的人都应该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常说的议论文属于那种推理呢?Bingo!毫无疑问它是一种归纳推理,穷举论据去证明自己的论点,由若干现象去归纳出可能为真的结论。那么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呢?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去wiki百科一下,这里只做简单说明。归纳推理可以预测出高概率的结论,但是不确保结论为真,而演绎推理的结论必然为真。

举两个归纳推理结论不一定为真的经典案例:

1   P:所有观察到的乌鸦都是黑的。    Q:所以所有乌鸦都是黑的。

2  P:我总是把画像挂在钉子上。      Q:所以所有画像都是挂在钉子上的。

好了,现在再反过来看SNS“快餐式”议论文,一张截图,两张截图,哪怕是十几张截图,它的价值又有多少呢?大多数人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听得到自己想听的,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在自己信心动摇的时候,去SNS上寻求慰藉和支持而已了。面对热门话题也好,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好,个人认为,多一些沉淀和思考再开口说话才是正道。


以上就是我和议论文的故事,以及对SNS“快餐式”议论文的一点看法,不针对人,只对社会现象做探讨。有讨论,有辩论是好事,但拿着自己的一点知识和截图便自以为掌握了真理,未免有些鼠目寸光。


CC BY-NC-ND 2.0 授权